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丧事记

难得有如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做全面详尽介绍的文章,感谢作者,也请大家能尊重传统文化习俗,仔细阅读。

2018年1月7日凌晨,大雪纷飞。婆婆突然间去世了,元旦那天还和子女们一起过生日呢。一场感冒引起的肺部感染,得病仅仅三天时间,没留下任何遗言,就悄悄的走了。那么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让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在外地工作的小侄女在接到“奶奶走了”的电话时问:“走哪了?”当明白过来是奶奶去世了时便大哭不已,不光她,二十几个孙子、孙媳没有不哭奶奶的。因为谁都不能把健康的她和死亡联系起来,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留给我,这让我伤心得没法接受。

婆婆的离世,是我们整个家族的一大损失。婆婆走得太快、太早,叫我们心痛难忍。我再也看不到她那慈祥、可亲的面容了,听不到她那温暖、轻柔的叮咛了,真舍不得她老人家走,伤心伴着懊悔煎熬着我。她走后的每天,我都会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与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点点滴滴,此时我的心很痛很痛。我的人生也因婆婆的离开而陷入失落、空荡、索然无味的泥潭。白天还好,到了夜晚,辗转反侧一直掉泪,婆婆生前的日子像过电影一样演了一遍又一遍。

婆婆是位淳朴善良又充满睿智的农村女性。虽然不识字,但她对生活的理解、对世事的洞察,远比我们这些识几个字儿的人认识深刻得多、精辟得多。她把这些道理融入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在对后辈儿孙的言传身教中,包括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等等,她用毕生的精力和辛勤的汗水,营造了我们大家庭的美满。回首往事,我泪如雨下,千言万语也难表达对她的思念之情。

刚结婚时,丈夫随他几个哥哥、姐姐们外出打工,我也在商城经营一家五金铺子。我们夫妻两地分居,生活的压力导致我常常会自己生闷气、发脾气。有一次女儿淘气,我没忍住就打了她一巴掌,当着老人的面打孙子,事后我才明白过来,她老人家该有多气啊,但是婆婆只是对我说了句:“你就生了这么一个,换做过去女人都生十个八个还了得”说得我羞愧不已,无地自容。还有一次,我为生意上的不顺而生气发火,事后,她对我说:“娃娃,你哪来那么大的气?那些大病都是从气上得来的,狠下的都是祸,怂下的都是福”......今天,当我从一本中医书上得知这个道理时,已经迟了。爱揽气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经常生气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危害,不仅会影响容颜,还会有损健康,诱发如肺病、心脏病、胃病、胃溃疡、腹胀等疾病。所以,她对后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吃亏是福,孝敬老人”是婆婆传给我们的优良美德,厚道,谦让,忠孝,诚信是婆婆教导儿孙立世的标准。我曾在《人间万事,没有一颗善心解决不了的》(详见《文艺众家》公众号2017年9月22日)写到婆婆孝敬她的后婆婆和善待陕西长工大爹几个子女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这次回去送埋婆婆。我还见到大爹在世的几个女儿,生于1945年的二姐和生于1947年的三姐,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身体也都不太好,但是都能带病来送埋婆婆,两个堂姐带的她们的儿女和孙子(女)十几口人来,两个堂姐在婆婆的灵前哭得伤心地拉都拉不起来。关于丧事仪式,各地迥异。我们老家在甘肃,人去世往往要放七天才下葬。每天,孝子们披麻戴孝,磕头,下跪,烧纸,念经。要跪着听阴阳念经、祭祖、献饭,要守七天灵,整夜不得休息。我的膝盖都跪肿了,到最后腰也直不起来。何况两个堂姐,一把年纪了,母女情深,可见一斑。

这里,多说一下我老家的丧葬礼俗,这个旧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民间俗称“办白事”。做十四项工作:

一是请阴阳选坟地。农村人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去世的老人,尽量避免在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否则,会“背着炕走”,既对婆婆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婆婆是在医院去世的,所以她的后事都由阴阳负责料理。紧接着选坟地,坟地的选择是由阴阳根据八卦的五行择定“风水宝地”,俗称“相阴宅”。为的是让自己的祖宗安生,因为民间普遍认为“亡者奔土如奔金”,有“入土为安”的讲究。

二是请总管。专门帮助人们料理红白喜事的人,我们叫“总管”。在接到婆婆去世信息时,就通知杠房、棚铺、赁货铺、扎彩铺乃至酒席处(现在多为流动餐厅)等相关行业为婆婆准备治丧用具,并进入我们家帮助料理丧事,直至下葬为止。

