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鼻衄医案大全

鼻衄

丁甘仁医案

阴虚质体,风燥之邪袭肺,引动肝火上升,始而气短,继则鼻红。先宜清燥润肺而化痰瘀。

冬桑叶二钱,粉丹皮二钱,甘菊花三钱,生石决八钱,茜草根二钱,侧柏炭钱半,川象贝各二钱,鲜竹茹二钱,薄荷炭八分,黑稆豆衣三钱,白茅根两扎,白茅花(包)一钱,夏枯花钱半。(《丁甘仁医案续编》)。

初起身热形寒,即鼻衄如涌,吐血盈碗,口干不多饮,人夜烦躁不安,脉濡数,舌边红,苔薄腻。伏温之邪在营,逼血妄行,大忌骤用滋阴,恐温邪不得从阳明而解也。

黑荆芥一钱五分,轻马勃八分,连翘一钱五分,白茅花根三钱,冬桑叶三钱,淡豆豉三钱,象贝母三钱,侧柏炭一钱五分,粉丹皮一钱五分,竹茹一钱五分,黑山栀一钱五分,薄荷叶八分。

复诊:投药两剂,吐衄均止,身热转盛,苔腻稍化,脉仍濡数。伏温之邪,由营及气,由里达表,佳象也,仍与辛凉清解,以泄其温。

薄荷八分,淡豆豉三钱,象贝三钱,连翘一钱五分,朱茯神三钱,赤芍一钱五分,桑叶三钱,黑山栀一钱五分,竹叶三十张,竹茹一钱五分,茅根(去节)一两。(《丁甘仁医案续编》)。

施今墨医案

时某,女,19岁。

两年来齿龈经常出血,时发鼻衄,两腿均现出血点,月经量多,经期不定。近时头晕而痛,心跳气短,全身乏力,来诊时曾化验血小板8万。经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舌质淡,脉沉弱。

辨证:齿龈、鼻腔经常出血,癸水量多,两腿时现溢血斑点,均是血不归经之象,原于血燥心火过盛,迫血妄行,出血愈多,营分益亏,转而心阳不振,故心跳、气短、头晕等症遂现,舌质淡,脉沉弱,是气虚血亏之故。

治法: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

生地炭30克,沙蒺藜10克,川杜仲10克,熟地炭30克,白蒺藜10克,川续断10克,二仙胶10克(另烊化兑服),陈阿胶10克(另烊化兑服),祁艾炭10克,侧柏炭12克,紫丹参10克,当归身10克,朱茯神10克,朱寸冬10克,炒远志10克,炙黄艾25克,漂白术6克,炙甘草6克。

二诊:前方服二十剂,除出血减少外,余症无大进退。近日睡眠不良。前方去祁艾炭、侧柏炭,加仙鹤草15克、五味子10克、生熟枣仁各10克,服二日,停一日,再进二十剂。

三诊:自从视诊以来,共服汤剂四十剂,月经量大减,只来四日即净,两年间无此佳象。齿龈出血停止,鼻衄只见一次,量亦少,两腿出血点已消退。头晕、心跳、气短均好转,检查血小板数仍为8万,未恢复正常。

方药:

老紫草10克,仙鹤草12克,小蓟炭10克,二仙胶12克(另烊兑服),生地炭20克,朱茯神10克,陈阿胶10克,熟地炭20克,朱寸冬10克,炙黄芪25克,酒当归10克,西党参10克,漂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引用米醋60克入药同煮。

四诊:前方服十四剂,检查血小板已增至14万,饮食睡眠均好。精神旺健。要求常服方。三诊方加五倍,研细末枣泥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周小农医案

任左,大渲。

丁巳春有鼻衄,气逆作咳,力乏。在沪服调补药,有温补味,血症时发。迫六月中旬来诊,咳嗽不甚,里热神疲,多动气逆,味苦,小漫黄赤。脉弦数,苔薄白。

辨证:素体阴亏,肺胃蕴热。

方药:

竹茹,沙参,天冬,功劳子,旱莲草,山栀仁,石斛,桑枝,地骨皮,牛膝,杞子蛤壳,知母,八仙长寿丸。

复诊:左脉弦减,右数未退。加淡芩、枇杷叶。

三诊:脉弦数未靖,掌灼,微咳,不甚酣寐,气短,苔黄,味苦。

辨证:虚中挟热。

治法:拟上清下潜,清其至阴之热。

方药:

沙参,元参,百合心,桑皮,兜铃,栀仁,白薇,功劳子,旱莲草,石斛,地骨皮,麦冬,莲子心。

另獭肝末,卧服。

四诊:咳愈稀,口苦减,溲色淡,寐安,里热亦微。惟脉虚弦数,腰痛力乏。

治法:拟峻补真阴,摄纳浮阳,复人清热。

方药:

熟地,山萸,茯苓神,山药,牛膝,杜仲,泽泻,丹皮,二冬,五味,龙齿,獭肝鳖甲,茜草,珠儿参,元参,杞子,黄柏,蛤蚧尾,阿胶,龟胶。

上药为丸。(《周小农医案》)。

吕常宽医案

任某,男,21岁。

自述上午于田间劳动中突然鼻衄不止,血如泉涌。在本村卫生所用额部冷敷及0.1%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压迫,并肌内注射仙鹤草素2支无效。于下午2时来诊。患者惊恐不安,面色潮红,舌红、苔燥。既往常患鼻衄,但病情较轻。将鼻孔塞物取出,见双鼻鲜血频滴。

即刺上星、合谷、内庭。3分钟后止血,留针30分钟,未见出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新中医,1990,(8)]。

郝书祖医案

李某,男,65岁。

患者平素性情暴躁,嗜烟酒,常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于1985年9月一天晚上突发鼻出血,当地医院用药纱条堵塞鼻孔,血仍从口腔溢出。转我院五官科病房多方治疗无效。适笔者值夜班,用镊子取出鼻腔堵塞物,见鼻血如洪流,指压百劳穴5分钟后,鼻出血停止。[上海针灸杂志,1989,(3)]

王文选医案

赵某,男,11岁。1957年7月13日初诊。

患者近日鼻流血不止,遇热加重,头昏,西医检查鼻甲肥大充血。脉数、舌质红、苔淡白微燥。

辨证:病系暑热伤肝,肝郁火伤肺。鼻为肺窍,热气熏蒸,热伤其络,致使鼻妞。治法:清肺之热,平肝之火。

方药:

天冬4.5克,山栀3克,连翘3克,羌活3克,知母4.5克,白芍3克,远志4.5克,甘草1.5克,胡连1.5克,茜草1.5克。

3剂而愈。

张某,男,11岁。1958年8月23日初诊。

患儿素有流鼻血之病,此次先因外感,经治后表症已解;惟旧:病复发,鼻流血不止,时多时少,点滴不止,咽喉微痛,发渴、脉数,舌红无苔,咽部红甚微肿,上腭红有小疹,鼻内干燥,鼻梁外按之即流血。家属时时以冷敷鼻额部,间或能止血。

辨证:上焦有火。

治法:主以清火。

方药:

桂枝1.5克,赤芍3克,丹皮3克,山栀3克,天冬4.5克,藕节3克,桔梗3克,元参3克,连翘3克,甘草1.5克,柴胡3克,苏叶3克。

三剂,水煎空心服。

8月22日二诊:鼻血已止,咽疼大减。因素有鼻衄之病,以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治本,杜绝其源。

方药:

熟地3克,山萸4.5克,山药6克,泽泻3克,丹皮4.5克,茯苓1.5克,知母3克,黄柏3克。

炼蜜为丸,每丸6克重,日服二次,每次1.丸。茅根煎汤冲服,忌食辛辣物。(《中医医案医话集锦》)。

王经邦医案

病者:李忠荣,年三十余岁,业商,住宁海东路李家庄。

病名:温病鼻衄。

原因:由于阳明郁热,迫血妄行,而上冲于脑,脑通于鼻,故衄。

症候:独热无寒,面赤沸红,衄如涌泉。

诊断:温症如遇脉象洪大浮芤,必发鼻衄,行用解肌清热,可无后患。若用辛温燥湿等物,立时衄血。欲止其血,当用此方为妥,虽有余邪,不致贻害。切不可用参、芪、地、芍等补气敛血滋阴之药,其衄血虽止,恐余邪未清,至后变端百出,亲睹数人,致成不治,皆因余邪未清之故。

疗法:青蒿、竹叶、连翘清其表热,黄连、黄芩、丹皮、山栀清其里热,荷叶凉血而消瘀,木通、茅根驱邪而达下。

处方:青蒿脑二钱,淡竹叶钱半,青连翘钱半,小川连七分,黄芩一钱,粉丹皮二钱,焦山栀二钱,鲜荷叶一钱,汉木通一钱,茅根四十支。

效果:一服衄即止,不劳他药而痊。

廉按:温热逆升清窍而衄,其衄后热势必衰,故用清泄之法,亦与前症不同,是方加鲜生地五钱、捣生锦纹五分,效更捷。(《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刘云湖医案

病者:陈家咀道土湾,陈昌则之第三子,年二十余。

病因:田畈工作,不免受有暑热,医者未揣病情,竟与苍术、秦艽之类,变为衄血。症候:大放不止,共有成盆之多,头痛胸闷,人事昏脱,阖家惶惧,百计止衄,不得其效,次日乃请愚治。

