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太极拳之难二-难在“要放的下东西”
学习太极之四难,是康伟老师在《中华武术》刊登的文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初学者指出了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第二难:难在“要放的下东西”
所谓“放得下东西”,也可以说是“扔得了东西”,“舍得下东西”。
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个“难”呢?以我们正常的思维来说,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不断的增添、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前进的过程,而绝大多数武术功夫的习练也都是增强力量、增强速度、加强变化能力等的训练过程,使得人体的力量和变化能力不断的得以提升,所以叫“为学日益”。即在自身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上,通过学习和不断的自身打造,使自身现有的水平和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和加强,最终逐步超越一般人的水平和能力,就叫“有了功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正向思维过程了,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了,所以,绝大多数的运动,包括绝大多数的武术功夫的习练,方式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但最终的目标则都是在人身的体能、速度、变化等能力的提高和超越上下功夫。
然而,真正的太极拳功夫的修炼,则与以上之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恰恰相反,这种“相反”不是一两种方式不同的局部之“反”,而是整个过程完全相反的“大逆之反”,“反”得让我们用以上正常的思维居然看不懂、想不通,更是在行为上无法接受了。
我们的前辈在描述太极拳的习练要领时不断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要透彻的松,“松、松、松,太极功”,哪里不松都不行。
但众所周知的是,人体的力量是靠肌肉的紧张、骨骼的支撑、韧带的拉伸产生的,而在浑身松弛的状态下,这些力量是不断减小的,没有了力量,怎么还能称得上是以技击为核心的武术功夫呢?
经常和一些习练太极拳多年的朋友探讨时,大家都有太多的疑惑,先辈总说“太极拳功夫就是松出来的,一松就打人”,而自身习练太极拳多年的感觉都是“一松准挨打”。
所以,纵观当今太极拳习练的现状,练起拳来大家都是在讲松,但真正推起手来哪个还能松?哪个还敢松?真的是“一松准挨打”。所以,现在练推手的基本不练拳,练拳架的基本不推手,好像这两个东西根本不搭界,至于前辈们“太极功夫是拳架中练出来的”之说,估计目前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了。
难道我们的太极前辈们流传下来的练功方法真的错了吗?难道对太极拳功夫那些神奇效果的描述真的是天方夜谭的玄虚故事吗?还是当今我们对太极拳修炼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和问题?
实际上,就是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这个“第二难”,难住了我们。
老子《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太极拳是“道功拳”,是根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所以,太极拳功夫习练,不是“益”而是先要“损”,不会是“长,而是先要“消”,不是“生有”,而是先要“万有归无”。
如何“损”,如何“消”,如何“归无”呢?
那就是要把你现在有的、现在认为有用的、现在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的统统不用了,统统减掉,统统扔掉,统统不要了。
所以,别人练力量,太极拳不让你用力量,还要通过放松减你现在的力量;
别人练变化技巧,太极拳让你“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别人练速度“快”,太极拳偏偏让你练“慢”,告诉你“慢到十分,功夫就灵到十分”。
活生生的让我们把自身现有的,现在为之依托和骄傲的自身能力往回练,向下减,最终彻底舍弃、扔掉。这种事情谁想得通、受得了啊?
但是,真正的太极拳的修炼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过程,所以,太极拳习练的过程又叫“脱胎换骨”的过程,是一个“退去旧东西,生长新东西”的过程,随着我们努力将现在认知的这些外在力量,外在变化和外在速度等不断减弱、不断退去,一种我们现在从未感知的内在力量、内在变化和内在速度悄然的生长了,渐渐的壮大了,不知不觉的替代了我们原来的那些东西,这时你会“豁然开朗”了,你会真切的感知到什么是“脱胎换骨”的比喻了,你也就是真正进入太极拳的“懂劲”阶段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放得下、舍得了、扔的掉”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真的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万有归无”,说起来容易,真正向“无”归的过程中,很多人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习练真正的太极拳,能真正“放得下东西”又是一道难关。
此文发表于《中华武术》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