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年春节回家的山路上【征文】

那年春节回家的山路上

冯淮南||北京

1969年春节快要到了,我们决定回家过年。

那时候,我们从蚌埠下放到定远县一个两县交界处的山区里,翻过一个山头就是滁县地界。我们是1968年11月13日下放的,到山区农村几个月了,还没有回去过。

我们那个生产队当时在队里的3个插队知青本来想等个晴天回家,结果老是连阴天。到了2月16日,一早起来,看外面仍然是个阴沉沉的天气,可是已经是年三十了,想起了家中的亲人,长这么大还没有离开家这么长时间,思亲心切,于是我们下了决心:就是天上下锥子也要回家。

春节是个大日子,又是下放几个月了第一次回家,总要带些东西,妈妈来信说如果鸡便宜,就带鸡回去。上次赶集只买到一只母鸡,带回去喂养生蛋,还想买只公鸡回去过年,村里的老牛队刘队长听说后,硬要从自家养的鸡中捉一只给我,给他钱不要,再推托他生气了,说我拿他不当朋友,只好收下来。刘队长还送我一个他自己用葛藤编的绿色带盖的圆篓子,正好能装二只鸡。我就想着回来也给他带些东西。另外我还背了一个黄色军挎包,里面装了几斤生产队分的花生。两位同学也买了鸡及鱼带回家。

早上,早早起床,简单吃了早饭,带上回家过年的年货,我们就出门了。

要回蚌埠,最近的路是到三界火车站。定远县池河镇至嘉山县三界站公路有19.4公里,从我们生产队到池河约25华里,本来我们去池河乘车比较保险。池河在东北方,池河到拂晓中段有个耿河站,在西北方向,客车要经过那里,池河、耿河和我们队形成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当时定远到三界每天只有两班客车,我们想抄近路到耿河的车站等车。耿河离我们生产队从小路上走不到30华里,一大早走本来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赶上下午二点多的客车。不幸的是,走了十多里地就下起小雨,山里无遮无挡,很快把我的灰色棉袄淋的半湿,雪上加霜的是,在山里又迷了路,空山寂寂,一走几十里都遇不到一个人,多走了几个小时的冤枉路。后来好不容易看到一个部队哨所,两位值班的解放军战士很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向他们打听一下时间,已经是下午二点钟了,好在这时雨停了。等我们终于找到公路的时候,由于迷路耽误了不少时间,我们也没有手表,估计已经下午快四点了,就是有县城开到山界班车,也早就过去了。

错过了下午唯一的班车,只好又走了十多里地,走到拂晓公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雨虽然早已停了,但天上乌云密布,阴沉的厉害。同学们在路边的小饭店吃了两个冷馍,喝了一碗热水。

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多,我们已经不停地走了有九个多小时的路了,拂晓离三界火车站还有12里山路,两旁村庄很少,时而有野物甚至包括“大嘴”(当地人对狼的称呼)出没。天就要黑下来了,拂晓有个公社办的旅社,旅社人员好心劝我们住下来,说晚上走山道太危险,听说路还不太好走,下午有人过来说路上有水,说是下午就没有看到县城到山界的班车过去,可能路况不好,已经停运了。同学当时也是年青气盛,也没过多考虑,心想也就十几里地,那时我们到公社,或是赶集,经常走十多里、二十多里地,觉得今天已经是年三十了,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在外面住宿,也会让家里长辈担心,毕竟还是回家心切,于是在傍晚出发了。

刚走不久天就黑下来了,朔风呼呼地刮着,寒风肆无忌惮的从袖口、领口挤着向衣服里面钻,冷得使人不断打寒颤。再翻了一个山头,天上竟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鹅毛大雪漫天飘舞,风象刀子一样刮得脸上很痛,只得在呼啸的寒风中艰难前行。

那时我们三位同学都刚满16岁,虽然年青力壮,但从早上出来不停的走路,又冷又累,在寒风刺骨的黑夜赶路,滋味实在不好受。雪花不停的落在头上和身上,走一会就要不断的掸掉。雪越下越厚,鞋子踩在雪里,也有些潮了,寒气从脚下直往身上钻,身子冷的打颤。突然,路边跑过来一只黑乎乎的动物,我们当中有人惊呼:狼!结果那个动物跑到我们身边不远处,还摇了摇尾巴向我们示好。凝目望去,看到它的尾巴不是拖着的,是卷着的,原来是一只晚上觅食的狗,虚惊一场。

