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鲁王家族后裔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甚至浙江、台湾、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朱氏寻根有所帮助,也期待读者提供线索,进一步充实对兖州明鲁王府的研究。本期是连载之五,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欢迎点击阅读文末的往期内容。
————————————————————
在泰安市正南,新泰市正西方向有个天宝镇,原属新泰市辖区,后划归泰安市高新区管理。在天宝镇天宝一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据朱本成(67岁)介绍,本村朱姓从玉字辈到明字辈有一百多人,在清末民初,康字辈爷爷康德请一个张姓朋友(庠生,曾任日照县长)凭记忆和查阅泰安县志等写下了一部家谱,记录了自己的家世,目前仅存残缺的抄本。据残谱记:“崇祯十五年鲁王以派失城缢死,封以派之弟以海袭封鲁王,……子弘㭕、妻张氏,迁于天宝寨地基……后世蕃衍,基业昌殖,未有不是上……而流也,宗派开列于后”。谱记世系迁居始祖为弘㭕,妻张氏;三子,长振起,次振海,三振湖;举字辈为:瑞、义、智、信;希字辈为:公、平、旺、兴、明、利、利、来;廉字辈为:朝、俊、可……五人;达字辈为:魁、元、安、舜、荣、贵……八(或九)人;康字辈为:政、德、功、勲、苓、耕六人;荘字辈记四人:美、和、里、智;遇字辈九人:珣、珂、珍、琇、琦、宝、玖、瑛、㼁,现健在一人。天宝寨朱氏族人口传,鲁王失城缢死后,王妃孔氏(或太妃,奶奶辈)领两子先暂避于曲阜孔府娘家,后迁居新泰,长居新泰城前村,次居新泰天宝村。长支以袍(或为龙袍)为信物,次支以宝剑为信物,分别在两村繁衍生息,开支散叶。天宝支后人又有一支迁附近时家庄居住,目前有二十多人。天宝支说城前支朱姓后来随姥爷家姓改孔姓了,用的仍是鲁府字辈(据城前支朱姓介绍,应改为王姓),后来城前还有玉、本字辈的人来天宝续过家谱。据天宝残谱记“……所往,唯我王氏祖母领幼孙……”;世系记:弘、振、举字辈名讳己残缺,无法看到;希字辈为:学、敬、琴三人,琴出嗣;廉字辈为:科、贞、士;达字辈为:文、信、忠,或为新泰城前村朱姓的世系。据兖州北丁庄鲁王以派后人口传及泰安县志记载:“清初故明鲁王朱以派子弘法迁至泰安天保寨,后世繁衍,遂为泰山望族之一”。据此,天宝村和城前村朱姓都是鲁王后裔,以派(或以海)后人。另据天宝朱姓介绍,在天宝村南某村,有郑姓一百多人,自己说也是鲁王后裔,明灭后逃亡,改姓姥娘家姓姓郑,连字辈也改了,很多老人都还知道是明朝皇族后裔,并且据说祖上姥娘家和郑成功有关系。据朱本成介绍,天宝朱姓来天宝后一直做生意,在运城街(天宝镇驻地)有大院,他们这支在康字辈前后以加工铁器为主,打做农具,会做铁炮,附近村寨及泗水、曲阜以南的很多村庄为防土匪来天宝定做铁炮,打造的农具也远销各地,遂成当地富户。天宝朱家林在村西,葬着自弘㭕以下各辈先人,他记得林里曾有三块墓碑,最大的一块是康德爷爷的,两块小的应该年代较远,记不清是谁的了,平坟造田运动时给平掉了,碑也被毁。城前村祖坟在城前村附近,虽然改姓了,仍称朱家林。仅从残谱和传说中还不能确认本支的迁徙历史,需要进一步查证。在微山县南部靠近沛县界有个曹庄村,北邻京杭大运河,属赵庙镇下辖村庄,赵庙镇原属江苏沛县辖地,后划归山东微山县管辖。在曹庄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据朱历波介绍,本村朱姓从本字辈到福字辈(含女眷)目前有二百多人,族人中保留一部家谱,上载:“……我朱氏自庄烈帝驾崩,宗国倾覆而隐居巨野者盖三支,为我支始祖,太祖高皇帝第十子鲁王檀祖之七代孙讳颐埨分封东原王,王之孙讳以湺,字养川,袭封镇国将军,以湺公生父镇国将军讳寿钢,其所嗣父亦镇国将军讳寿锳,二人出自东原王颐埨皆鲁王九世孙……至庄烈帝,天运己终,群雄四起,李贼叩関,燕京失守……我祖以湺公避乱弃爵,迁居小清河之南,落为庶人,此即宋微子感麦秀而作歌以存殷后之微意,迄今十有三代矣……”。谱记始迁祖为朱以湺,应是因明朝灭亡后为避祸,而将以下几代字辈改换为兴、加、世、法等,后面鑑字辈为玉字辈,从本字辈改回鲁王府辈份,至今已到福字辈。