诊断:脉沉虚细数,此暑热内伏,医用辛燥之所致也。

疗法:姑与凉血固脱,黄连阿胶汤合二甲复脉汤加减之。

处方:细生地、元参、炙远志、炒枣仁、阿胶、生赭石各三钱,丹皮、黄连各二钱,生龙骨、生牡蛎、炙草各一钱五分,桂圆肉一钱。

效果:一服血乃止,惟人夕壮热,头痛甚,胸闷不开,此暑热未去之患也。

接方。生地、元参、丹皮、黄芩、滑石各三钱,黄连、栀炭各二钱,阿胶、人中黄各一钱五分,鲜荷叶边一具。

效果:服之稍愈,数日后又晚热头痛。据述觉自少腹之热,上冲于胸,则头痛剧而心烦增加,数日不大便,此暑热结在阳明,上荫头脑,以调胃承气汤加减之。

三方:生大黄、生地、丹皮、萎壳、滑石各三钱,黄芩、麻仁各二钱,黄连、枳壳、桃仁各一钱五分,炙草一钱,鲜荷梗三寸。

效果:得快利而热退头痛止,人事随健。

理论:此症因田畈工作,感受暑邪,深入血分,医者不知,竟用苍术之燥,秦艽之辛,引起血中伏暑,致发腾沸,循冲脉而上,使鼻粘膜破裂,而不能制止也。彼百计求止衄之法,譬如沟渠之水,不节去其源,而徒阻其流,其可冀其必止乎。头痛是血出过多,亦暑邪上僭之咎。胸闷是血热上攻之咎。壮热不退,足征暑热内伏,非徒以抑血了事也。方论:首方急则治标,以固脱止血为要务,故用生龙骨、生牡蛎以止血救急。血得固涩下潜之品,自然潜伏,然血中尚有伏暑,故以生地、玄参、丹皮、黄连凉血清暑。血出多则心慌乱,以远志、枣仁、阿胶、桂圆,养血宁心。热随血上,头脑剧痛,当抑其血,则热自降,头脑自清,故以生赭石为降血热要品也。次方加鲜荷叶边,因头痛未止也。加滑石、栀炭,因暑热未清也。然不若第三之大黄、桃仁,得快利而热毒悉解也。凡治衄症者,幸勿泥衄为血虚,不堪利用下药也。

病者:细松林家太普,年近四旬。

病因:病衄血症,医用耗血之药。

症候:致口鼻大放,头目眩晕,四肢倦怠,难以起立,几有欲脱之势。

诊断:脉沉细而涩,面色黄。

疗法:以养固血。

处方:菟丝子六钱,炒白芍、破故纸各三钱,五味三钱,全当归、炙甘草各一钱五分,生龙骨、生牡蛎、正光结各一钱,小红枣三枚。

效果:服二剂衄止,惟腰微痛。

接方:抱木神、炙远志、柏子仁、川杜仲、补骨脂各三钱,于术、续旦各二钱,正光结、淮牛膝、炒白芍、胡桃肉各一钱五分,炙草一钱。

效果:一帖见效,今以此方作丸药吞之。

理论:衄之病理,前篇已具论之,但此症与前症大同小异,彼则入夜大放,病在至阴之分,此则不分昼夜,正气因已大伤,头目眩晕,四肢倦怠,难以起立,皆血出过多,气随血亡,不能支持躯体也。

方论:本方以菟丝子君、菟丝子无根,为寄生之蔓草,常缠络于他植物上,而他植物为之不茂,其善能吸他物之气以自养可知,本经谓其主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今血脱内虚之人,用之足能补精血,益气力,况其脂肪最富,气味和平,即多服之,亦无损也,今加故纸、白芍、五味、正当结以佐之,大有营养气血之能力,而又以龙骨牡蛎敛之,可保气血永固之益矣。次方纯真心肾,兼益肝阳,庶可冀共健康矣。(《临床实验录》)。

马季男医案

畦某,男,36岁,干部。

反复鼻出血2年。每年夏天出血较频,曾用鼻中隔前下方烧灼、冷冻及中药等方法治疗无效。就诊前工周每日出血2~3次,每次4~5毫升。

检查:左鼻中隔前下方糜烂,血常规检查均属正常。

取穴:患侧耳穴:内鼻、外鼻、神门。

操作方法: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于上述穴位,按压1~2分钟。以后嘱病人每日按压4~5次,每次40~50下。5日为1疗程,休息2日后进行第2疗程,2个疗程即止。耳压后未再出血,治疗2个疗程,随访半年未复发。[中级医刊,1989,24(8)]

吕景山医案

刘某,女,工人。

1987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鼻出血3年,反复发作。患者3年前因工作调动迁居,由于环境不适而出现鼻出血,时轻时重,日久不瘥。3天前病情复发加重,伴头昏、乏力、夜寐欠佳、面色苍白,舌淡,边有齿痕,脉细数。

诊断:鼻衄(血热型)。

取穴:上星、禾髎、二间、内庭。

操作方法:上星从上向下斜刺0.5~0.8寸,禾髎向鼻孔方向斜刺,二间刺0.2~0.3寸,内庭直刺0.5~0.8寸,均施用泻法,留针25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采用上法治疗1次后鼻出血症状控制,守方又针刺3次,后去二间、内庭,加足三里治疗5次,诸症悉除。随访2年病未再复发。(《吕景山临证治验》)。

章次公医案

孙某,男。

血压如此之高(200/100毫米汞柱),其鼻衄如注。此种症候,若用止血药则误矣。生大黄9克,黄柏9克,丹皮9克,川黄连2.4克,生石膏60克,赤芍6克,芜蔚子18克,桃仁泥18克,草决明9克。

朱某,女。

宿有鼻衄,今夏曾以大发作而就诊。止后不大发。今晨大衄如注,面色不华。

阿胶珠12克,黑料豆12克,牛角鳃炭9克,五味子5克,大熟地30克,全当归9克,藕节9克,小蓟炭12克。

另:黄芪9克、仙鹤草12克、大枣十枚,常煮服。

钱某,男。

鼻衄虽是局部病,但亦有关系全身者,血压亢进故也。

冬青子9克,生熟地各12克,丹皮9克,怀牛膝12克,仙鹤草15克,大小蓟各9克,桃仁泥12克,夏枯草12克,煅石决30克,芜蔚子12克,白茅根一扎。

陈某,男。

形瘦而见鼻衄。其衄久不止者,往往为肺病之前驱。午后微有潮热,此非外感可比。银柴胡5克,炙鳖甲24克(先煎),阿胶珠9克,青蒿9克,白芍9克,大生地15克,侧柏炭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仙鹤草12克,白茅根30克。

按:鼻衄多因肺胃之热,久不止,则肺阴必伤。此病人午后潮热,即见一端。

方用生地、女贞、旱莲草、阿胶、白芍以养肺肾之阴。银柴胡、鳖甲、青蒿、茅根以清肝肺之热。茅根功擅清热凉血,为鼻衄要药。(《章次公医案》)。

李斯炽医案

陈某,女,44岁。

突然左侧鼻孔出血如注,双侧填塞后,又从口眼外溢,服凉血清热剂未效。来诊时面色苍白,目视少神,目睛晕黄,头晕,睡眠差,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口渴,盗汗,小便色黄,怔忡惊悸,短气少言,脉细而弱,舌质淡,苔薄黄。

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心脾两补,引血归脾而止鼻衄。

方药:

大红参6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生地炭12克,荆芥炭9克,茯神9克,远志肉6克,阿胶9克(另烊),龙眼肉9克,广木香6克,黑姜6克,大枣3枚,甘草3克。

2剂。

服上方2剂后,鼻衄即止。睡眠饮食均有改善,目睛晕黄已退,仍以上方加减调理而愈。多年随访未见复发。[湖南医药杂志,1980(2)]

叶熙春医案

王,女,28岁。七月。杭州。

鼻衄时发时止,已有年余,近日来势如涌,头昏目弦,腰背酸痛,每次经汛超前而来,量多色红,夜来寐况欠安,且多梦扰,精神蒌顿,步履乏力,两脉弦细而数,尺部反见浮大,舌苔燥白。

辨证:女子以肝为先天,良由水不涵木,肝火上腾,迫血上行而衄。

治法:欲降其火,必先滋阴;欲养其血,必先调气。

方药:拟圣愈汤加味,气阴并顾,以冀引血归经。

炒上潞参9克,炙当归9克,炒阿胶珠9克,炙川芎2.4克,生黄芪15克,生白芍9克,细生地15克,艾叶炭2.4克,墨旱莲9克,甘菊6克,炒女贞子9克,炙侧柏叶9克。

二诊:衄血已止,头昏目弦不若前甚,而腰背酸疼如故,夜来寤多寐少,脉象仍然弦细,防虚未复故也。前方既见效机,再守原法出人。

细生地15克,生白芍12克,米炒上潞参9克,炒枣仁9克(杵),炙当归9克,生黄芪9克,制远志5克,生牡蛎15克(杵),炒阿胶珠9克,旱莲草15克,制女贞子9克。

三诊:衄血已止,头昏目弦减轻,昨日月经来潮,量不甚多,而腰酸更甚,寐况仍然不安,脉象弦细微滑。衄血过多,营血必伤,虽在行经期间,不宜补摄,但滋阴养血,尚为必要,续拟两调气营。

炙当归9克,炙川芎3克,炒晒白术5克,炒川断9克,米炒上潞参9克,炒丹参9克,益母草9克,炒白芍9克,辰茯神9克,炒阿胶珠9克,炙陈皮5克。

四诊:此届经来,四日即净,精神较前好转,而腰背酸楚,始终如故,睡眠仍欠酣适,脉细而弦。真阴不足,肝经之火有余,心肾失交,神不敛舍。再拟气阴两顾,佐以清火。

大生地15克,生白芍12克,辰茯神12克,麦冬12克,炒阿胶珠9克,炙当归9克,川连1.5克(炒),枣仁12克(杵),炒川断6克,煨补骨脂9克,墨旱莲9克,制女贞子9克,米炒上潞参9克,生黄芪9克。

五诊:鼻衄止已两旬,未见再来,腰酸跗软较前减轻,寐况亦有好转。阴虚渐复,再拟原法增删。

米炒上潞参9克,麦冬9克,川连1.5克,炒枣仁12克(杵),炙艾叶3克(包),炒阿胶珠9克,辰茯神12克,细生地15克,炒白芍12克,旱莲草15克,炙当归9克,甘菊6克,炒女贞子9克。

