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泉:孟浩然名字及得年小议
孟浩然的名字自唐代至近世基本是以“浩然”通行,虽也有载籍于名字和称谓有异称,但并未引起世人特别的注意。这个问题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有学人进行辨析,几乎同时,陈铁民和刘文刚发表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陈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孟浩然传》中引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新唐书·孟浩然传》对传文第一句“浩然,襄阳人”笺道:“知浩然为字,而名则未详。”对末句“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又笺道:浩然为名,与上说矛盾。此笺当时引起陶敏的注意,后专为作孟浩然名与字同的辨析,刊发于第五册《唐才子传校笺》补正中。刘文刚发表《两唐书孟浩然传辨证》,认为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后又出版《孟浩然年谱》,谱首第一条对孟浩然名字作了一千余言的辨证,引述六条文献以证:“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他的辨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0年出版的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在前言中写道:“孟浩然,或曰名浩,字浩然,以字行。”2008年出版的王辉斌主编的《孟浩然大辞典》诗人生平类目中有“孟浩”条目,最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宋本孟浩然诗集》序言则径称: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互联网上如此称说也甚多。当然更多的学者与相关著作对其名字还是通称为孟浩然。
孟浩然是否名浩?看来还是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
先看看刘文刚先生确认名孟浩的六条文献依据。
第一条明凌濛初刻刘辰翁评李梦阳参评的《孟浩然诗集》卷首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孟浩,字浩然。”同书诗集标目署:“唐孟浩撰。”
第二条明高棅《唐诗品汇》卷首孟浩然小传:“孟浩然,襄阳人……按王士源《集序》云:'孟浩,字浩然。疑以字行。”卷九之五言古诗名家孟浩然小传又引王士源孟集序:“孟浩,字浩然。”
第三条明高儒《百川书志》集部《孟浩然诗》小注:“或曰孟浩,字浩然。须溪刘辰翁批点。”
第四条明毛晋《五唐人诗集》本《襄阳集》跋列举他所收藏《孟浩然诗集》有“弘治间关中刻'孟浩,浩然者。”
第五条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遣兴五首》之五注:“孟浩然,初名浩,后以字行。”
第六条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孟浩然小传:“本名浩,字浩然,以字行。”
由以上条列可以看出前四条文献同出一源,即刘辰翁评本《孟浩然诗集》之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唐诗品汇》于孟浩然诗引述刘辰翁评语甚多,知该书孟浩然诗取材于刘辰翁评本。《百川书志》已名言“须溪刘辰翁批点”。毛晋所谓关中本当即李梦阳参评本,李梦阳评本乃增益刘辰翁本而成。后面两条也显然源出上述文献。据明顾道洪《孟浩然诗集·凡例》,刘辰翁评本最早刊刻于元代,该书所附王士源的孟集序当亦产生于彼时。
而现在所见到的王士源孟集序最早是附载于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此本文字与后来的《孟浩然诗集》附载的集序文字有异,其开篇云“孟浩然,襄阳人也”,与元刻刘辰翁评点本“孟浩,字浩然”不同。刘文刚推测王士源原序应作“孟浩,字浩然”,被蜀本刊刻者和后来的刊刻者所改篡。此说难以成立。就在蜀刻产生的同时或稍早,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卷二十三孟浩然目全文引述的王士源的孟集序,文字基本与蜀刻本相同,开篇第一句亦为“孟浩然,襄阳人也”,正可印证。
北宋之前无称孟浩然为孟浩的文献记载。国史、正史人物传除帝王外皆以本名立传,两唐书皆以孟浩然立传;著录于国史、正史中的别集除帝王外亦以本名为集名,或有别的集名在先,也一定附缀本名,《新唐书》《宋史》都著录了《孟浩然诗集》。由国史、正史这两条体例也证明孟浩然是本名而非字。《新唐书》于《孟浩然诗集》下有小注:“弟洗然、宜城王士源所次。”知浩然弟名洗然,洗然正与浩然命名方式一致,证其皆为名。《新唐书·孟浩然传》大半依据王士源的孟集序撰写,最后又依据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写到:“王维过郢州,畫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缄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斥名,即直呼其名,益证浩然为其名。凡此种种,都证明孟浩然名浩然而非名浩,也非初名浩,后以字行。