三是换装裹。总管进入我们家的第一件事是指导家人为婆婆“换装裹”,即为婆婆换上寿衣。寿衣一般是有棉袄棉裤1套,外套长袍1件。布袜浅鞋(鞋底或绣或画莲花图案)。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不可少的为黄色褥单和红色盖单。红布单又称“蒙脸被”。凡外面套的袍、裙、霞帔、靴、鞋等寿衣店都有现成的,可买可做,而里面的衣服都是自家缝制。婆婆的寿衣50岁就准备好了,无论何时亡故,寿衣都是棉的,且以穿单数为吉,即里外的数量有三件、五件、七件等均可,婆婆穿的是七件,均出自长女大姐之手。(配图:绣花鞋)

四是停尸。换好装裹后,杠房人抬来“床板儿”,也就是灵床,将婆婆安置在床板上停灵。停灵要头对屋门,并在头前设一小供桌,点上焖灯,摆上水果、五谷、点心等供品。同时燃香,香的两头点燃,横放在香架上,谓之“倒头香”。此外,在桌前地下放烧纸瓦盆一具,合家举哀焚纸。婆婆去世后,子女轮流昼夜守灵,香火不断。

五是报丧。婆婆被安放停当,我们要进行两方面的报丧仪式,一是在宅院门口贴“门报儿”、“铭旌”,悬挂“楮钱纸”(即桶纸),立“幡杆”;二是由孝子执报丧帖子到亲友家报丧,现在通讯发达,除了娘家人要亲自报丧,其他众亲戚都是电话报。门报儿相当于告示,白纸黑字,贴于宅院门口。上写有“恕报不周”或“恕不遍讣”四个大字,右下为“×宅之丧”四个小字。

六是铭旌。也叫“殃榜”,常贴在门报儿旁边,一般用长幅布帛书写,铭旌上写有婆婆姓名、字、号及生卒年月日,均由阴阳撰写。楮钱纸,是一种用白纸剪扎成的长条穗状纸钱,男性在纸钱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则剪成凹字形,悬挂在门报儿下。楮钱纸是根据婆婆年龄一年一条纸钱,成殓完毕就烧掉了。至于铭旌,要等墓志铭刻出来后或盖在上面或放在旁边,下葬的那天则盖在棺材上。

七是缝孝衣。即“扯孝衣”,是为我们孝子缝制的衣服,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白布,俗称“孝子鞋”。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扯孝”和散“海孝”。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我们家仅裁孝衣用白布料花销2180元,做了整整两天,由大嫂、大姐等三人完成。

八是搭灵堂。灵堂的样式大同小异,灵堂四周用黑、白布做的花球装饰,两侧供挂挽联。灵堂由棚铺派专人搭建,至婆婆下葬的那天凌晨拆除。灵堂搭好后,须举行奠礼,灵堂前放有黑绸带装饰的遗像、长明灯,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由阴阳唱礼,吹鼓手奏乐,孝子们献茶、酒、匣食“三献”。

九是选材。也叫“看材”,是为婆婆筹备棺材。一般都由孝子亲自到材厂选棺木,也称“迎材(寓“财”)。我们给婆婆购的是成品柏木棺材,上书:“先母之灵位”几个字。棺木被认为是婆婆在阴间的住宅,所以,对此都十分重视,不肯将就。棺材成殓,即为灵柩。棺材成殓,即为灵柩。若在棺外再做一,亦称柩。柩用水红布里、洋红绉面制成,面上有银耳环,柩外前脸也制有材头字,柩外雇人扎彩,男亡扎五福字,女亡扎莲花。

十是扎彩。也叫“纸活”。是一种用纸和竹劈子扎制的随葬品。包括马、牛、车、轿、箱、柜、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开路鬼等。当家人备材时,扎彩铺就要根据总管通报的婆婆情况,为其扎制所需的“纸活”。扎彩的造型除仿传统外,又出现很多现代化用品的扎制,婆婆的纸活很丰富,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家具、沙发、手机、洋房别墅应有尽有。