六诊:诸恙均y,原方去茯神,加制首乌9克,气阴并补,以资巩固。

施,女,三十岁。七月。余杭。

风热外袭,头痛身热,咳嗽不爽,咽干口渴,今晨鼻血外溢,量多色鲜,脉象浮数,芤红苔黄。

辨证:此乃热郁于肺。

治法:清泄。

方药:

冬桑叶9克,白杏仁9克(杵),薄荷叶3克(后下),连翘,克黑山栀9克,甘菊5克,鲜芦根1尺(去节),淡子芩6克,炙前胡6克,白茅根15克,象贝9克。

二诊:昨进辛凉泄肺,身热已解,鼻血未见复来,头痛口渴亦除;惟咳嗽未平,脉象弦滑,舌苔薄黄。再拟清宣气分。

冬桑叶9克,白杏仁9克(杵),淡竹茹9克,川贝5克,甘菊6克,淡子芩5克,瓜蒌皮12克,炙前胡6克,冬瓜子12克,鲜芦根1尺(去节),清炙枇杷叶6克。

按:鼻衄多因肺胃热盛,上壅清道;或因肝肾阴亏,木火上扰,迫血妄行而致。本例乃表热郁肺,故见身热、咳嗽、脉浮等症。法用清肺泄热,表解热退,衄血自止。(《叶熙春专辑》)。

寇华胜医案

方某,男,11岁,学生。1983年8月17日初诊。

纳呆不饥,溺黄便结,四肢瘦削,动而少宁,夜寐不安,时有鼻衄,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脾阴亏损,虚热内生,遂致斯证。

治法:养脾阴,清伏热。

方药:

沙参、郁李仁各8克,寸冬、莱菔子、大青叶各7克,生地、元参、丹皮各6克,枳壳、炒谷芽、炒麦芽各5克,炒栀仁、川朴各4克。

3剂。

二诊:药后大便通,思食,鼻衄平,惟仍动而不宁,舌尖红少苔,脉细数。守方去川朴,加山药7克。

4剂。

三诊:鼻衄一直未作,纳谷一般,大便有时偏干,思饮,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守方去大青叶、丹皮,加黄精5克,神曲10克,3剂。

以上方增损调理至9月25日,胃纳馨,夜寐宁,小便清,大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有力。[陕西中医,1985,(10)]。

裴廷辅医案

李某,男,34岁,工人,1986年3月22日初诊。

主诉:鼻孔出血,时发时止1周。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鼻血,时发时止,量多,色鲜红,伴口渴、齿龈肿、口唇疱疹、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诊断:胃中积热,胃火上攻型鼻衄。

取穴:足三里、丰隆、内庭。

操作方法:上述腧穴,均用毫针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3天为1疗程。采用上法针刺1次后小便正常、大便通利。次日来诊时鼻孔未出血。再治2次后诸症消失而愈,随访4月未见鼻出血。(《裴廷辅临证治验》)。

范宜斋医案

李怀,男,34岁,住蔡家坡车站。

1962年3月,邀余往诊,自述旧有鼻衄。近日来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一昼夜大衄五次,眩晕不能坐起,心烦口渴,浑身疼痛。诊其脉浮而芤,知其气虚不能摄血,遂用当归补血汤加味:

黄芪30克,当归6克,焦芥穗5克,白茅根15克,藕节15克,生地12克,炙草6克,灶心土60克(烧柴禾者,捣碎,以开水沉淀,取水煎药)服后大愈。

按:当归补血汤用于多种急性、慢性出血疾患,均有显效,非独鼻衄一症也。本方黄芪量于当归五倍,而却以当归命名者,当归者,血药也,出者,血病也。然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者阳也,血者阴也,尤其大失血之危症,古有“有形之血不易聚生,无形之气急当所固”。以及“补气应在补血之先,养阳当在养阴之上”之明训,故尔重用黄芪以补气,气充则统摄有权而不妄行。方中生地甘寒以凉血,炙草、灶心土暖脾以统血,寒热并用,协调阴阳。芥穗、茅根、藕节皆方常用止血之妙品。(《宝鸡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赵友琴医案

衄血多是肺热,邪热迫营,血则外溢。右手寸关弦数而滑,鼻为肺窍故耳。清其阳络,血液自止,少佐化瘀,防其留邪。

鲜侧柏叶四钱,鲜茅根八钱,小蓟三钱,醋制花蕊石三钱,薄黄炭一钱半,黄芩三钱,竹茹三钱。

按: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肺气以清降为顺。今肺中积热,肃降无权,邪热内迫营血,损伤阳络,则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经肺窍奔涌而出,是为鼻衄。右手寸关部候肺胃,肺胃有热,脉必应之,弦数为邪热内郁不得伸,滑主血中有热,脉流薄疾。治疗必用清肺泻热、凉血止血之法,方能遏止其奔涌之势。“清其阳络”者,即清肺之络脉也。肺热得清,络和血宁,则出血可止。少佐化瘀之品,旨在疏通脉道,防其留邪也,因清热之品多寒凉,而血脉“寒则涩而不流”也。清、止、通三法并用,庶无弊端。

方中侧柏叶、茅根、小蓟清热、凉血、止血。花蕊石、蒲黄炭,止血化瘀而不留邪。黄芩撤肺中之热而治鼻衄之源,竹茹清胃降逆,且能疏通络脉。药证相符,想来用之必效也。

光绪某年四月二十九日臣佟文斌、赵文魁请得老佛爷脉息,浮数而滑,左关弦数。此系肝胃有热,兼受风凉,以致头晕鼻衄,身肢酸倦。谨拟疏解清热止衄之法调理。

荆芥炭三钱,薄荷二钱,甘菊三钱,防风二钱,粉丹皮三钱,黑山栀三钱,元参四钱,军炭三钱,生地四钱,犀角一钱五分(另煎兑),侧柏炭三钱,生草一钱。

引用鸡内金三钱。

按:脉息浮数而滑,浮则在卫分,数乃一息六至,滑脉为阴中之阳,又主痰疾,确是卫分风温病。左关弦数乃心肝郁热之象。本病乃内蕴郁热为主,身热头晕全是风热上受之象。心肝之热迫及血分,故鼻衄、身肢酸倦、疲乏无力。文中所谓兼受风凉,实乃温热内蕴,故方中不以解表、发汗为主,而用疏解之法,温热之邪由疏解而祛;又因温邪内蕴,故以清热。

方中荆穗炭、薄荷、防风疏解卫分风温,以山栀、丹皮、生地、元参甘寒凉血清热止红,军炭、侧柏炭、生甘草皆活血止红之品,鸡内金以导滞,犀角一钱五分为凉营止血之良药。清代本品甚多,故古方记载每用数钱。今日货源缺乏,用时仍以粉剂为好,用量只可0.3~0.6克或1~2克,也可以用水牛角、广角代用。

十一月二十五日,赵文魁请得淑妃脉息:右寸关滑而近数,左寸关弦而稍数。气道较畅,只肝热未清,以致热升上焦,鼻衄肢烧。

今拟清热和肝止血之法调理。

青皮子二钱(研),香附一栈五分(炙),生地三钱,赤芍二钱,牡丹皮三钱,黑栀三钱,归尾二钱,川断二钱,淮牛膝一钱五分,酒芩三钱,丹参一钱,泽兰一钱。

引用茜草二钱,木香三分。

按:右寸关滑而近数,为内有郁热,壅迫脉道,左寸关弦而稍数,为肝郁日久化热,经上药疏肝调气之后,气机渐畅。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气血情志。古人认为,木气有生发的冲和条达之象,以此来形容肝的疏泄功能,主要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宣泄的作用。肝之疏泄功能不及呈抑郁状态,它在精神上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意志消沉。气郁收血滞,故胸腹胀痛,月经不调。气郁日久则化火,在精神上常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失眼多梦,郁热上冲,可见头晕胀痛,甚则鼻衄,如在月经期或可出现所谓倒经现象。故立清肝泄热为主,养血和肝,兼以止衄之法。

用生地甘苦寒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用赤芍凉血活血,祛瘀止痛,常用于血瘀经痛,药用当归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而归尾通经活瘀血之力更强。丹参能活血祛瘀止痛,养血安神除烦。上药共合既有四物汤之义养血和营,活血调经,又能清解血分郁热。用青皮子疏肝破气。散结消滞。用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二药相合以疏调肝郁为主,木香行气调中止痛,以宣畅脾胃气滞为主,三药配合调畅肝胃气机,辅助行瘀散结。用丹皮、黑栀相合,清泄肝火,常用于肝郁火旺之身热暮甚、头痛目涩、颧赤口干、热浮吐衄等症,加黄芩,清解肝热之力更强.用川断壮腰脊,补肝肾而调经脉。用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血降热也降。用泽兰辛散温通,不寒不燥,性较温和,行而不峻,能疏肝气而通经脉。用茜草凉血和血,活血祛瘀。本方相互配合清肝热凉血分而解郁,调气机行血滞而止衄。

十一月二十六日,赵文魁请得淑妃脉息:右寸关滑而近缓,左寸关沉弦。气道和畅,惟上焦浮热未净。今拟清热和肝舒化之法调理。

青皮子二钱(研),生地二钱,赤芍三钱,归尾三钱,牡丹皮二钱,黑栀三钱,川断二钱,泽兰一钱,淮牛膝一钱五分,茜草一钱,苏木一钱五分(打)。

引用煨木香三分。

按:上诊脉象滑而近数。郁热较重,服药后脉象转为右寸关滑而近缓,缓脉是指脉转从容和缓,不徐不疾,一息四至,在通常情况下,这是有胃气的表现,也说明郁热渐轻,但滑脉之象犹存,且左寸关沉弦,表明上焦浮热未净。根据病机可知,或仍可见到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失眠多梦等症。该诊看来,鼻衄虽止,惟恐气热上浮,而再致动血,故仍宗原法大意而求其功。

