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正直而勇敢的天才,吗?
今人在评判中国古代杰出的母亲形象时,尝有四位代表人物:孟母、陶(潜)母、欧(阳修)母、岳母。如果将苏母加到这其中来,也是非常合适的。
在苏轼10岁之前的教育,基本上都是由母亲负责的。
《苏东坡新传》记载,程夫人特别重视历史教育,因为历史事迹,不但启迪一个人的知识,更是培养品德、使能明辨是非的人格训练。她常常挑选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提出来考问他的儿子,而她这个儿子反应敏锐,也都能回答得非常清楚扼要,母子二人,皆大欢喜。
其中提到一则关于《范滂传》的故事。
程夫人教儿子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不禁慨然叹息起来。
范滂是一个铁面无私的直臣,为官纠弹吏治,一力检举贪腐,但因为朝廷听不进他的谏言,遂辞官回乡侍母。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士大夫贵族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党锢之祸),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
范滂被诬,当时负责抓捕的督邮(对,就是三国里差点被张飞打死的那个职位,类似现代的地方巡查组组长,但这位督邮人品要好的多)不忍对范滂下手,范滂便亲往县府投案,范母赶来与儿子诀别时说,你今天能和那些忠臣一样名垂千古,我已没有遗憾。
范滂在入狱前对他的儿子说,我真希望你能当个恶人,只要自己过的自在开心,但仔细一想,还是不能做坏事。我真想让你当一个好人,可我这一生坦荡,却下场如此……
(“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而下场如此。”)
这一句话中有太多的纠结与矛盾,在正义、公理面前,才是人格最光辉或最晦暗的时刻。
这是范滂最后的遗言,不久后慷慨赴死,时年33岁。
当不到10岁的苏轼读完这篇《范滂传》,竟然向母亲提出了一个超越这个年龄至少一倍的问题:“儿若要做范滂,你许我吗?”
程夫人的回答亦令人动容:“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母亲对于男人一生世界观的影响之深远,可能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李一冰先生对于这段苏轼童年故事的点评更是令人唏嘘——
苏轼少年读《范滂传》时,认为这个世界需要正直而勇敢的天才,立志要做一个为真理而不惜以死相争的巨人;到了历尽坎坷,才发现生命里仍是空无一物。当初,他用一片如火的热情来拥抱人生,不料四十年漫长的历程,却尽是错落的噩梦。
人生,是一场不允许剧透的电影,但以苏轼之性格,我们有充足理由相信,即便他得到了剧透的技能,早已知道自己日后坎坷仕途,依然不会后悔自己走过的每一步。
当然,或许他会在乌台诗案前有所收敛,少文禁言,避免这一场人生大祸。
但我又一想,如果没有乌台诗案,也就一定不会有黄州苏东坡,不会有惠州岭南人,不会有海外儋耳人。
乌台诗案,成就了中国文脉最重要的一根大动脉。
这是后话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