孟浩然的名与字应是《新唐书》本传开篇所说:“孟浩然,字浩然”。名字同一,在古代并不鲜见,宋王观国《学林》卷五有“姓名同”条,其中列举了晋唐间人物名与字同者二十余例,唐代就有十余例,孟浩然外,还有郭子仪、高崇文、刘允济、田承嗣、张巡、刘济等。前面谈到陶敏以名字同辨析《唐才子传校笺》关于孟浩然名字的疑误,他列举千唐志斋所藏天宝中墓志七十六方有十一方墓主名与字相同,并指出有的史书往往把与名相同的字省略不记,事实上的名与字同比史书上的名与字同多得多。当然有的笔法严谨的史书名与字相同的并不省略,上面所列举的孟浩然、郭子仪等人,《旧唐书》本传皆未言字,而在《新唐书》中都是名字齐全。《旧唐书》人物传行文开篇格式基本是姓名连籍贯,而《新唐书》绝大多数加上表字,《新唐书》人物传行文显得更规范,所以《孟浩然传》表述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孟浩然名与字的表述就完整了。这样的表述也比王士源孟集序原有格式“孟浩然,襄州襄阳人”规范,或许元刻《孟浩然诗集》刊刻者读王士源原序觉得不顺畅,遂加两字成“孟浩,字浩然,襄阳人也”,而明代后一些《孟浩然诗集》又把孟集序改成了《新唐书》那样的表述,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所源出的明刻四卷本。
刘文刚论证孟浩然名浩查询到了那么多文献,这在当时的文献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还有遗漏,如宋元时期有以“孟浩”作典故用到诗词作品中的。南宋吴潜一首《水调歌头》有这样的句子:“不用牛山孟浩,不用齐山杜牧,人景自堪酬。”(《全宋词》)由宋入元的牟巘《和孟能静总管西庄闲居九日见招》:“放怀闻孟浩,乘兴过苏端。”(《全宋诗》)元中期黄玠《彦明王先生为予言……为赋此诗》:“孟浩吟偏苦,虞翻相本屯。”(《全元诗》)这三处称孟浩然为孟浩当非称其名,而是省略一字以求句子整齐、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这在古代也是常见的,如孙弘(公孙弘)、方朔(东方朔)、马迁(司马迁)、葛亮(诸葛亮)、申包(胥)、郦(食)其等,对此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八章《省略》有专论。明代李东阳、胡应麟诗中也有“孟浩”的用例,李诗见《空同集》卷二六《晚过孟氏雷雨遽至会王子亦来》,胡诗见《少室山房集》卷四四《寄赵相国一百韵》、卷四五《赠徐司空十七韵》,因他们都已认定孟浩然名浩(李梦阳参评的《孟浩然诗集》卷首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云“孟浩,字浩然”,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四七《乙未仲冬朔舟次济南大雪百二十韵》“浩游贤七贵”自注“孟浩然,名浩”)诗中出现的“孟浩”就是实称而非省略了。
孟浩然的得年在宋元及其后文献的记载中也有歧异。蜀刻本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和《唐诗纪事》所引的文字皆为:“开元二十八年……食鲜疾动,终于南园,年五十,有子仪甫。”而元刻及以后的明刻《孟浩然诗集序》皆作“年五十有二,子曰仪甫。”之后,涉及孟浩然得年的文献几乎都言五十有二(仅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丙签《孟浩然传叙》作“五十”),今文学史及一切涉及孟浩然年龄、生卒的文字皆表述为:生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姓名下括注为“689—740”。“年五十”近代以来无人言及。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孙维城始注意及此,他在《孟浩然入京事迹考》中依据蜀刻和《唐诗纪事》孟集序引文认为孟浩然得年应是五十。认为五十二是后来钞刻者断句误读,增字而成。陶敏在他参与编撰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孟浩然永昌元年生年编年中,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括注云:“按若依宋本《孟浩然集》作'年五十,则当生于天授二年。”但他于此未作辨析。按照版本校勘原则,先出版本文字信度应高于后出版本,何况孟集序还得到《唐诗纪事》的佐证。依此,孟浩然得年、生卒表述应当更改。但不久前笔者却检索到一条支持得年五十二的证据:南唐徐铉在《骑省集》卷一八中有一篇《翰林学士江简公集序》,其中有云:“昔襄阳孟浩然年五十有二疾发于背而亡。”这里明确记载了孟浩然得年五十二。此江简公为南唐江文蔚,后面又写道:“公岂其后身欤,何符合之若此?”说江文蔚也得年五十二。据《骑省集》卷一五《翰林学士江公墓志铭》,江文蔚正是五十有二卒。两相印证,可以确认孟浩然得年五十二,生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此说正确,只是从来的纪年者依据的是元明后孟集序,而不知更早的徐铉这条记载。徐铉文自然早于蜀刻孟集序和《唐诗纪事》引文,或者依据的是更早的孟集序。比较一下“年五十,有子仪甫”和“年五十有二,子曰仪甫”似后面的表述较顺,当蜀刻和《唐诗纪事》引文脱漏了一个“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