用生地、赤芍、归属,凉血活血,和营柔肝,以降浮热上越。用青皮子、木香疏肝理气兼以和胃。用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消瘀,黑栀泻火除烦,凉血止血,并且二药相配善清泄肝经郁热。用川断强腰脊,调癸事。用牛膝、泽兰,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用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常用于血滞淤瘀阻之痛经、经闭之证,用茜草凉血止血,活血散瘀通络,四药相配括瘀血、通经格,止腹中疼痛。

十一月二十八日,赵文魁请得淑妃脉息:右关沉滑,左关沉弦,诸症均愈,惟肝热尚欠调畅。今拟清热和肝调中之法调理。

归尾二钱,泽兰二钱,牡丹皮二钱,黑栀二钱,胆草一钱,牛膝二钱,炒枳壳二钱,腹皮一钱,木香三钱。

引用焦楂三钱。

按:经上述治疗,腹痛、肢热、鼻衄诸证悉除。此诊右关沉滑,左关沉弦,脉沉主里,滑为有热,弦脉主郁,合而观之,可知仍有郁热在里,未能尽除。肝热日减,但尚欠调畅。肝失疏泄,气机不能调畅,最易横犯脾胃,则可出现食欲不振、纳呆腹胀、中脘痞闷。李冠仙《知医必辨》说:“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肝位于左,其用在右。肝气一动,即乘脾土。”治宜清解郁热,和肝养营,理气调中。用青皮子辛散温通,苦泄下行。枳壳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其性苦泄辛散,行气之力较猛。木香理气和中,三药相合疏调肝胃气滞,用大腹皮下气宽中,利水消肿,配焦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用赤芍、归尾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泽兰、牛膝,活瘀血,通经脉,引血下行。用丹皮清透阴分伏火,黑栀宣透清热,止血除烦,龙胆草清泄肝胆实火,三药相配疏肝解郁,清泄火热之力尤甚。可见,经上述调治病已告愈矣。(《赵文魁医案选》)。

魏长春医案

病者:冯某,年十八岁。

初诊:九月十四日诊。

病名:伏暑衄血。

原因:伏暑寒热类疟,病起旬日。

证候:形寒内热,肢冷鼻衄,口干无汗,大便或燥或溏,胸脘痞闷。

诊断:脉象细数,舌红糙起刺,此乃热闭在里,故肢体反不发热也。

疗法:清透血分伏暑。

处方:大豆卷三钱,牛蒡子三钱,桑叶二钱,.浙贝母二钱,川贝母二钱,天花粉三钱,白茅根三钱,茯神三钱,鲜生地三钱,鲜淡竹叶二钱,焦山栀二钱,生米仁三钱,益元散四钱。

次诊:九月十五日。伏邪稍达,身热较盛,鼻衄胸闷。脉象滑数,舌红糙苔黄,用凉营化湿润燥达邪法。

次方:大豆卷三钱,射干一钱,牛蒡子三钱,西茵陈三钱,黄芩二钱,全瓜蒌三钱,薄荷一钱,玄参三钱,天花粉三钱,益元散四钱,鲜石斛二钱,知母三钱,连翘三钱,白茅根三钱。

三诊:九月十六日,昨夜壮热,鼻衄甚多,便溏赤色,咳痰不爽,唇焦。脉数,舌红糙苔黄。伏暑外达,病已转机。拟凉血清热。

三方:鲜竹叶二钱,玄参四钱,原麦冬四钱,知母三钱,生石膏六钱,生甘草一钱,鲜首乌四钱,银花三钱,生白芍四钱,天花粉三钱,鲜石斛二钱,白茅根三钱。

四诊:九月十七日。唇焦破裂,咳痰胶粘,胸闷。脉象滑数,舌红。用凉营润燥法。四方:玄参四钱,原麦冬三钱,小生地四钱,海石四钱,焦山栀三钱,生石膏五钱,桑白皮三钱,米仁八钱,地骨皮三钱,益元散四钱,川贝母二钱,知母二钱。

五诊:九月十八日。便解五次,热未退尽,咳痰胶粘,脉滑舌红,治宜清化肺胃法。五方:橘皮一钱,半夏曲三钱,朱茯神四钱,益元散四钱,桑白皮三钱,川贝二钱,炒白芍三钱,佩兰八分,生米仁四钱,枳壳一钱,南沙参三钱,泽泻三钱,竹茹三钱。效果:服后病差,继进清肺化痰法,痰化咳止。惟寐欠安,再进十味温胆汤,又增盗汗、神疲溲痛等证,再进平补肝肾调理方,半月全愈,盖虚体患病。变化甚多也。

炳按:伏暑衄血,营分伏热,逼血上溢而为衄,余常以银翘散加鲜生地、鲜茅根、粉丹皮、焦山栀等味,甚效。(《慈漠魏氏验案类编初集》)。

任仕裕医案

周某,男,1岁6个月。

发热3~4天,颏下38.5℃。伴鼻衄,有既往史。大便4天未解。

检查:鼻腔梨氏区血管扩张,齿龈红肿,苔腻略黄,舌质红。

辨证:外感邪热,首先犯肺,鼻为肺窍,迫血上行,热邪有内传阳明之势。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银翘散合清胃汤加减。

银花、连翘各9克,薄荷3克(后入),牛蒡子9克,生石膏30克(先),知母9克,淡竹叶9克,生地9克,蚕豆花9克,白茅花9克,山茶花9克,芦根1支,茅根2扎。

另用玄明粉9克冲服。

药后即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2)]

陈在山医案

李某,年二十余岁。

自说染患时令,衄血。延余调治,将至伊家观病者,面上气色,颇有火象,由属内出外意欲小解,忽然昏倒气绝,居家内外嚷成一片,抬至屋内停床,以为死矣。余曰:此人少壮,并能自己行走,向外出恭,视其面色并无死象,令其家人,急取热童便灌之,少时气息复还,再用大凉血药进之,一服立愈。

黑元参,生地发,丹皮,金银花(炒),花粉,当归,生芍,天水散,柏叶炒,焦栀,青叶,橘梗,薄荷,竹叶。(《云深处医案》)。

邹慎医案

杨伯勋先生,涌水鼻衄,住成都梓潼桥街待漏居,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十九日诊。

病状:衄自辰起至午后二时不止,胸痞满而悸,面黄白,鼻准亮,苔微黄而泽甚(胸中即肺,肺为水之上源,仲景谓鼻亮,有水停胸中),面左麻木(肝被水濡),大便难(水停胸中而不达表),牙痛难开,脉右寸紧而尺伏(可知少阴寒)。

病因:据称其素喜饮而痰湿重,前患腰漏,经四圣祠西人,挖其子腿肉皮补之。今尚未愈,兹因服芪术,致胸痞鼻衄不止。诊其病状,种种都是水涌肺衣,以芪术填补中焦,水道淤塞,将水留注;下寒重而上热轻,寒胜热副,上犯肺阴,迫其血不循经运化,从鼻衄出。验其血之多而色淡红,可知是涌水而非火热红汗也。

治法:曾经多医罔效,病者要求止衄为先提。余曰:衄止,急宜温下,止衄中法已穷其术,非针止不可。先用雷佛奴尔,行静脉注射,取敛纳以停止血行,故针之衄止未全竟,必须内服中药。本拟用二陈合理中,但衄未全止,不敢温耳。仍取凉能止血之义,用加味杏子汤(苦杏仁、石膏、根朴,加蒲黄、橘络、粉丹、侧柏、灶土)服之,衄全止。人寝经四小时,忽口吐浊水眼目失明,小便欲解不解,病家栗然。复请往诊,余曰吐尽自止。即拟温下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现炖参汤问可进否?余曰须和附子理中汤服,如单服恐吐反甚。归馆思之,病家既连延多医,其说不一,恐不服理中,今夜即危,我针获咎;即遣徒送壮阳丸二枚与食。病家疑而不食,遺子来问针与服药之义。可知对病家胡说者多矣。乃曰:汝父既患腰漏年余不愈,气血衰财,今又衄血之多,证当危险,如不服壮阳丸温下,恐难过亥子,至三更乃予服之,其人是以得救。

按语:此证依学理经验之研究,其要点有八。

1.服芪术何以致涌水鼻衄耶?以其人素有痰湿,久患腰漏。既挖肉补之未愈,由阳虚不化,法当助阳化痰,舒络除湿,温中带疏以调和气血。何得用芪术补中托脓,亦将挖补之肉,一同愤脓乎?中焦填补,水道滞塞而不下行,涌于肺衣,该医其不明理之甚也,此用芪术补死人之一验案也。

2.服杏子汤何以衄止耶?以侧柏敛止肺阴之血;蒲黄以散其瘀;杏子、粉丹、石膏以清降其气,气降则不上逆而衄自止;根朴、橘络以舒通脾络,使水行血运,灶土温中化气,故服之衄止,得稍安入寝。

3.何以旋发生口吐浊水,眼目失明,小便欲解不解耶?盖根朴、橘络舒騰膜而窍道通,吐时水气上蒙肝窍,故眼现波澜而失明。灶土火候未透,虽用温中,有石脂堵塞之性,故气下则小便欲解,气上则不欲解。兼石膏清胃热,胃热清则气上涌,是以浊水吐出。

4.有归咎于汤内石膏、粉丹性凉,是以致吐不止也。观病者,吐浊水有磁盆之多,试问用何药能将此水利去乎?仲景曰:少阴病,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该医既不知应吐,岂知此方致吐之妙哉?石膏、灶土合用,有同瓜蒂栀豉之意。陶节庵曰:瓜蒂散、栀子豉汤,五香豉则气不涌,不能致吐也,此方灶土下堵,温中化气上涌;石膏清去胃热,下堵上决,故得吐之,胃方得堵,水溢大肠,而大便难自解。

