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惑:“燥邪”的属性究竟是阳还是阴?
关于燥邪的属性问题,以往教材多避而不谈,只说风、暑、火属阳邪,寒、湿为阴邪,而燥则不说其属阴邪还是阳邪。其原因是对燥邪的属性有争论,有的说燥是阴邪,有的说燥为阳邪,有的说燥有阴、有阳。
1.阳邪说——有从燥为秋季的主气,春夏阳气上升属阳,秋冬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属阴,解释燥邪属于阴邪。《温热经纬·卷三》说:“所谓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也。分为阴阳,则《素问》云:寒暑六入,暑统风、火,阳也;寒统燥、湿,阴也。”
2.阴邪说——有从燥与湿相对而言,则燥为阳,湿为阴,故说燥为阳邪。《医门法律·卷四》说:“燥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这里火就燥,各从其类,是把燥归属于阳类。
3.燥有阴、阳说——《景岳全书·卷一》说:“湿燥二气虽亦属外邪之类,但湿有阴阳,燥亦有阴阳。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燥为阳者因于火,燥从阴者发于寒。”这里说湿燥均有阴阳,是从合邪的性质来分的。
现代一般认为,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两方面:
①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邪本身是秋季的主气,秋季气候肃杀干燥,故说燥邪特性干燥。燥邪伤人易伤人之津液,津液耗损,机体的某些部位因缺乏津液之滋润,可表现出一系列干燥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毛发不荣等等,所以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②燥邪易伤肺及肝——燥邪从口鼻侵犯人体,首先伤肺。肺又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故燥邪主要是伤及肺之阴液。在临床上,外燥伤人可见干咳少痰、痰粘不易咯出等肺阴不足之症;咳甚伤及肺络,可见痰中带血,同时还可见有喘息、胸痛等肺气宣降失常之临床表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及肺气不能肃降,可导致大肠津液不足及大肠之气不得以下行,可形成大便燥结等症。《素问·气交变大论》又说:“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眦痛。”这是因燥在五行属金,金能制木,故燥邪致病常及于肝。若燥热偏盛伤肺,宜清肺润燥养阴;若因于燥导致肝木侮肺金,则宜抑木清金,用清肝润肺法。
至于燥邪究应属于阴,还是属阳?应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考虑。说燥为阴邪,对指导临床没有意义。因“燥胜则干”,外感燥邪,易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咽干、干咳、口渴、皮肤干燥等肺胃失润的症状,治宜辛凉甘润肺胃,这就够了,故说燥为阳邪为妥。
笔者认为,之所以很多医家对燥邪的阴阳有疑惑,是由于燥邪的“分类说辞太多”所致。燥有内燥、外燥之分,外燥由感受自然界燥邪而发病,由于燥邪本身是秋季的主气,而秋季的气候界于夏季的热气和冬季的寒气之间,所以外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外燥多从口鼻侵袭人体,首先伤及肺卫而形成表证。内燥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津血耗伤而出现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伤津、少血为其主症,因此,内燥又称之谓“津亏”或“血燥”。
秋季界于夏冬之交,其气候有偏温和偏凉的不同,初秋受夏季余热之气的影响,气候偏温,感之者为温燥;深秋受冬季寒气的影响,气候偏凉。感之者为凉燥。如,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所云:“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凉燥,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较幕春风温为重。”
温燥与凉燥均属外感病,出于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所以二者均有肺阴不足的表现,如干咳少痰、鼻咽干燥等症。凉燥类似于外寒、也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等临床表现,但它不同于外寒,是其津液不布的干燥症状较为显著;温燥类似于风热表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少汗,但其与风热表证所不同的是,其津液干燥的程度,更为之严重而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