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留柱:路在脚下——说说进拴的《五十岁》
看了郭进拴的《五十岁》,联想颇多,感触甚笃。认识他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事。那时他是20来岁的农家孩子,我比他长十几岁,我们之间算是忘年交。憨厚朴实,清贫窘困,但却志向高远,理想宏大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着相似的生活境遇,相似的人生追求的]缘故,我们之间生出了一条无形的情感的纽带。光阴荏苒,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各自都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并无过多的交往,但不时得到进拴发表的作品获取大奖的消息,令我同样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近日,在进拴的博客里看到了他的近作——自传体散文《五十岁》,使我对他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创作生涯,有了细致的了解。情不自禁,倒想说说我自己的感悟了。
《西游记》的主题歌中的四句唱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程的写照,但其泛义的哲理,确实适应于一切为事业奋斗不息的人们。郭进拴从一个穷乡僻壤上的放羊娃,历经辛酸和磨难,终成著作颇丰的作家 ,该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一哲理名言的实践体现。古人把对文学追求概括为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进拴从年轻时对文学对写作的痴迷热恋,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遇下,不知天高地厚的“爬格”投稿,并遭遇无数的白眼和奚落,到作品问世,被社会和政府所接纳,并成为有逾千万字著述的中国作协会员,我们不能不说他真的发现了“灯火阑珊处”的她。进拴脚下的路走来艰难,但他最终攀上了一个可以看得见人生灿烂光辉的巅峰!
“路在脚下”,但其真正沿着自己选择的路又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文学之路,如若不是天才,更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进拴在《五十岁》中写道,他曾为习作忍饥挨饿,曾为习作彻夜不眠,曾为习作挨长辈的怒骂与殴打,曾为习作露宿郑州的街头,曾为习作被贬为“神经蛋”,曾为习作失去了恋爱的姑娘。然而,在他小有成就的时候,也曾被誉为敢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的勇士,被誉为自强不息,敢于向自我挑战,敢于在文学创作这块没有硝烟的阵地上拼搏冲杀的英雄。他的36年的创作之路,可谓饱尝了“一场场酸甜苦辣”。蒲松龄有一副很出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想这副对联用来形容郭进拴的创作之路亦不为过吧!
“路在脚下”,但是真的要沿着自己选择的充满荆棘和坎坷的路走下去,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更需要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更何况文学创作需要的是硬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文学创作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素养,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需要读很多很多的有字之书,也需要读很多很多的无字之书;文学创作需要作者有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更是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这一切,对于一个原先只有初中文化的进拴来说,无疑于一个天大的难题。然而,在这些难题面前,他没有畏缩,没有气馁,没有退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他正是用蚯蚓的这种精神和毅力去刻苦攻读,用我们的前辈遗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来营养自己,丰富自己。田间地头,猪栏羊舍也都曾是他读书的地方,干活间隙,劳作之后,行走在田间路上之时,都是他汲取知识的黄金时刻。那时候的郭进拴家一贫如洗,但他常常把牙缝里挤出来的几角钱,几块钱拿去购买书籍和报纸。有时,他甚至把读书当作比结婚生子更重要的事情。积小流而终成江河,积跬步而至千里,他的文学功底终于跃上了新的台阶。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各种不同的体裁的作品相继问世,让他摆脱了文学青年初涉文坛几乎全都遭遇过的无尽的人间的烦恼和痛苦,让他享受到了创作路上明媚阳光的温暖。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拴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亦得益于好拜人为师,不耻下问的精神与品格。河南省著名戏剧作家姚金成是他的启蒙老师,《五十岁》中不时提到的“屈江北老师”,确切的说只不过是他的文友。汝州籍作家徐慎、张文欣、李志强,国家级著名作家姚雪垠、张一弓、叶文玲,他都敢于“冒昧”求教。确切地说,文学创作并无什么秘诀,但文学创作是艺术,毕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想,一个成功的作家,一定是掌握了这些规律的人;掌握了这些规律才可能使自己从必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的大门。为了走进这个大门,除了其他方面的努力之外,郭进拴勿论旁人名若大山,职位高低,只要能对自己的创作有些许的帮助,他都会谦恭求诲。记得20年前的一次笔会上,进拴拿来一篇游记散文给我看。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况且又长他十几岁,说起话来情不自禁带了几分居高临下的气势。我像给学生作文下评语一样说道,您的文章字写的工整,语句也颇通顺,但学生腔太浓,口号化,表面化的毛病很明显。不少地方只是在堆砌词藻,文为“游”而“游”,缺乏感人的主题立意。话说出来,倒让我后悔起来。因为这样的评价实在太苛刻,太令人难堪了。但进拴并没有因此而恼怒,反倒十分热情的回答我,感谢高老师的直言不讳,我一定按您的建议进行修改。后来他的那篇散文还真的在河南电台的《河南风光》节目里播发了。
30年弹指一挥间,进拴用自己的刻苦勤学,笔耕不辍的行动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了很好的注脚,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画上了一个饱满的惊叹号!
说人生好比一艘远航的帆船,有时在险滩急流中搏击,有时在高山峡谷中小心而行,有时扬帆高歌乘风破浪,有时风吹浪打举步维艰。贪图安逸者无法领略人生路上的旖旎风光,勇于拼搏者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十岁是知天命之年,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吾以为有几多看破红尘消极颓丧的成分。然而,在今天,尤其对于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说,则是年富力强,如日中天的辉煌年代。希冀进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自己的笔,为我们伟大的国度绘出更多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我很喜欢“凭良心为人,凭本事做事”这句俗语,值此机会送给进拴弟用以共勉。期盼进拴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使自己的人品和作品闪烁出更为绚烂多姿的光彩!
(作者系中华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