5.应吐何致久吐不止耶?盖吐因气逆,参助气升,病家不听余言,单予参汤服之,故久吐不止。社会医行恶习,凡病垂危,都予参汤,以为升提阳气,其人不死。在热入血室之人,服之如火添油;在阴虚阳越之人,服之反致阳以速脱。故仲景四逆汤,治少阴病脉沉者,与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均去人参;以人参补气升上,脉沉为下虚,不宜升也。膈上寒饮干呕者,已有气从胃外逆,更不宜升也。吐因气逆,何又以参汤升气耶?可叹社会医者病家,动辄令服参汤,皆不明此理也。

6.有谓中药与西药相反,毁余既用西针,又进中药,是一致吐不止之原因也,该医既不懂西药,又不懂中药,如谓中药与西药相反,譬如西人来中国,中国人到西国,皆亲善和蔼,何以不相反耶?药有相反,中西药皆然,只看用之何如耳。

7.此证何以首先主张温下耶?以其人少阴寒甚,气虚弱而阳不下化,温上则阴霾全消,上下阴阳持平而愈。

8.总论此证,谓针之未当,衄何以止?谓吐之未当,何以吐尽则安?谓温下未当,衄止吐止何以经六七日而不死乎?语云:药医有缘人,方虽对证,而信仰不坚,非缘人也,何必案之,案之以参识验故耳。(《医学特见记》)。

周梦雄医案

陈某,男,8岁。

1988年7月5日初诊。

患鼻衄两年余,多在夏秋之季发作。每次鼻衄其家长均以民间单方或送医院作对症处理后,衄血渐止,但易反复发作,昨日患儿在吃午饭时突然鼻衄,色红量多(总量约200毫升),家长自行处理无好转,急送医院五官科治疗,经检查两鼻腔均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随用凡士林纱条充填鼻腔压迫止血,配以抗炎止血药治疗而血止。家属苦于居住偏僻,路途不便,恐旧疾复发,两日后送我院儿科请求中药治疗。诊见患儿面色稍黄,但舌质红,舌苔厚腻,口臭,脉数,询其患儿素来饮食杂进,纳谷不香,腹中不适,大便近两日未解,溲黄。

辨证:审证求因,此乃脾胃积热所致之鼻衄。

治法:宜导滞清热止衄。

方药:

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石膏30克(先煎),大黄8克(后下),黄芩炭10克,栀子炭10克,三七粉3克(冲服),建曲6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灯心草4克。

4剂,煎服。

二诊:服上方1剂,患儿大便得通,尽剂口臭锐减,舌质红,苔白微腻,脉缓,拟原方去大黄、生石膏,4剂,煎服。

三诊:迭进前方8剂,患儿鼻衄未作,食欲向佳,拟加味四君子汤出人4剂调理以固疗效,后经随访1年病告痊愈。[广西中医药,1990,(2)]

通意子医案

病由负重受伤,心背脉络皆痛,咳嗽吐痰,鼻溢血块,脉数而涩,舌起红点。此上焦火炽,逼及心肺之阴,阴随阳冒使然也。若不急治,恐为先血人损之累。

旋覆花一钱半(绢包),猩绛七分,归尾一钱(酒炒),桑白皮一钱半,延胡一钱半(酒炒),前胡一钱半,瓜蒌仁三钱(炒),打冬瓜仁三钱(炒,打),石菖蒲七个,桃仁泥一钱半,白薇一钱半,丹皮一钱半(炒),杜苏子三钱(炒,打),参三七一钱(研末冲),酒桑枝七钱,侧柏叶三钱(酒炒)。

二诊:服前剂,鼻血胸背痛均止。惟喉窒气逆,痰粘不爽,是肺阴被热炮伤。先望清肃之司,症难小愈,病根未拔,还当加意慎调。

旋覆花猩蜂七分(合包),瓜蒌仁,冬瓜仁,贝母,橘红,杏仁,沉香,川郁金,黑山栀,连壳砂仁,竹二青。(《贯惟集》)。

陈廷儒医案

甲戌夏,予与友汤某雇一叶舟,偕往澄江应试,黄昏解缆后,汤某齿缝见血,据云,前患衄血两次,盈盆盈碗,几濒于危,今又有血,将若之何?余切其脉,浮大而数,询是当午阳盛之时,负日而行,背受熏灼所致。因令舟人去一窗板,嘱伊起坐,以背承其夜气,觉冷,然后安眠。伊惧曰:“又添感冒奈何?”余曰:“以凉治热,以阴济阳,适可而止,何感冒之有焉?”依法试之,果愈。壬辰,余客天津,湖南太守周君之仆,病胸满食少,脉象虚细无神,余与以温补之剂,周君谓伊中有所郁,恐不任补,余问何郁,答陆:“昨接家书,知母不悦其妇故。”余曰:“是为虚也,明矣。凡人之情,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此等家事,身亲其境者,决无怒理,祗自悲耳。”服药数剂,果愈。此二症也,一于天时中尽人事,一于人情中见天理,何谓天时?书与夜是;何谓人事?取夜之凉治昼之热是;何谓人情?念父母顾妻子是;何谓天理?不敢以爱妻之故迁怒其母是。盖惟尽人事,可以济天时之穷,亦惟循天理,所以为人情之至。试质诸今之善识时务者,与善用情面者,然乎?否乎?(《诊余举隅录》)。

黄伏顺医案

袁某,男,12岁。

1990年10月16日诊。

反复鼻衄已经8年,常无明显诱因而发病。有时在睡眠中,有时于嬉戏奔跑时,有时感冒发热咳嗽均可鼻衄。鼻血少则淋沥,多则如注。近2天鼻衄又作,鼻血滴沥不断,伴头晕、口苦、乏力。脉弦小,舌淡红,苔薄黄。

辨证:系肝火上炎,迫血妄行。

方药:清络柔肝方。

丝瓜皮、生黄芪各12克,白芍8克,炒栀子6克,侧柏叶、荷叶、菊花各10克,太子参15克。

2剂后鼻衄已愈,原方续进2剂以资巩固。随访1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4,(4)]

何其传医案。

青年体怯,骨蒸,鼻红,发咳。治以清肺化热法。

西洋参,地骨皮,银柴胡,川石斛,橘红,肥知母,桑白皮,牡丹皮,天花粉,茅根肉。

络伤营热而鼻衄也,防音哑喉痹。

小生地,北沙参,地骨皮,肥知母,生苡仁,牡丹皮,麦冬肉,桑白皮,天花粉,橘红。骨热络伤,鼻血吐红,恐成童劳之候。

西洋参,地骨皮,冬桑叶,牡丹皮,橘红,肥知母,香青蒿,银柴胡,天花粉,藕节。

疟后肝阴大亏,内热咳呛,鼻衄盗汗,脉弱经断。恐延成虚怯之候,不可忽视。

生鳖甲,牡丹皮,地骨皮,麦冬肉,生苡仁,原生地,香青蒿,西洋参,川石斛,藕节。

劳力内伤,感热鼻衄,半月而止。面黄脉微,气阴两竭矣。殊非易治。

西党参,原生地,牡丹皮,麦冬肉,川石斛,西洋参,炙龟版,制女贞,肥知母。劳伤络热,鼻衄吐红,兼之下血,营分已损,重患也。宜节力。

生地炭,炒白芍,炒黄芩,炒枣仁,煨木香,炙鳖甲,炒丹皮,炒远志,炒苡仁,血余炭。

骨热络伤,鼻血吐红,恐成童怯之候。

银柴胡,地骨皮,牡丹皮,肥知母,橘白,香青蒿,冬桑叶,西洋参,天花粉,藕节。

素体阴虚火炎,近交炎令,内外交迫,以致鼻衄,流溢不止。体灼热而脉静细不数,真阴亏极矣。盛暑如何支持耶?用清阴降火法,得衄止为幸。

犀角尖(磨),原生地,青黛,肥知母,川斛,侧柏炭,川黄连,牡丹皮,玄参,麦冬肉,花粉。

阴不足而火上发,鼻衄所由作也。

原生地,牡丹皮,麦冬肉,淮山药,炒怀膝,炙龟版,料豆皮,肥知母,川石斛,芦根。

血郁成痞,木火上炎,时发鼻衄。病在厥阴肝经,急切不能霍然也。

生鳖甲,生白芍,归须,炒怀膝,赤苓,旱莲草,原生地,牡丹皮,郁金,侧柏炭,泽泻。

劳伤营热,而发鼻衄也。

生鳖甲,牡丹皮,地骨皮,天花粉,白薇,原生地,香青蒿,肥知母,秦艽肉,侧柏炭。

劳伤络热鼻衄。治宜凉营。

生鳖甲,牡丹皮,香青蒿,肥知母,赤茯苓,原生地,淡黄芩,地骨皮,秦艽肉。(《d山草堂医案》)。

王九峰医案

水不制火,火旺阳经,血溢于上,名曰鼻衄。

生地,丹皮,泽泻,茯苓,白芍,麦冬,甘草,黄芩,牛膝,茅根。

操劳过度,真阴不足,水不制火,冲任血动,上溢于鼻,名曰外衄。脉来细弱无神,自述素耽洒色,法当培补真阴,未可作火热论治。

生地黄汤去萸肉,加白芍、归身、牛膝。(《王九峰医案》)。

陈修园医案

衄血两日虽已止,奈脉象虚兼数,舌光无苔,面色不华,唇白,怠倦,乏力,心悸畏明,额汗出。是虚阳虽降而失血后血虚,无以统摄其气,气虚无以斡运其血,气血有涣散之势阴阳有脱离之象。症之险恶,恐防厥冒。于法急宜双补,庶气血有所依附,并佐以酸咸属味,收摄以降敛之。