据朱历波介绍,老人传说曹庄朱家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弟兄几人从巨野杨楼村逃荒来的,靠微山湖而居,采食湖草,捕捞鱼虾为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有本家去东北谋生,现在东北也有几十口人了。综上所述,该支朱姓应为鲁藩东原王之后。另外,在曹庄附近的赵庙村、小屯村也有鲁王后裔,不知道属于哪支,后续要进行走访了解。兖州曹家洼村,是大安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据村碑记载:此处地势低洼,原来野草丛生,无人居住。至清代初年,有几户贫民来此居住,形成村庄,故名草洼,后讹称曹家洼。本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据朱本政(94岁)、朱磊(宁字辈,村书记)介绍,本村有六百多人,朱姓从玉字辈到福字辈(含女眷)有近三百人,村里族人中没有家谱,老辈人过年过节祭祖都去村东南一路之隔的于家村去祭祖。于家村的朱家老林很大,有一二十亩地,林地里原立有十几通大石碑,族人原保存有太祖像和功臣像。直至近年,两村朱姓红白事仍有来往。曹家洼村委院内现存放有一通立于民国五年的重修关帝庙功德碑,记载的许多朱姓捐款人名与于家村朱姓家谱记载的人名同名,于家村与曹家洼两村隔327国道相望,一个路东一个路西,两村朱姓可能为近支。据于家村朱氏祖碑记载,于家村朱姓为明鲁藩东原王后裔朱以潪后人,据此推断曹家洼朱姓也或为东原王后裔。夏家村,位于兖州老城西北方向,是大安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据村碑记载:夏姓明初由郓城县迁来最早来此立村,故村得名夏家村。本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据朱庄明(77岁,退休教师)介绍,本村朱姓从庄字辈到明字辈有五十人左右,分为两支,他们这支从牛屯搬来,从庄字辈到本字辈有近二十人,牛屯还剩一家朱姓,朱玉成家至儿子朱本立有十多人,小时候跟着老人还去牛屯烧纸,直到现在红白事还有来往。牛屯朱姓跟大安二十里铺村朱姓支份也近,二十里铺朱姓与牛屯朱姓现在红白事还有来往,与夏家村朱姓没来往。他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家堂,记着先祖的名讳,后来毁掉了,已记不清家堂的内容,只听老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后人。本村的另一支为朱本良家,最小到明字辈,有近三十人。根据字辈与族人口传,本村朱姓应为鲁王后裔无疑,但无法弄清出自哪一支,还需要到以上各村进一步走访考证。泗水县泗张镇王家庄,位于圣地桃源景区内,是以旅游业为主的纯山区生态民俗村。本村五百多人,以王、司姓为主,其他姓氏人口皆不多。本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据朱庄运介绍,本支朱姓是在民国年间由连字辈老人从尚连庄(音)一挑挑来四个庆字辈(即达字辈,该支朱姓达字辈改为庆字辈)住到大户王家,给王家、司家打工种地,安家落户,达字辈又回尚连庄两支,有一支去了城北故县村,他们这支留在王家庄,到康字辈时有康喜,康田,康华,康银,康珍,还有一个康字辈大爷在淮海战役时民工支前牺牲,共六支,留有后人的有四支,康字辈以下皆为单传,人烟较稀,目前本支朱姓从庄字辈到本字辈,不到三十口人。据老人讲,本支朱姓最先由曲阜(记不清什么村了)迁到泗水苗馆槐树口附近的尚连庄,他们这支再由尚连庄迁到王家庄,目前尚连庄仍有朱姓本家近二百口人,最大为康字辈。根据字辈判断,这支朱姓应为鲁王后裔,只是由于传承中断,说不清自己的历史。需要更多知情人提供相关线索。曲阜市中疃村,属于陵城镇下辖村庄,紧邻邹城市,为压煤搬迁村。本村居住着一支朱姓,从玉字辈到明字辈共有四辈人。据村民朱本月说,他们祖上历代相传是从大柳村迁来中疃居住的,朱姓来本村较早,或为明朝中后期,原住址在本村西南一个叫前海子的地方,老家门前有棵老古槐树,有石台阶,旗杆架子,大殿等遗迹,现已消失不见,后家道败落,老家就转手给刘姓居住了。中疃朱姓共有两支,西支在老家住,到民国时期有朱庄祥,无后;朱玉良与儿子去了东北,无信息。朱本月一支为东支,或为清中后期迁入小中疃重建家园,始迁祖为朱希成(铖),以下为:朱廉梅-朱达力-朱康顺、朱康启-至今。至达力公时还曾接大柳村老家通知,去分老林里的卖树款。据传康字辈去世,西支朱庄祥跪棚,两支应同宗。