也不知走了多久,好不容易快走到地头了,已经可以看到三界火车站的灯光,听到汽笛的鸣响了,我们极度疲惫的身心一下兴奋起来,总算赶到目的地了。

但是,有句话叫做天不从人愿,我们突然发现,我们遇到一个大麻烦,路竟真的被水淹断了。

只见前面的公路,全是一片大水,水面反射着灯光,白茫茫的一片。更糟糕的是,不仅把路淹了,由于路两边的地势低洼,远远望去,两边地里也都是水,也不知这片水面究竟有多大。

这可怎么办?我们从旁边向前走了一段路,想试探绕过去。这片水也不知从那里流淌来的,把路淹的严严实实,仿佛是一片湖泊。路两边的水在夜色里也是一眼看不到头。反正视野所及的地方,都是白花花的一片水,泛着冰冷的寒光。

几个人商量一会,也没力气再去探路了,干脆淌过去吧。于是卷了一下棉裤,脱了鞋,两只手换下肩上挑的棍子,一头举着葛藤编的篓子,里面还有一只队里社员送给我的老母鸡,另一手举着一个黄挎包,包里是花生米,还要拿着鞋。

水入骨的凉,漫过了膝盖,淹到大腿,卷裤子根本没有用。反正开弓没有回头箭,咬着牙往前走。走了二三十米,终于走出了水洼,也冻的浑身发抖了。两位同伴的棉裤也从里到外全湿透了。

终于走到铁道边,但是白茫茫一片雪,黑夜里一时找不到到站台的路。从早到晚,走了一天,我们几个互相鼓励,全凭着意志在支撑,也没劲找了。碎石渣子铺的路基很高,坡度很大,爬了几下爬不上去。我把篓子扔上路基,一咬牙蹬到路基中间,碎石哗啦啦掉下来,眼看又要前功尽弃。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拼命支撑着的时候,远远走过来一位留着短发、穿着制服的铁路女职工,有三十多岁,问明我们是下放学生后,一伸手,把我拉了上来。

于是,她带着我们三个人,一路询问我们来历,一边嘘寒问暖,把我们带到行李房,又把我们介绍给值班的职工,让我们烤火。她说:你们要好好的烤一下,要不然会得关节炎的。说实话,当时她的关心,感动得差点使我们眼泪水快出来了。

行李房有个很大的火炉,火烧的很旺,被冷水浸透的棉裤,到火炉边,很快冒出了水蒸气。正在值班的几个铁路员工,看我们脸冻的发青,又给我们递来了塘瓷缸,里面是满满的热腾腾的茶水,喝下去一下暖和了起来。这一天,从早上八点左右,除了在拂晓休息了一会外,不停的在走路,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到了三界车站,在暖和的火炉边,很快就放松了,加上又累又乏,虽然棉衣还十分潮湿,竟然打起盹来了。等了一个多小时,客车进站了。到了蚌埠,已经是深夜了。

一路上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遇到了不少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回想起来,心中是满满的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上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靠着艰苦奋斗修建了不少铁路和公路,当时国家的底子很薄,一些边远山区能通行汽车的公路有限,车更少,一些道路的路况也不好。我下放的山村,通知事情全靠人力。大多数村民也没见过火车是什么样的。后来看电影看见了火车,一个少年很是好奇的问我们:火车趴着开就有这么大力气,站起来不是劲更大吗?这听起像笑话,却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过去,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出行和过去相比,日新月异,进步更大。

定远县交通也今非昔比,县境内设立了高铁站,在本县内就可以乘上高铁。近年内,两次从县城到池河镇。从县城到池河汽车几十分钟一辆,十分方便。

过去长途汽车司机中间流传一句话:从南京到北京,路过安徽跳舞厅。说明当时路况很差。现在不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从“十一五”开始,安徽省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公路向最基层延伸。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铁路投资的不断加大,安徽省相继建成了芜铜线、阜淮线、宣杭线、淮南线复线等铁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安徽铁路建设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京九铁路(安徽段)、合九铁路先后建成运营。此后,又建成合肥-西安铁路、青芦铁路支线、宣杭铁路复线、京沪铁路淮河复线大桥等。与铁道部共建了合宁、合武高速城际铁路,铜九沿江高速铁路等等。安徽省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合安高铁建成通车,芜宣机场建成试飞。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可抵达,至北京4小时也即将实现。经过建设,现在安徽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道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干支相连,纵横交织,与铁路、水路、航空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到2020年底,安徽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第1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安徽的交通只是全国交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 加速构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01.25万公里。

改革开放40多年沧桑巨变,我国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交通出行更是得到飞速发展。密集的高速公路、高铁等,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19年,我们带着宝宝到陕、川、渝、鄂四四省区旅游了一个半月,大多不需要象过去要在窗口前排队买票,事先在网络上订好高铁、高速公路和旅游车票,十分便捷,给旅行带来了舒适和方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出行将会越来越方便快捷。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冯淮南,1952年生,北京人,退休前任政府经济顾问。发表作品两千余篇,数百万字。获全国及省、市文学、社科、新闻奖项20余次。一批文艺作品、特写、论文、新闻等文章被收入各种书刊或获奖。近年来,除文史作品外,重点进行散文、随笔、文史写作,以及民俗文学研究。多次就民俗、文史接受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采访。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平台作者:周国顺【散文】山路的呼唤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山路的呼唤 文//周国顺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论题不知争论了多 ...