人参三钱,熟地五钱,酸枣仁三钱(炒),生白芍二钱,阿胶一钱五分,天冬一钱五分,白茯神三钱,枸杞子三钱(炒),秋石三分(冲),炙黄芪二钱,大枣两枚。

水同煎服。(《南雅堂医案》)。

也是山人医案

戴,瘀咯初净,肺胃阴液未充,值天时燥气加临,阳易旋动,清窍不司其肃,衄血乃因复发。脉右寸关搏而疾大,是阳明燥气鼓舞之征,议滋清益阴肃上。候裁。

原生地四钱,拣麦冬一钱五分,淮牛膝炭,龟腹板(酒灸)五钱,陈阿胶二钱,连翘,穆豆皮一钱五分,真川贝(去心,研)二钱,炒黑侧柏叶一钱五分。

又。脉左和静,右动搏已减,衄血渐止,口干,望色紫滞已退,凡动皆火易就燥,议益阴潜阳,佐清阳明燥热。

原熟地四钱,龟腹版五钱,拣麦冬一钱五分,陈阿胶(另烊冲)二钱,淮牛膝一钱五分,真川贝二钱,霍石斛一钱五分。

又。

原熟地四钱,龟腹版五钱,拣麦冬一钱五分,阿胶(另烊冲)二钱,淡天冬一钱五分,真川贝二钱,川斛一钱五分,制洋参一钱五分。

又。

原熟地一钱,真川贝二钱,川斛一钱五分,陈阿胶二钱,建莲二钱,茯神二钱,拣麦冬一钱五分,西党参一钱五分,九孔石决明(煅,研)三钱。(《珍本医书集成·也是山人医案》)。

缪松心医案

蒯,33岁,鼻血不已,甚至于吐。少阴阳明俱有责焉。用大补阴法。

熟地,知母,犀角,女贞子,人中白,龟版,黄柏,黑山栀,藕节(藕粉煮浆和丸,淡盐汤送下)。

复诊:心火上乘肺,故痛。

阿胶,鸡子黄,淡芩,白芍,淮麦,川连。(《吴中珍本医籍四种·缪松心医案》)。

范文虎医案

姜某,女。

鼻衄、牙衄不止,遍身有瘀斑,此名曰“肌衄”。面色皖白,舌淡白,中有出血点,脉细而弱,证非轻也,防猝变。

白术9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9克,甘草3克,茯苓9克,远志3克,木香3克,龙眼肉9克,大枣6克,枣仁9克,参三七3克,驴胶珠12克。(《范文甫专辑》)。

凤实夫医案

鼻衄盛发成流而不止者已三日矣。面赤足冷至膝,脉数,寸关尤甚。血去过多,心荡神驰,阴亏内热之体,厥阳化火上逆,扰动脉络血行清道,而灌注从高而下,非若吐红之易定者。夫人身血有几何,岂堪长流,拟宗内因五志之火升腾所致,以凉血补降法。

乌犀角(生磨冲)七分,川连(盐水炒)五分,女贞子(炒)二钱,大熟地七钱,阿胶(蛤粉炒)钱半,旱莲草钱半,炙龟版一两,牛膝(盐水炒)七分,青铅(敲扁)一块,煅磁石五钱。

复诊:鼻衄虽止,面色唇口赛白,虚阳虽降,额汗心悸畏明,脉虚而数,舌光而剥。盖以气乏血涌,血无气护,阴阳脱离之象已著,气血涣散之险亦至急.宜双补,使其依附。各有所归,佐以盐降酸收之法以摄之。

人参一钱,天冬二钱(秋石烊入,二分),熟地一两,阿胶(烊人)钱半,杞子炭一钱,云神三钱,生白芍二钱,炒枣仁三钱,加南枣二枚。(《凤氏医案》)。

张仲华医案

鼻衄盛发成流不止者,已三日,面赤,足冷至膝,脉数,寸关尤甚,血去过多,心荡神驰,阴亏内热之体,厥阳化火上逆,扰动脉络,血行清道,从高灌注而下,非若吐红之易定,血有几何,岂堪如此长流?拟仿志火升腾治例,用凉血滋降法。

犀角七分,炒女贞子一钱五分,黄连五分,熟地六钱,青铅一枚,炙龟版一两,旱莲草一钱,煨磁石五钱,阿胶一钱五分(蛤粉拌炒),咸水炒牛膝一钱五分。

诒按:此证甚险,用药尚称得力。方中当加童便冲人。

再诊:鼻衄虽止,而面色唇口白,虚阳虽降,而额汗心悸畏明,脉虚而数,舌光而颤,气乏血涵,血无气护,阴阳有离脱之象,气血有涣散之险。急进双补法,庶几有所依附,再佐咸降酚收以摄之。

人参一钱,天冬一钱五分,炒枣仁三钱,秋石二分(烊人),熟地一两,枸杞炭三钱,白芍一钱五分,阿胶一钱五分,茯神三钱,大枣二枚。(《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爱庐医案》)。

何昌福医案

狂放鼻衄,厥阴化风,兼患头痛。以密腠理,佐黑归脾法。

炙芪,制首乌,归身,茯神,枣仁,决明,菊花,女贞,桂圆。

鼻渊方:

防风,苏子,生草,花粉,米仁,甘菊,薄荷,辛黄,决明。

肺窍受伤,上焦热蕴,肺气不宜,津失上承,鼻塞口干。当此发生阳动之候,宜化风泻热。

羚羊角,金银花,元参,青黛,米仁,桑白皮,象贝,知母生草,茅根。(《壶春丹房医案》)。

费晋卿医案

鼻衄屡发,近日眉心发疡城肿,眼额头部皆痛,发热。治宜清化降火。

牛蒡子(炒)三钱,炙僵蚕(研)三钱,柴胡一钱,薄荷叶一钱,生草八分,桑叶三钱,黑山栀三钱,赤芍二钱,赤苓二钱,夏枯草穗二钱,淡竹叶三十张,茅根(去壳)四钱。(《费伯雄医案》)。

柳谷孙医案

风温之邪,恋于肺胃。刻下木火易动,以致肝络之气,有升无降。内热气升,痰红鼻衄。脉象浮细而数,舌中苔浊,拟和络清肝,泄降肺胃。

旋覆花(猩绛同包),鲜石斛,淡黄芩,黑山栀,前胡,丹皮,南沙参,蛤壳,桑皮叶各,苡仁,杭菊花,广橘络,茅根肉,枇杷叶。

素质木火偏胜,营络为肝火所激,则血从上溢,而为鼻衄。向患三月坠胎,亦属木火为患;所嫌呕吐痰涎,中焦亦有湿浊。于泄肝清络之中,似不可过于滋腻。

东白芍,小生地(炒),炒丹皮,茜草根炭,黑山栀,刺蒺藜,牡蛎,茯苓,苡米(姜汁炒),于术,金石斛,制料豆,归身炒黑,竹茹。

加减:如鼻衄甚,加秋石、茅根肉。

·肝火不平,冲任之血,上升为衄。脉象弦数。色黄内热。当用清火泄木之法。

全当归,白芍,丹参,黑山栀,白薇,延胡索,川楝子,牛膝炭(苏木煎汁,拌炒),茺蔚子。

鼻红屡发,右脉浮数。肺胃炎浮,故血从清道而溢,用清泄合咸降法。

鲜生地,细生地,丹皮,元参,黑山栀,银花炭,牡蛎,秋石,穆豆衣,杭菊花,枯芩,竹茹。

二诊:改方去银花、杭菊,加天冬、知母。

三诊:鼻红减而未止,脉象左关及右寸浮大而数。木火刑金,肺络不能清降。

羚羊角,鲜生地,细生地,丹皮,元参,知母,蛤黛散,天冬,牛膝,荆芥炭,侧柏炭,竹茹。

血行清道而为衄血。其故由于肝火不平,蒸灼营阴,以致血络沸腾,屡发不已,阴血日耗,肝失血养,木火愈盛,驯至逆行肺金,喘逆鼻煽,神色枯瘁。上损之候已深,而纳少跗肿便溏,中气亦坏。脉象细数如喘,右尺躁动浮数。所伏之肝火,不特上克肺金,抑且下吸肾阴,肝肾不主摄纳,病见于上,而根属于下,在损症为最深之候。姑与清肝肃肺,培土纳肾之法。气阴两顾,扶过炎夏伤金之令,方可从长议治。

台参须,白芍,丹皮,归身,川百合,淡天冬,淮山药,女贞子(用墨汁旱莲同米汤拌,蒸晒三次),大生地,牛膝(青盐化水拌烘),牡蛎,五味子(蜜炙),紫白石英各,毛燕窝(绢包),竹茹。(《柳宝诒医案》)。

方仁渊医案

朱,水不养木,肝阳相火独旺,为目赤,为鼻衄,无非阳升太过也。拟壮水以凉营分。生地,川连,桑叶,夏枯草,归身,菊花,川芎,车前,山栀,丹皮,赤芍,茅根。(《倚元轩医话医案集》)。

吴筒庵医案

郑亲王之大阿哥,鼻血不止,盗汗烦热,气短神倦,势已濒危,脉来数大无力,乃先天不足,劳损伤阴,则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浮,致血热妄行也。古皆云:凡鼻衄必出于肺,盖以鼻为肺之窍也。亟进一阴煎加茜根、泽泻、蔡胶、女贞子,专以滋阴清降。投三帖,血少脉缓,惟气虚烦渴,以前方去泽泻、茜根,与生脉散合煎,服之而安。

龚,忽尔鼻血自午至西,衄有三碗许。察其六脉细微,神疲气促,手足厥冷,呼吸垂危。余曰:此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阴失守,血随而溢,故大衄不止也,速用镇阴煎,多加人参,使孤阳有归,则血目渐止。服二剂,衄乃止;再剂,身乃温。后用温补之剂,调理而痊。(《临证医案笔记》)。

