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安装 APP,还是升级系统

0

在「在行」见了三十多位,不过上周还是第一次遇到有大一的学生过来找我,点开在行提醒直接看到这样的一个简介:

社会物质的富裕,下一代人从来都不会是「垮掉的一代」,相反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比上一代更早认识到这个社会,比上一代更有想法和远见。这就好像无论你站在任何时期的现在看待过去,几乎都会觉得过去的自己是「愚蠢」的那样。

第二天晚上给到我这样的评价:(被人夸奖要好好记住)

我就好奇这位同学在哪个细节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太认真了,而且我感觉你给我讲的,大学生活养成小习惯和把小事做到最好这两个建议,对我帮助特别大。

即使面对面沟通,信息的传输从来不是对等,我在高歌「如何专注,提升效率的方法和工具,如何高效管理文献」,在最后离开我想到了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两个建议,恰恰这两个简单而平实的建议反而对于阿烁信息量是最大的。

01

第一个小建议

第一,尽可能在大学期间养成各种小习惯,譬如早睡早起、阅读、写作和跑步等,或许即使在毕业之时你跟同学并没有任何太大区别,但恰在毕业之后这些小习惯持续累计到 3 年、5 年、10 年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威力。

记得我 7 年前写的那篇早起的文章《获得早起的持续力量》:

其实坚持就像厕纸那样,每天拿掉一格纸,时间短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日子长了,就很明显了。一个坚持运动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一个不坚持运动的,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是五六十岁的话,区别也就是很明显了。

(不过现在不喜欢用「坚持」,用「持续」显得更为中性,没有坚持背后的痛苦与忍受。)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把我们每一个人想象成是一部手机。对于大多数人,在 24 岁之前几乎都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至于完成度和版本如何就取决于你自己。


这个操作系统是需要软硬件结合,这就像苹果和微软系统的区别,苹果的系统需要安装在苹果设计好的硬件里,否则就会出现不兼容或者死机等情况。

在操作系统之上会安装着各种各样的 APP,这些 APP 就是知识和技能,用于直接解决某一类问题。如微信用来沟通,今日头条用来查看新闻。你在大学专修法律,那么就等于你安装了一个法律基础安装包,熟悉解决一定的法律问题。

所以,学习具体某一种知识或技能就像安装程序,你手机有多少 APP 就能解决多少种问题。

现在每一台手机为了获得更多电量,就开始努力地升级程序或者给自己安装不同的 APP,解决更多问题就能获得更多电量,这些电量又可以作为交换。

但似乎忽略或者忘记如何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本身,这种短期没有明显见效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鲜少人会做。

离开学校已经有五年半的时间,那些在大学期间培养的小习惯让我顺利地度过一个一个的迷茫和危机,颇为幸运:

早起的习惯在工作之后让我拥有了更多不被干扰的时间,对比大多数人同学都很忙没有时间读书和写作,我恰因为这个习惯无论再忙依然每天有时间写作、读书、运动、写日记和做计划。(从 2011 年开始统计至今已经读了 835 本书,电影看了 555 部,写作早就超过 100 万字,32 个马拉松)

与其说「早起」,不如说是「时间分配方式」,我比较自私,永远会把高品质的时间优先放在自己的学习、成长和思考上。

记得还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恰好入职到北京对角线的公司。10 点钟上班,我 5 点就起床,5:30 出门,经过步行转地铁转公交抵达公司楼下已经是 7:30 左右,通勤期间听书,坐在公司楼下的麦当劳窗口位置让阳光逐渐地洒满脸,直到 9:30 这段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在习惯养成的初期,不得不说「早起」是一个核心习惯。一旦这个开关被触发,就非常容易发生连锁反应。当然也遇到部分早起失败的人,是因为不知道早起要做什么,继续倒头大睡。

02

第二个小建议

第二,尽可能探索和体验,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把这件事情发挥到自己能力的极致。