朱本月父亲朱玉林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担任山东省水利机电学校副校长。传说的迁出地大柳村,是明鲁藩滋阳王后裔居住地,大柳家谱上有"希钺",不知是否就是中疃的先祖"希成(铖)",或抄写笔误的原因。但此支朱姓应与大柳朱姓同为滋阳王后人。更多信息还有待完善。曲阜尼山镇桑庄村,距离尼山镇驻地(南辛)四公里,三面环山,背靠卧虎山,东依昌平山,西邻桃花山,北频大沂河,南与邹城南桑庄接壤,小洪河在村中穿过,将村一分为二;是一个美丽的山村。桑庄村全村680多户,2600多人,有七八个姓氏,其中朱姓是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从玉字辈到利字辈不下三百人。据村民朱玉新讲,桑庄村分前街后街,朱姓也分为两支,他们属于前街朱姓这支,据说,他们祖上是从息陬迁到桑庄的,兼字辈到桑庄村,庄字辈与息陬红白喜事还有来往,应该没有出五服。目前,本支现有玉、本、宁、明四辈,约有七八十人,字辈排序:康庄玉本宁,明历福友德。本支老林在村西,紧靠“山神庙”西北,但石碑在文革时期遭破坏,已无迹可考。本支没有老辈家谱,并确信息陬支是从兖州迁来的,更多始迁信息还需到息陬找本支朱家走访了解。后街朱姓相对比较富足,据本支朱玉乾(79岁,退休教师)介绍,他们老祖一人从兖州逃难迁来,投奔本村祝姓大户,祝姓大户四个女儿出嫁后,朱姓老祖继承了祝家的家业,后知道自己祖上姓朱,又改回了朱姓。到朱玉乾这辈,至少在桑庄生活了六七代人,后人有迁张马村、罗汉村、防山马庄,还有迁黄河北的,迁胶东黄县的。家里原有家谱,在民国年间被庄字辈族人卖掉,说不清楚本支的来历了。据来到祝家继嗣这点推测,此祝姓应是为避祸由朱姓改来,后来人烟不旺才外请同支前来传嗣,这是有可能的。后街朱姓的老林在村西山坡上,老辈人说,看风水老林正对着昌平山尖山的山顶;林里立着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六年的五通先祖墓碑,五通碑俱刻有皇清例封文林郎,是先祖的功名。最早的一通碑应为希字辈,可能是这支朱姓的始迁祖,没按辈分起名,碑上刻有:崇信公,字允诚,生于乾隆二十八年,长男连顺,次男连雨,孙:子平、子富/子贵/子彬四人,应为达字辈。民国的这通碑是朱子(达)富墓碑,是由当时的直隶省政务厅长、代理省长吴廷玉书写。几通碑刻有康字辈人名二十多人,人烟相对较旺。桑村东南一公里左右的昌平山,邹县志及朱氏族谱均有:鲁藩郯城康僖王朱当滋葬昌平山和安丘靖恭王嫡二子朱阳<上制下金>葬昌平山的记载。其中朱当滋无后。明亡后皇室后裔常有依祖坟而居的情况,难道桑庄这两支朱姓与鲁藩安丘王有关吗?这些尚待探究。 曲阜市石门山镇董庄北村,位于董庄村北半部。村庄占地150亩,人口1000余人。这里居住着一支朱姓,据村民朱磊(本字辈)介绍说,董庄朱姓是从泗水老乾庄搬过来的,在泗水时是地主,达字辈的老祖好赌博,把家产、地产赌光了,几个儿子各奔东西,康字辈的老爷爷这一支带着家眷来到董庄北村的岳父家落脚,从此,便在董庄北村繁衍开来,到本字辈已有十个男丁。据说,在泗水老乾庄原有很大的祖坟,里面还有泉眼,在上世纪文革平坟时,朱磊父亲还去分过祖坟上的树。他记忆中本支原先有祖谱,但后来搬家找不到了。目前,据了解泗水老乾庄已没有朱姓,董庄北村的朱姓从本字辈到历字辈有四十余人,从辈份上看确定是鲁王后裔无疑。更多的祖源信息还在进一步走访调查中。 曲阜马家村,在兖州泗河北大桥东一公里路南,属曲阜时庄街道下辖村庄。据村碑记:“明初,马氏随鲁王自南京迁此定居立村,名马家村”。马家村著名的特产是远近闻名的马家村香油。本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据朱康振(74岁)介绍,本支连字辈三人:朱连彬,朱连喜,朱连荣,达字辈四人:达顺,达祥,达玉,达成,到现在,自康字辈以下到玉字辈共三辈人,连女眷有六十多人,老辈人口传是在希字辈以上或更早从曲阜东边的瓦窑头迁来马家村的,先是给伊姓大户看林,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在马家村生活了有二百多年。老人口传是鲁王后裔,由于家谱失传,不知道是哪一支郡王之后。本支朱姓上几代生活贫困,传承较慢,辈份偏大,符合寻根问祖中“辈大人不旺”的说法。根据辈份判断,本支朱姓应为鲁王后裔无疑,但出自哪一支,尚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