齐秉慧医案

向日在渝,曾治张洪泰,年五十,形体魁梧,酒色过度,本实先拨,忽吐衄盈盆,昏晕床褥,不省人事,知余在英公署中,告急请治。按其脉,右寸浮大而空,左关弦细而数,余俱沉小,皮肤微温。余曰:血势奔腾,脱证已俱,刻不容缓。乃用人参五钱,黄芪一两,当归七钱,熟枣仁三钱,浓煎二次,布漉去渣,调真三七末三钱。行内有知医者,进而问曰:血乃有形之物,今忽暴吐,则一身之中,如大兵之后,仓廪空虚,田野萧然,何况倾囊,其无血以养可知,斯时不急生血补血,先生方中一味补气,得无迂而寡效乎?余哂曰:治吐血不得喻嘉言之传,不读赵养葵《绛雪丹书》,虽皓首穷经,终归无用。经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当奉为吐衄之妙诀!盖血乃有形之物,气乃无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无形实能先得,况有形之物必从无形中生来,阳生则阴长之义,不知补气正所以补血,生气正所以生血也。今既大吐,只存几希一线之气,若不急补其气,一旦气绝,在何地补血而生血哉?问者大悦,惟惟而退。煎服一剂而苏,血亦顿止。又与归脾汤去木香、甘草,加五味、肉桂煎汤,调鹿茸末数十剂,兼配六味地黄丸一料服之而愈,元气大复。

曾治雷元子,素患衄血,一日长流不止,奔走求治,至即昏晕倒地,观者骇然。予曰:不妨,乃用黄栀子一枚、香白芷一钱,纸卷烧存性为末,以笔管吹之,其血立止而苏,令人扶归。乃父曰:今承妙方,虽然止住,但每月数发,其流异常,敢求先生垂怜,再施妙剂,拔去根株,否则此子终必亡于此病也。予曰:我有收血妙方,治之当效,用黄芪、熟地、生地、当归各一两,黑荆芥穗、黑侧柏叶、黑姜灰各三钱,用水煎调三七末三钱,明日前证即作,乃与一剂,少倾其衄微流而止。此方补血而不专补血,妙在补气止血,而不专止血,尤妙在引血归经,夫血即归经,气又生血,自然火不沸腾,相安无事矣。果服一剂而安。连进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三十余剂,兼服八仙长寿丸,至今不发。(《齐氏医案》)。

刘子维医案

曾某之子,流鼻血,三四日不止,昏迷,如用纸条子塞鼻,就成血条子。

百草霜三钱,侧柏叶三钱,鲜荷叶一张,白芍二两,枯芩八,分生地三钱,枳壳五分,牛膝五钱,银花三钱,辛夷二钱,甘草二钱。

二付,服一付即愈。

李俊注:此鼻衄也。肺开窍于鼻,阳明之脉侠鼻。《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是论其经脉所至及渗出之窍,则属于肺胃二经。《海论》言: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脉至则十二经无不至。是衄之甚者,又无不连及冲脉。《至真要大论》曰:少阴之复,郁冒不知人。又曰: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与郁冒皆昏迷之象,盖火热之气乱于上,而神明忽失所主也。《六元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目不识人,缘风木之藏,喜畅恶郁,郁则鼓动以逞其势至暴。凡冲逆之势甚者,莫非肝为之厉,故《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之疚风名之,此症血热阳躁,神不内恬,君主之官方苦自乱,更何堪母邪之助疟。是其神志之昏迷,又为木火之气偏盛而属于心与肝者也。

木火之气主升,偏盛则肺令不行,降负于升,血气遂并上,故重用白芍以平其冲逆,牛膝从血分散结下行,枳壳从气分破滞下行,为之佐使,则过者可折,而强者可泻矣。惟心主血,故用生地补阴凉血,惟火克金,故用银、芩清肺经气分,侧柏清肺金血分,以抵于平,此皆所谓逆者正治也;鲜荷叶升清气以散头目之瘀,百草霜止诸血以散风火之标,辛夷宣肺气以复天德之常,则所谓从者反治,又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至于肝苦急,宜食甘,治上者,制以缓,皆有用甘草之义焉。

血气并于上,则头面血气之壅滞可知,惟轻清轻畅之品可以散而去之,白芍、牛膝未能胜此任也。《玉机真藏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盖上窍不开则交通不表,恶露不发,肝木之气终不能调畅,故守者、行者、上者、下者皆有相辅而行之妙,未可或缺也。

肝郁下迫,里急后重者,宜平肝而通庚金,以折其郁气;肝郁上迫而气涌血溢者,宜平肝而通辛金,以散其郁气,上下虽不同而调和金木则一,此本方用辛夷之义也。

病无口渴及中焦痞滞等象,足征气分热轻,脾胃尚和,无须顾虑,惟用甘草以缓之,缓中即所以缓肝也。(《圣余医案诠解》)。

李晏龄医案

尹某,女,7个月。

鼻衄反复发作1个月,相关化验均正常,鼻腔无畸形。曾服多种止血药及中药清热凉血之品不效,追问病史:患儿牛乳喂养,鼻衄日晡好发,量少可自止,每天如此,舌红,指纹沉紫,大便常3~4日一解。

辨证:此系牛乳助热,致使阳明热积,上犯肺窍所致。

治法:清热泻下。

方药:

生大黄3克,枳壳6克,青蒿8克,桑白皮6克,牛膝5克,焦黄连3克,灯心草1克。

3剂,上方2剂后无变化。3剂后大便转软,每日一解,鼻衄至此未发。上方改大黄力番泻叶2克,再进2剂,巩固疗效,随访4个月未再复发。[中医研究,2000,(2)]

雷少逸医案

感冒风邪,丰用微辛轻解法加杏仁、象贝治之。服二剂,复来赶请,谓方药无灵,病忽益剧,息贲胸闭,鼻衄如泉。即往诊之,寸脉皆大,沉按滑数而来。丰曰:此风痰壅闭于肺,化火劫络之证也。方中并无补剂,何得加闭?又无热药,何得动衄?询其日昨所食之物,乃火酒下鸡,夫鸡乃关风之物,酒为助火之物,宜乎增剧,无怪方药。遂用金沸草汤去细辛、荆芥,加葶苈、杏仁降肺气以开其闭,黄芩、栀炭清血热而止其衄,连服三煎,即中病机。若以楂肉、鸡金消其积,葛花、枳棋解其醒,便是刻舟求剑矣。(《时病论》)。

横柳病鸿医案

气阻络伤,鼻衄,又兼吐血;脉细数不调,舌干黄失液;两胁引痛,胸闷。是真阴不能涵毓厥阴,木火亢越,娇脏侮矣。拟清肺养肝之法。长夏宜养息为要。

生黄芪钱半,羚羊角五分(另煎),炒丹皮钱半,左秦艽钱半,生鳖甲三钱,大麦冬三钱,广陈皮八分,生甘草四分,中生地三钱,川石斛三钱,加枇杷叶二片(去毛),藕节四枚。(《何鸿舫医案》)。

傅松元医案

施云章之子,自早至暮,鼻衄如流水,已盈二大盂,合家含泪求治。余安其心日无妨,莫惊病人,乃为之用犀角地黄,加白茅花、旱莲草、小蓟、牛膝、川柏、蒲黄炭、血余炭、陈棕交、童便,一服即止。继之以沙参、鲜地、二冬、茅花、旱莲、知母、川柏、牛膝,又二剂,从此不再衄矣。大丹出血如潮涌者,虽属雷火、龙火、胃火、上逆,其心,营不伤,必不至是。余之母用犀角而立止者,正所谓心与灵犀一点通,良有意也。(《医案摘奇》)。

徐守愚医案

炎北屠芳亭,秋后晚发,拖延数十日而始愈。迩来疮疡大发,过服清凉之剂,饮食因之顿减。平素房帏纵欲,精气内虚,是以病后不易复元。忽一日夜半鼻衄,至天明不止,约血数升,及日中小睡,间似梦女接,败精遗下甚多。嗣后寤而寐,凡他人手一着身,如麻姑搔痒,下部白浊即淋漓焉。二证接踵,已属棘手,况大病甫愈者乎!诊脉浮濡而芤,仰卧如尸,转侧无力,最难施治。方欲滋阴清降以止衄,则精之下流浊道者因所降而益甚矣;方欲固摄升提以治浊,则血之上行清道者得所升而愈逆矣。医者当此,正跋前】后之时,窍思古法上下交病,执中奂以主治。遂以理中汤加血余,一日频服二剂,补中宫土气,俾上能散津于肺,下能输精及肾。人夜继服龙骨牡蛎汤一剂,以介类潜阳,俾阳人阴而睡得安,亦阴丽阳而精乃固。如此调治四日,而上红下白始得尽除,胃亦渐开。后仍以理中汤为君,间服归脾、八味等方收功。

东洋参三钱,仙居术三钱,炮姜一钱(为末冲服),血余炭三钱,炙甘草一钱,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四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一钱,炒芍药二钱,炮姜炭一钱(为末冲),制附子二钱,生龟版四钱。(《医案梦记》)。

退庵居士医案

陆,十八,衄血久而不止,身热脉数,重取豁然,鼻衄方药,施用殆遍,全无一效,不知去血过多,虚而发热也。

黄芪四钱,熟地六钱,归身二钱,白芍一钱五分,牛膝二钱,荆芥炭一钱,陈皮八分,侧柏叶汁一小杯。

此方出余臆见,名加味补血汤,三服即愈。(《肘后偶钞》)。

林珮琴医案

幼侄,鼻衄便红,寒热无汁,食减神疲,脉大而数。此脾肺气虚,阴火乘络,致血从清浊道横溢而出。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山栀、白芍。一服,五更大热,比晓微汗身凉。,次日寒热除,脉顿敛,三服而病已。(《类证治裁》)。

