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禅:五蕴并不是真正的「我」

五蕴每个生命的存在,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为积集义,指相关事物的积聚组合。

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受蕴: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舍等感受;想蕴:指思维部分,如产生的想法,作出的抉择等;行蕴:指意志和行为,包括感受、思维以外的各种心理活动;识蕴:即精神主体,具有了别的作用。所谓的“我”,就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其中,色身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并由后天饮食滋养而成。而精神系统源自无始以来的积累,也包括今生的教育和经历。它们共同形成了我们现有的心态、人格和生命品质。

五蕴非真“我”在本质上,五蕴只是一堆元素的组合,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生命形态,其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虽然它和我们有关,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工具,但不是真正的“我”。如果把这些当做是“我”,就会影响到我们对生命真相的认识。

但世人为无明所惑,无常执常,无我执我,不净执净,才会颠倒妄想,以苦为乐。为什么衰老、疾病、死亡会给人带来痛苦?就是因为看不到无常的真相,所以幻想自己长生不老、永葆青春。有了对永恒的贪著,又会进一步形成依赖。问题是,这些对象都是无常变化的。一旦出现变故,依赖就会落空,烦恼也就随之而生了。

可以说,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轮回,都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五蕴所致。

唯有“涅槃寂静”才是永恒之乐佛法所说的“人生是苦”,就是针对这个有漏生命体而言。当然,在我们的感受中,还是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当欲望得到满足,我们会感到快乐。可当条件发生变化,快乐很快会转为痛苦。就像我们饥渴难耐时,吃喝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饥渴的痛苦上,只是对痛苦的暂时缓解。而且这种缓解是有定量和期限的。一旦饥渴消除之后,继续吃喝就马上成为痛苦而非快乐的事。

可见,这种快乐不是本质性的。如果是本质的快乐,那么,无论何时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都应该是快乐的,不会有乐极生苦的逆转。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唯有“涅槃寂静”才是永恒之乐,因为它来自息灭烦恼后的心灵,是从空性而非感官生起的。凡是通过满足欲望得到的感官快乐,都是有漏的、短暂的、不稳定的,其本质是痛苦而非快乐的。

快乐不仅和痛苦有关,而且是和痛苦成正比的。当渴求带来的痛苦越强烈,得到满足的快乐也越强烈。就像你越是渴望见到某人,见面时才越觉得欣喜若狂,快慰平生。如果没有这种渴求,见面不过是寻常小事,甚至是多余的麻烦。而渴求又是从贪嗔痴而来,当人们得到一次满足后,就会追忆并执著这种快乐。

这种追忆将成为动力,让人产生新的渴求。如果不及时制止,渴求将一轮接一轮地升级,永无止境。问题是,满足渴求需要条件,而满足不断升级的渴求,需要更多的条件。这就使得人们一生都为了满足各种渴求而忙碌,却往往看不清:我们为了解决痛苦,又招感了更多、更大、更持久的痛苦。

仔细想想,我们总是在用长时间的痛苦换取短暂的快乐;又因为短暂的快乐,产生更长时间的痛苦。对于这种所谓的快乐,没有得到时,我们会因希望得到而焦虑;一旦得到,又会因为担心失去而惶惑;真的失去后,则会因此悔恨懊恼,倍感失落。我们为什么会有孤独?为什么会有焦虑?为什么会有恐惧?都是来自对“快乐”的依赖。

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照破五蕴针对这种“爱取有”的轮回,佛陀为我们反复开示了“有漏皆苦”的原理,让我们认清五蕴的真相。但我们要知道,说苦不是消极,更不是逃避,而是对人生所作的本质透视。当你认识到它的本质,一样可以享受快乐,但不会执著,而是放松、自在地享受这个当下。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因为看到苦,快乐就消失了。事实上,快乐反而变得更持久。

此外,“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也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五蕴的基础上。常人面对老、病、死的时候,不仅有色身的痛苦,还有心理的痛苦,结果身心交迫,苦上加苦。圣者同样会有老、病、死,但只有色身的痛苦,没有心理的痛苦。因为他已接纳青春、色身的无常,就能以平常心面对衰老、疾病乃至死亡。当我们真正接纳无常的时候,色身之苦不过是自然规律,也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至于佛教所说的无我,不是说这个身体不存在,而是说它由众缘和合而成,其中并没有作为主宰的、恒常不变的“我”。凡夫因为无明,或是把身体当做是我,总担心“我病了、我死了”;或是把想法当做是我,纠缠于“我高兴、我不高兴”。身体和想法是“我”吗?有“我”吗?如果是,如果有,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主宰它。

