散文||打冻鱼
打冻鱼
袁福成||江苏
我的老家建湖,地处苏北平原里下河地区,既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故乡的大地,一马平川,以水见长。虽无一山一石,但有蓝天碧水。有地才有米,有水必有鱼。河塘内、沟渠中、水田里,到处都有淡水鱼的身影,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充裕。这既是大自然对水乡人民的眷顾和馈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即便十年九涝,水灾连绵,有时地里甚至颗粒无收,水中的鱼虾蟹鳖也帮助水乡的先民们度过一次次难关。一年四季,村民们以农为主,以渔为辅。农忙季节种植稻麦豆棉,农闲时分四处捕鱼,农民、渔民兼于一身,稻米、肥鱼集于一室,“鱼米之乡”的美誉由此而来。单说业余时间捕鱼,方式也多种多样:鱼钩垂钓、鱼叉突袭、鱼鹰追捕、鱼网诱捕……可谓五花八门。“打冻鱼",便是水乡冬季农闲时分最随性、最便捷的捕鱼方式之一。
“打冻鱼”,即敲开冰面捕鱼,类似于查干湖的冬捕。但场面绝没有查干湖那么壮观,收获也没有查干湖那么丰厚,更没有“鱼把头”领衔组织。全部是一家一户的单干模式,仅需一人、一槌、一篓、一瓢(或一勺)即可。但所捕之鱼,都是绝对正宗的野生淡水鱼类,其味道肯定比查干湖的鱼更鲜、更美。
“打冻鱼”的场所,也不在河湖港汊之内,而是在冬季冰封的水田之中。“水田”(俗称“沤田”),顾名思义,指长年沤泡在水中的土地。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旱地,只有在种植水稻或其它水生农作物时,才需将土地泡在水中的田地被称之为旱田。水网地区的旱田,与丘陵地带或北方的旱地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之为半旱半水之地。秋、冬、春三季,播种的是大麦、小麦、玉米、大豆、高梁、棉花等旱地作物,除了日常必须的浇灌外,土地无需也不能长期泡在水中。到了夏季,才种植水稻及其它水生农作物。水生农作物离开了水就无法生长,因此,从播种开始,土地必须一直浸泡在水中直至秋收结束。而水田倒是名副其实,一年四季土地都用水浸泡着。为什么要把土地常年泡在水里?这是在对土地进行人工改良。远古时期,老家所在地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若干年沧桑巨变后才逐渐成陆。在海水的浸泡中逐渐成陆的土壤里富含盐碱,水、旱农作物均无法生长。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把这些土地长年浸泡在淡水中,通过天然降水或人工灌溉反复过滤,土地的盐碱度会逐步降低,水稻等水生农作物就能够在水田里生长,这便是原始农业的开端。此后再将经过改良后的水田改为旱田,通过交替种植水、旱农作物来增加产量。水田种植一年仅有一熟,旱田种植一年能有两熟。
水田因土地长年浸泡在水里,只能种植水稻、茨菇、荸荠、莲藕等水生农作物。在秋收之后,水田便进入长达半年左右的休耕闲置期,农民们用耕牛或人力将水田犁翻一遍之后,继续用水浸泡着直到来年夏季再种。此类“半年闲”的水田,便成了野生淡水鱼类繁殖生长的天然渔场,到了冬季就成了“打冻鱼”的最佳场所。
记得儿时的冬天格外寒冷。尤其在冬至“进九”之后,季节进入酷寒时段。“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成了常态。河湖沟塘的冰足有半尺来厚,大人们也常在冰上行走,孩子们就在冰上嬉戏。那些常年泡在水中的田地,也被冻得结结实实。水田里的水深浅不一,水浅处仅半尺左右,水深处也不超过半米。冰封之后,水下的淡水鱼有的来不及游到深水沟里,被冰块紧紧压着动弹不得,有的躲进了稍深的水沟,也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游动。在冰面之上走动时,冰面之下鱼的动静能看得一清二楚。这正是“打冻鱼”的绝好时机。
遇上晴好的天气,大人们一大早便纷纷出动,一手提着一柄木槌(也称木榔头),一手提着柳编或竹编的鱼篓子,篓子内放上一只用老葫芦剖开的水瓢或专门用于捞鱼的木勺子。来到水田的冰面上,边走边用木榔头轻轻敲击冰面,冰面之下的鱼受到震动惊吓,便开始摇头摆尾,但凡泛起浑水的地方,都是淡水鱼的藏身之所。来到泛着浑水之处悄悄站定,待看清鱼的全貌之后,高高举起木榔头,朝着鱼头上方的冰面猛砸下去,在猛烈的震动之下,较小的鱼已被震昏,稍大一些的鱼也被惊吓得六神无主,一头扎在烂泥里。此时迅速拿出篓内的水瓢或木勺,从冰窟窿下快速将鱼捞出,放在冰面之上左右翻滚几次,抖掉沾在鱼身上的泥水后将鱼装入篓中,时间不长,篓内的鱼便被冻僵,悄无声息地呆在其中。大约一两个时辰,人人便满载而归。
当年的农村,尚未使用化肥、农药,生态环境优美,沟河水质优良,特别适合各类野生淡水鱼类繁衍生长。水田里野生淡水鱼,大多是在水田向低处沟河排水时,由沟河之中“戏水”而上后留在水田的。春、夏、秋三季频繁降雨且排水不断,沟河里的野生淡水鱼前赴后继、接踵而来,源源不断地从沟河游到水田里积聚,水田里从来不需要放养鱼苗,也不需要投放任何饵料,秋后水稻收割之后,水田中大大小小的各类淡水鱼随处可见。解放初期,一个生产队的水田少则有几十亩、多则有上百亩,夏秋农忙季节,人们无暇捕鱼,水田之中的淡水鱼积少成多,到了冬闲,“打冻鱼”的好戏才开始上演。
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开始动员水乡农村加大挖掘可耕种土地的潜力,将一年仅有一熟的水田,改造成一年能有两至三熟的旱田。“打冻鱼”的捕鱼方式才随着“水田”一起,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当下,“打冻鱼”早已成为尘封的往事,水乡淡水鱼的数量也因为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淡水水质的不断下降而大幅减少,不少淡水鱼种濒临灭绝,如不加保护,魚米之乡将会陷入有米无鱼的尴尬境地。好在国家现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列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乡的天更蓝,水更清、米更丰、鱼更多。“打冻鱼”的场景虽无法再现,但鱼米之乡的美誉一定会再度王者归来!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公务人员(现已退休),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追溯过往,怡情养性,格物致知。已有超百篇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随笔、杂文等)在各类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