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家媒体排队打脸,就因为新京报微博发错了一个字!

今天的媒体圈很热闹,这种热闹不是因为国内出了什么大的新闻,而是因为新京报在微博上的一则报道,导致了中国数十家媒体排队打脸。

其实原因很简单,新京报的编辑将新闻稿件中的“掌掴"打成了”掌捆”。不简单的是,中国数十家媒体集体引用,而且一字不差的引用。这就闹出了笑话,这几家新闻媒体的编辑和审核人员,复制粘贴的技巧也太娴熟了吧,根本就不过眼睛,不过脑子。见下图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各大媒体相互引用报道早就司空见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表面上看是新闻源共享,其实从另一方面看,是让记者变得越来越懒散。

现在很多记者习惯于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遇到重要的突发事件,不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而是,第一时间打开电脑。依靠网络写稿,已经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记者所谓的调查权、调查能力,早就被遗忘在书房,遗忘在钱堆里面。

采访会议活动,是新闻记者经常涉足的场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而且一般都为记者提供现成的文字材料,安排食宿。这些都为记者采访提供了方便条件。有心的记者从会议中往往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线索,写出社会反响强烈的报道。遗憾的是大部分记者都是引用新闻通稿,直接复制粘贴。

如今正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发达了,报社记者写稿似乎也容易多了、舒服多了。足不出户,呆在办公室或家中,打开电脑,通过鼠标复制粘贴拼凑,上千字的稿件很快就完成。顶多再打个电话,向采访对象要点材料,然后照着网上搜来的现成的稿子做点技术处理,换个时间、地点、人物,就传给编辑部了。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报道见报了,可采访对象却不认识"写稿"的人。

这种情况其实是中国新闻记者的悲哀。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传统媒体人过得很压抑,数数看,仅近3年就有多少优秀的媒体人转行去做“三公”(公益、公关和公务员)。

当然,也有部分有资源、有情怀的传统媒体人,借助自媒体平台试图转行构筑自己的“理想王国”,但是,舆论监管的尺度仍然受限,资源、资金的困窘更是时时存在,在这种现实状况之下,你在自媒体的一亩三分地上,又焉能结出多少丰满的果实呢?

这还不是最糟的!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某些新媒体精英,已经习惯在不厘清事实、不洞察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急吼吼地发声抢占传播第一高点,用这种精确的投入(精力)产出(点击量)思维,急切地树起道德的大旗进行批判,仔细想想,会令人陷入另一种荒诞之中。

新京报的这个事件虽然是一件小事情,却折射了中国新闻媒体的现状和隐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