事实上,这个五蕴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它要衰老,要生病,要死亡,我们都无能为力。乃至它要生气,要痛苦,要烦恼,我们也往往做不了主。可见,它虽然和我们关系密切,却不能真正代表“我”。如果把五蕴当做是“我”,进而产生恒常的执著,就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认识到有漏皆苦,无常无我,就可以远离对五蕴的贪著。我们之所以对色身有众多贪著,对世界有众多贪著,关键是因为看不清它的真相,也看不清这种贪著会给人生带来无尽祸患。所有的烦恼、轮回、生死都是由这些错误设定造成的,进而还会引发孤独、焦虑、烦躁、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

解脱到修行的关键,就是通过五蕴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最终息灭烦恼,导向涅槃。这就需要对身心和世界保持觉知,保持正念。关于五蕴的修行,在《阿含经》中所占的分量很大,很多阿罗汉都是通过照破五蕴而解脱的。如果忽略对五蕴的观察,即使学了再多道理,也很难转化为认识自己的智慧。

常州国宁寺欢迎您!

(0)

相关推荐

  • 生存的智慧:你对待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你福气的多少

    文/唐若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每个人都需要明白,真正有福气的人,不是从未经历痛苦,事实上,一个有福气的人,和每个人一样,都会经历痛苦. 不过真正让他们有福气的人,并不是他们所经历的痛苦,而是他 ...

  • 人生从看透痛苦的真相开始

    很多人对"四圣谛"有过了解,或是听说过"苦.集.灭.道".大色老师讲道"四圣谛"实质上是和我们生活乃至这一生都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其中到底包含 ...

  • 每日一禅:当你简单,世界也就简单了

    海涛法语 公众号 生活是一面镜子, 当你复杂,世界就复杂, 当你简单,世界也就简单了. 人, 不要计较得太多,多少悲剧, 都是源于攀比, 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 每日一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慧律开示录 2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沉浮,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其实,生命就是一种缘,让我们在缘分的天空下,守候真诚与善良,坚持期待与梦想,认真对待生命,认 ...

  • 每日一禅:有什么样的眼界和胸襟, 就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耐得住眼前的寂寞, 才守得住未来的繁华. 把眼光放远,路才会更长: 经得起岁月漫长,岁月才会还你圆满. 有句话说得好: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格局有多大,心就能有多宽. 格局是一种眼界,更是一 ...

  • 每日一禅:心无所求,便无伤害

    不要过分在乎身边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在这世上,总会有人让你悲伤.让你嫉妒.让你咬牙切齿.并不是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你很在乎.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贪婪,不嫉妒,不在乎.你对事不贪,它就伤害不 ...

  • 每日一禅:不要用别人的错误去折磨自己

    人只有一次短暂的人生, 活着的目的 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和成功. 只有短暂人生的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烦恼.抑郁, 更没有时间因为别人的错误去折磨自己, 也不要因为世俗的偏见来惩罚自己, 最不能容忍的是 ...

  • 每日一禅:话越少,福气越大

    听佛音 增福慧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浮躁的人话很多,吉祥的人.有福气的人话少.话少了,不会造口业:话少了,心容易定下来,容易观照自己的错误念头,然后讲话也会三思而后行.

  • 每日一禅: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

    听佛音 增福慧 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是 ...

  • 每日一禅:凡事忍三刻、等三天

    海涛法语 公众号 凡事忍三刻.等三天,如果是恼怒情绪,忍耐三刻,你就会冷静许多,等上三天,你至少不会再做出冲动的事情:如果是不愉快的心情,忍耐三刻,也许就烟消云散:如果是生活的磨难,等待三天,或许就能 ...

  • 慧福每日一禅——实证中观想与走神的区别

    慧福生命文化 昨天   因为我们把现在这个世界分为对立的心和物,那么这样在实证方面就分为:"觉知"和"不觉知"两种类型.  我们如果对外界的事情"不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