  • 因为汉十高铁,盘龙城龙港大道需要修隧道穿过,黄陂修条路真是不容易啊!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 01 盘龙城,虽然和大汉口隔着一条河,但由于府河一年里大部分时候不过是条小水沟,在河上架桥难度并不是很高,盘龙城修路的困难之处其实不在于河,而是缺乏整体性的规划. 规划如果没有前瞻 ...

  • 走在希望的路上(敬玺执)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读了这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就<故乡>中的这一句算是略懂一二.我和我的羊群在山前的土洼上就踏出过一条羊肠小道.父亲也讲过门 ...

  • 李爱民丨渑池南菜园

    南菜园位于南坡下涧河以北,老房水所以东,老下水道以西.是杨村铁路以南的一片菜地.有四五十亩大小,分别属北街,南街,东关部分农民耕种.曾几何时,这点菜地,是相关几个队的副业用地,卖了菜集体收入.干活者计 ...

  • 左右作品丨蜿蜒的山阳

    (杨树政/摄) 蜿蜒的山阳 左右 上高中时,我就爱上了家乡到县城有一小时半距离的蜿蜒公路.爱路,是因为父亲的小名叫"路",爱路,是因为每一条路,就像人的一生,曲折蜿蜒,花暗柳明,盘 ...

  • 散文||那个春节,我们以泪洗面【征文】

    那个春节,我们以泪洗面 封金花||河北 一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寒风在呜咽,雪花伴泪花.拉车的黑马探路前行,深雪中踩踏的蹄印很快被埋没,车轱辘辗轧出吱吱啦啦的声响.胶轮大车上,花条粗布 ...

  • 民间故事:书生奔丧回家,山路上遇亡友被抓,跟踪招惹杀生大祸

    新聊斋|邪道 炼丹 明朝天顺年间,汉中府有一个秀才名叫史春.他二十五岁时娶得一贤妻,过起了恩爱平凡的日子.史春为人豪爽正直,喜结交四方文人墨客,平时经常和友人们吃吃喝喝,吟诗作赋,很是快乐自在. 有一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那年春节,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鲁向辉

    记忆中,春节是全家团聚,欢笑的日子,可有一年的春节-- 至今想起来仍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不免得泪流满面,伤心欲绝. 那是2015年,快进入农历腊月了,家家都在准备年货,新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我却像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那年春节我陪酒/阿欢

    也许我从娘肚子里就能喝酒.因为我母亲即使在大热天,她用来解渴的仍然是糯米酒!大概从10岁开始,我就逐渐喝上了糯米酒.更由于年年过年拜年做客.迎客吃饭陪酒的年俗,又加深了我对糯米酒那种经久不衰的情感.这 ...

  • 【征文】刘爱新/那年,我的习作上了报纸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征文 刘爱新 这件事虽然过去30几年了,但是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1987年3月,我正上初三.为了更好地 ...

  • 散文||那年,那味【征文】

    那年,那味 1988年,正值23岁,青春的荷尔蒙在不断发酵.年底,终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腊月二十三,已是农历小年,学校初三年段刚刚放假,到出纳处领取工资和补课津贴,匆匆收拾行李回家. 回到家,和父母 ...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杨晓燕丨散文/那年,那月,那小村

    作者简介 杨晓燕,系吕梁市岚县城关学校教师.工作之余爱好写作,喜欢穿行于文字中,领悟生活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常有散文.诗作发表于杂志及网络. 那年,那月,那小村 作者:杨晓燕 大姐在美国定居多年,常 ...

  • 散文||春节的兰花豆【征文】

    春节的兰花豆 春节又到了眼前,冰箱里已经塞得满满当当,阳台上的腊货一串一串的,远方的亲友还在通过快递送来各地的特色食品,每次准备做饭前,都需要做好长时间的选择,不知道吃什么为好.而想想几十年前的春节, ...

  • 散文||春节里的粿【征文】

    春节里的粿 春节将至,在我的家乡,这样一个南方小城市,年味浓郁. 小时候,我们住在乡下的大院子里,一旦临近过年,各家各户都要忙着准备年货.春联.大扫除.然而最有趣的还是年前与外婆一起做粿的场景. 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