十一是成殓。也称“入殓”,是将婆婆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亡后第三天举行。届时,婆婆的娘家人、侄男望女都前来与婆婆见上最后一面。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首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和棺材摆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几时入殓为吉。然后,由总管根据我们子女意见向亲朋好友下成殓帖子,告明入殓时辰。入殓时,所有亲人的眼泪都不得掉入棺内,否则被认为对婆婆不敬,不利于婆婆奔赴黄泉。入殓的当晚是接三,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是为婆婆举行的招魂仪式,人们认为人死3日,已登“望乡台”上望乡,因此,需要让婆婆知道,家人已等了3日,婆婆已不可能复生,阴阳要诵经超度,这实际上是子女对婆婆的一种祭奠。紧接着要“淋羊”,就是往山羊耳朵上淋水,亡人和亲人对话以山羊是否摆耳朵为准。那晚,给羊喷了几次水都不摆耳朵,那只山羊一会儿看看炕头的娘家人,一会儿又回过身子看跪在地上的孝子孝女,持续了好长时间,那会我就想如果真有灵,可见婆婆是多么眷恋她的后辈儿孙。这时二哥说:“您老人家这放心走去,都知道你牵挂二女儿今年做了个大手术,”说来奇怪,话音未落,那头山羊摆耳朵了,在场的我们都嚎啕大哭起来。

 十二是阴阳跑城和过奈何桥。婆婆去世的第五个晚上是阴阳跑城,地点选在原上的打谷场里。放焰口是跑城的重要环节,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其饥渴之苦的一种仪式,迷信讲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亡人追荐的佛事之一。只见阴阳戴起高帽,穿上黑边红袍,挂出他们的鬼画符,敲击木鱼,吹响喇叭,唱经做法;其后又敲锣打鼓,在打谷场里快步转圈,在桌子间穿梭,所有孝子跟在后面,时跑时跪。跑城回来,所有人不得直接进屋,要从院子里的长凳子上一一走过,即送亡人过“奈何桥”,所谓“亡人过了奈何桥,从此阴间阳间路两条。”意思是让婆婆顺利回阳间投胎转世。

十三是烧七。在婆婆倒头后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烧纸,祭奠,称之“朝奠、午奠、夕奠”。婆婆停灵期间,以7日为一期(七),按七颂经超度亡灵,并做家祭,焚化纸钱,俗称“作七”。下葬后,要进行上坟 :葬后三日上“三日坟”,七日上“头七坟”,逢第二个七日上“二七坟”。北方风俗,逢七上坟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在逢七必上的七次上坟中,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几七坟就可不上。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这其中,七七坟最被看重。出殡之日,阴阳要出七七祭日告示,说明七七祭日的具体日期,诚邀亲戚朋友光临。七七坟祭日,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仪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对一个死者,上完七七坟后,逢百日上百日坟,逢一年整上“周年坟”,逢三年上“三年周”。

十四是献饭。“献饭”是农村丧葬前一夜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所谓“献饭”,就是由厨师为婆婆制作的各种美味佳肴,讲究祭猪头、整鸡、整鱼外加干果之类。因此,厨师通常要使出浑身的解数,提前动手,制作出各种象征意义的祭品,并将各种菜肴、面点、雕花食品等吃食由孝男孝女们按照传统仪式,按照长子、众子、众女;侄长子、众侄子、众侄女;长孙、众孙,侄孙;长重孙、众重孙、众重孙女;侄长重孙、侄众重孙、侄众重孙女五个层次分别进行。那天,共有65个孝子跪在灵堂周围一一呈送至婆婆的灵桌上。在这个过程中,吹鼓手和礼宾(一般是五人)一律着盛装,礼宾念祭文,主持整个“献饭”过程,吹鼓手伴奏,大约需要三个钟头。(配图:“献饭”图)

 十五是下葬。又称“出殡”和“发引”。下葬是婆婆丧礼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代表着葬礼全部结束,同时婆婆也要开始进入冥界,而亲人们要做的就是让灵柩入土。北方农村把挖掘墓穴叫做打坟,打坟人多是同族晚辈,也有邻里帮忙的。打坟之前,孝子要先祭奠祖坟,烧一些纸钱,然后再对墓穴地进行祭奠。祭奠仪式很简单,烧一炷香,叩首几个即可。打坟的前三锹土要由当农民的大哥(长子)亲自挖,表示孝道。那天凌晨四点,婆婆的棺材被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阴阳将“老盆”放在大哥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长孙坐头车,持幡。然后由汽车拉棺起行,送葬队伍来到墓地,杠夫调整好方向,将杠床抬到墓穴上。灵枢对准墓穴,前边朝北,后边朝南。婆婆的灵柩头冲西北,脚冲东南。坐起来面向东南,象征转世为人,会再次踏人阳界。杠夫用两根粗大麻绳,一根从棺木前底穿过。一根从后底穿过,四根绳头分别缠绕在杆床的两根竖杆上,类似滑轮。在杠夫下放灵柩时,我们孝子脆在墓穴周围、哭泣,同时焚烧花圈、纸车、纸马、纸人等各种纸制冥器及大量冥币。门吹儿在此时也将吹完最后一支丧曲。灵柩被放到墓底前,还要端正方位,使灵枢能够按照要求,不偏不斜的放在墓里。填土封墓也不能随意开始,要先由长子抓一把土投放在棺木上,其他子女和亲属相继抓上垣墓。举行了这个“添土”仪式之后,众人才用铁锹填土封墓。等到把坟头堆好,孝子将自己举来的幡插在坟头上。