在大学期间由于做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导致时间不够用,本身是医学专业,有时候有感觉很冲突。为尽可能降低期末复习压力和做事冲突,有时候我在开学的第一周就开始复习,一般这时候自习室和图书馆都没什么人。

后来就在想为什么不提高自己的效率呢?让自己可以做更多事情。于是开始入坑「时间管理」,那段时间除了在网络上查看资料几乎把图书馆所有关于时间管理的书都看了一遍。也不多,大概也就是 50-60 本。

我特别喜欢研究方法论,跟其他大学生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就在于,我看完了我会实践(大多数人单单看完就知道什么回事),实践了之后会发现各种小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优化。优化完了之后还会把经验通过写博客的方式分享出来。

在当时还没有什么社群的概念,刚好因为一群爱好者都在一个 GTDer 的 QQ 群,忘记了什么契机,在 2010 年我大三的时候就约在广州一家叫做「另外咖啡馆」跟时间管理爱好者一起聊。

当时我的系统非常简单

4 个小本子组成(非常省钱,每本 1 块)

分别功能是:读书笔记、计划、时间记录、记账

结束之后我觉得很惊喜,甚至到现在都很久没有这种感觉。无论是跟大学同学,还是跟在打工的好朋友,都没有试过这样热烈地跟这群都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聊,聊着自己的爱好、工具和想法,同时又对对方的感兴趣。

现在还深刻记得:

  • 一个程序员根据编程对不同字母的使用率重新排列键位,以此提高工作效率,现场没有一个人能用他的键盘;(后来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 GTD 手帐,估计是当时国内第一本;

  • iPhone 4,在那时候简直是巅峰之作。

可能是因为写博客,可能也是因为在广州鲜少人做这件事情,后来就越来越多工作人士来学校找我(好像都超过 30 岁)聊时间管理。本来我对演讲和社交充满恐惧(到现在还有,可以侃侃而谈也可以做好,但确实是一种生理反应),甚至大学课堂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各种紧张各种小动作,摸头叉腰,也因为喜欢对于害怕,在回高中给师弟师妹做完一次时间管理分享之后,就陆陆续续被邀请到各种组织分享。

现在回想真的委屈高中的师弟师妹

给我练手了

2011年@大学期间

到现在也很难想象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的大学生给下面三四十位在职人士分享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给满天星公益组织的意愿者做分享@广州小洲村

当然,也不时被一些问题难住,那么我就说回去研究再给答复。这时候要么自己慢慢查书和思考,要么问其他城市的大咖(那时小强、永锡和李参是我后盾),这个过程也让我快速成长。

在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想过或者就是没有见过可以把「时间管理 / 效率」变成工作。

到后来裸辞本专业之后也恰恰因为这个能力从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来到了北京。

03

北漂er

当然,这个也仅是我目前还年纪尚小、八九点钟太阳的经验之谈,也不是什么成功人士没有夺目的光辉与成就,只是这两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小习惯影响至今,同时也仍然普通话还没有讲好的北漂er。

小习惯看起来很小,微不足道,不过最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再小的习惯也会发挥巨大的威力,只要时间足够长。

我还有一个朴素的习惯就是写作,明明在高三学期开始语文还在合格线徘徊,之前每次写作文都在拼字数。恰从 2007 年进入大学之后开始主动写作至今,直到今天依然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没有文采,仅仅是因为喜欢就一直在写,反正写不好也要写。

想不到也因此积累 2 本自己的私人书(仅供自己阅读),也开始写跟出版社合作的书,甚至最近吓到我的是竟然我的文章可以价值 6000 了。(无论最终合作成功与否也知道自己在市场的价值,所以好好看这篇文章就赚到了 6000)

有图有证据

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越来越喜欢玩无限的游戏了,不说还是继续好好读书、写作与跑步。

----THE END----

年度目标与计划

「实现人生目标的8堂课」的线上版:

详情与报名:网易云课堂直接搜索「雷宗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