至此,丧葬仪式全部结束。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2018年1月14日早晨七点,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泪雨纷飞,一个新的墓冢出现在西北农村的平原上,婆婆一生结束的标志,就是变成一堆黄土。想想,人生在世,都是辛苦、无助地白白走一遭,谁都不是谁的依靠,除了自己。婆婆的一生真是好可怜,忍饥挨饿,受苦受累,她老人家活着时胆小从来没一个人睡过觉,这下孤零零地躺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上该有多害怕、多寂寞。常说人死如灯灭,可怜的她一觉再没有醒过来。为此,我看见我老公伤心得钻进车里,哭着不肯出来,惹得送埋的儿女心碎,亲朋洒泪。

婆婆一生贤惠,没有和人红过脸,她去世后有一千多人吊唁,出殡那天是凌晨四点,天寒地冻,但是全村人都来送埋。村子里有一个老太太跪在路口,居然哭着拉不回去,说是婆婆在她农忙时帮她看孩子,在她生病时给她一家人烙馍馍、端饭,她和我们一样舍不得婆婆走,惹得在场的几个姐姐又哭了起来。

婆婆是原上有名的厨师,过去红白喜事,都是免费给人帮忙,熬夜做饭,煎炒蒸炸样样在行,臊子面、五花肉、东坡肘子十全席,庄户里一个事顾下来,站肿了腿,熬红了眼,累弯了背;再就是黑天半夜给人帮忙生孩子,过去农村妇女生育都没条件去医院,叫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看着生孩子、断脐带、包裹孩子,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大夫或者助产士,我们农村人叫“老养婆”。这个忙不比当厨师,确实不好帮。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最后的满月、百日的针灸等等,出力、流汗还担惊受怕。但经婆婆之手出生的孩子都很平顺,没有一个夭折的。为此,请婆婆生孩子、灸孩子的人就能多了,孕妇的热血把婆婆的眼睛都喷坏了,致使她的视力都受到了影响。这是在过去,要搁在现在,人都是躲之不及呢,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现在的我们做不到。

婆婆走了,留在我们心中的是宽容、是勤劳、是善良,还有那淳朴的微笑。回到城里,每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婆婆:

早晨起床时,想起婆婆教导我说,不能空腹做生意去,要吃早餐呢,这下再没人啰啰嗦嗦地给我说这说那了,我的眼眶湿润了;

买菜时想起婆婆经常爱吃的麻辣烫菜,今后即使我有再多好吃的、好喝的,她老人家也吃不到了呀,泪就流了下来;

做饭时想起婆婆的一手好茶饭,臊子面、薄摊饼和包得漂亮的包子,想起她曾说过:“我要是再健康几年,给我娃们都做着让吃去”,今后再也吃不到她的好茶饭了,我顿时泪流满面;

出门买东西时无数次想起给她买过的样式相似的衣服,小区里有个老太太也穿着一件,还有一个和她一样身材的老太太,不由自主盯着人家看半天;

看电视时不敢看亲情篇,一看就伤心、崩溃不由自主地嚎啕大哭起来;

睡觉前想她,想起婆婆临走前上气接不到下气时的痛苦表情,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脑海;

以前年头节下有个妈呢,现在没妈了,马上就要过年了,走谁家都觉得别扭,真是应了那句“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想起婆婆的点点滴滴,顿时热泪肆流......

比起老到不能自理,活得毫无意义和质量而言,婆婆算是没有卧床受罪,看上去真的像睡着了一样。我知道逝者已去,生者还要继续好好活着的道理,可对婆婆的思念促使我写下这篇小文,因为我还需要花好多年时间来适应她已经去世的事实。

婆婆,如果有来生,愿我们再续婆媳情缘。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赛事进行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