向元礼医案

周某,女,5岁。于1994年8月25日就诊。

其母代述:患儿4岁始多发鼻衄,曾多次使用凡士林纱布填塞止血治疗,好转后又复发。诊见:形体适中,口臭,舌质红,苔黄,脉数。

辨证:胃热炽盛、热迫血行。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用秘红汤(组成:大黄10克,肉桂10克,赭石30克。热邪犯肺者加桑叶、菊花各10克;胃火炽盛者加石膏30克,知母10克;肝火上炎者加黄芩20克,栀子10克;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克,阿胶20克,大枣10克。水煎服,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以上为成人剂量,小儿用量酌减)加石膏、知母各10克。

服1剂后,衄止,嘱再服第2剂,巩固疗效。随访4年未发。[湖北中医杂志,2000,(6)]

陈在山医案

李某,年二十余岁。

自说染患时令,衄血。延余调治,将至伊家观病者,面上气色,颇有火象,由属内出外意欲小解,忽然昏倒气绝,居家内外嚷成一片,抬至屋内停床,以为死矣。余曰:此人少壮,并能自己行走,向外出恭,视其面色并无死象,令其家人,急取热童便灌之,少时气息复还,再用大凉血药进之,一服立愈。

黑元参,生地发,丹皮,双花(炒),花粉,当归,生芍,天水散,柏叶(炒),焦栀,青叶,橘梗,薄荷,竹叶。(《云深处医案》)。

姚龙光医案

予族中熙斋之女,年十四岁,秋间病寒热,日发一次,至热剧时则鼻中出血,有如泉涌,顷刻盈盏,色鲜紫而厚,日三四次不等。初则有寒有热,继则纯热无寒,热乃不退,精神疲惫,心中烦闷,头眩眼花,身疼不能起床,病者日夕思余一诊,虽死亦心服矣。予闻而怜其幼失估恃,急往诊之,其脉则左手浮洪而数,按之则弦,右手则浮数而弱,予日:尔以阴虚之体而受暑热,既重陷人血分,致有此候,尔无恐,两剂可愈。用鲜生地、麦冬、元参、鲜青蒿、鲜泽兰叶各三钱,茜根、桃仁、赤芍、侧柏叶各一钱,茅草根一撮、鲜荷叶一个,煎出,调益元散五钱,与服一剂,便热减血缓,两剂便愈,后为调理而痊。(《崇实堂医案》)。

李嗣立医案

李嗣立治赵季修,赴龙泉知县,单骑速行,时值盛暑,未几患鼻衄,日出血升许。李教服藕汁生地黄膏方。赵云:某往年因赴铨曹听选,省前急走数回,心绪不宁,感热,骤得鼻衄之症。寻扣临安一名医,服药遂痊,谢以五万钱。临别时医再三嘱云:恐后时疾作,万勿轻信医者,服生地黄、藕汁之药,冰冷脾胃,无服可生。半月易医无效,李乃就此方,隐其药味,俾服之,三日疾愈。赵问日:此药如是灵验,得非与临安医之药同乎?李笑曰:即前一所献之方也。赵叹曰:“前医设为谲谋,几误性命,微君调治,吾其鬼矣。(《续医说》)。

汪石山医案

汪石山治陈锐,面黑形瘦,年三十余,患鼻衄,发热恶寒,消谷善饥;疲倦,或自汗呕血。汪诊之,脉细且数,约有六至。曰:丹溪论瘦黑者,鼻衄者,脉数者,参、芪皆所当禁,固也。然不可执为定论,《脉经》云:数脉所主,其邪为热,其症为虚。宜人参三钱,生甘草、陈皮、黄柏、白术、归身、生地、山栀、生白芍,递为佐使,服之果安。(《续名医类案》)。

张路玉医案

张路玉治朱圣卿,鼻衄如崩,三日不止,较往时所发最剧,服犀角地黄汤、柏叶、石膏、丹栀之属,转盛。第四日邀诊,脉迫急如循刀刃,此阴火上乘,载血于上,得寒凉之药,伤其胃中清阳之气,所以脉变弦紧,与生料六味加五味子作汤,另加肉桂三钱,飞罗面糊,分三丸,用煎药调下。甫入咽其血顿止,少顷口鼻去血块数枚全愈。自此数年之后,永不再发。(《续名医类案》)。

顾晓澜医案

左脉浮弦而紧,风温郁于阳明,寒热两日,得鼻衄而止。舌黄余热不清,法宜清解,最忌温散。

南沙参三钱,麦冬一钱五分,鲜藿斛三钱,赤芍一钱,炒黄芩一钱,茯苓二钱,桑叶一钱,炙甘草五分,橘叶七片。

又。舌黄已退,右脉渐平,左手关尺尚大。肝肾两火未平,引少阳甲火而升,故鼻衄不时举发,宜滋阴降火,二便一爽,自可豁然。

细生地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一钱,粉丹皮一钱,地骨皮一钱,炒黄芩一钱,赤芍一钱,白茅根三钱。

又。脉左洪,右濡。血虚内热气虚不摄,故鼻红时见,头昏疲倦,咳痰白色,饮食渐减,口内作干,宜清营化热为治。

原生地五钱,暹罗犀角三分,赤芍一钱,粉丹皮一钱五分,炒黄芩一钱,北沙参四钱,麦冬肉一钱五分,茯苓三钱,生甘草五分,白茅花灰五分,米炒桑叶一钱。

又。右脉已和,左脉似数,头昏鼻衄,虽属上焦虚火,究系阴虚阳越。仿磁石六味法。

原生地五钱(酒洗),粉丹皮一钱,黄甘菊花一钱,茯苓二钱,川石斛三钱,白茅根五钱,怀山药二钱(炒),泽泻一钱,煅灵磁石一钱。

又。照煎方加瓜蒌皮三钱。

三服后,彻煎剂,每空心开水送。磁石六味丸三钱。

问鼻衄由于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治之而仍发,意以磁石六味收功何也。曰:犀角地黄汤但治其标,磁石六味则治具本。人知鼻衄为血热妄行,不知所以血热妄行者,皆由水亏火旺,阴虚阳越之故。磁石既可重镇,又能补水。为上实下虚之圣药也,故能秦效。究系上病下引,治法可与汪症参者。(《吴门治验录》)。

·林佩琴医案

族子,劳力伤阴,口干鼻衄,颊赤神疲,是冬阳不潜,当春脉洪晡热,系引动温邪。先治温,后治劳。黑山栀、生地、白芍、丹皮、麦冬、沙参、元参、蔗汁。三服脉洪已退,鼻衄亦止,而右尺不静。龙焰未熄,宜滋阴潜阳。六味丸料去泽泻,加龟版、淡菜、五味、白芍。煎服十剂效。

肖,去秋阴疟,病延今夏,三日两发,热重寒轻,鼻衄左孔,膝胫热蒸,乃肾阴下亏,胆火上冒。仍用柴、防升动,致汗多渴眩,鼽衄不已,皆误药贻咎。生地、丹皮、山栀、知母酒炒、牛膝酒蒸、白芍、乌梅、桑叶,三四服病已。嗣此多服六味丸以滋下元。呂氏,暑热烦劳,下崩上衄,屡次晕绝,肢冷胸温。苏醒后胁满心忡,惊汗不寐,脉虚芤。此心肝血失所统,而气随血脱也。急须固气以摄血,乃阴从阳长之理。用洋参八钱,茯神二钱,枣仁、龙骨各二钱,黑甘草钱半,龙眼五枚,小麦二合,五味八分。三剂神安熟寐,逾日血仍至,复晕而苏。用理中汤加荆芥醋炒黑,数服得止。

王,春初鼻衄,口干恶热,由力伤络,血凝气聚,脐左板硬如掌,脘痞不容侧卧,脉左大右小。肝乘络伤,应地气上腾,直犯清道。先进缓肝降逆,侯衄止,再商理瘀。黑山栀、郁金、蒌仁、白芍、阿胶水化、当归(醋炒)、麦冬、丹皮、炙草。一啜甚适,三服衄止,脉左敛。原方去芍、胶、归、草,加牡蛎、降香、牛膝、归须、桃仁。二服便下瘀黑,脘腹俱宽,盖血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故降逆佐甘缓,理瘀佐软紧。

王,当春大衄,由情志佛逆,胆火上迫,致血直犯清道,昏眩不时。速用清降,以遏少阳升逆之威。羚羊角、黑山栀、丹皮、阿胶、生地、鲜桑叶,二服衄止。脉来小涩模糊,胸际隐痛,晡时足肿,由佣作伤阳,元气不振,惧其遇劳辄发。法宜和补脾阳,潞参、白术、炙草、茯神、白芍、当归醋炒、郁金汁。数服愈。(《类证治裁》)。

张希白医案

西塘伍姓,年二十余岁,体壮力强。

初夏,鼻衄如滑,势殊危笃。三日来芩、连、知、柏,鲜不备尝。余诊时,见其面白息微,脉形虚弱,身冷如冰。鼻中犹涓涓不绝。余以为此气虚不能摄血,定非火证。若不急进温补,恐去生不远,正古人所谓“有形之血不能即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者也。用黄芪二两,党参、炙草各五钱,熟附三钱,煎浓汁频服之,衄遂止。继以四君子加归、芍,服数剂而安。越月,新埭吴秀成亦患鼻衄旬余,遍求方药无效。时余初游善地,尚未著名,以许衡如荐就诊于余。余曰:“是非错经妄行,乃阴虚格阳之重候也!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庶几有济。”用六味地黄汤加肉桂、淮膝,服两剂而衄止。(《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程茂先医案

冯元度,年近三旬。

面白而气弱,因习举子业,弗售于明,故多抑郁,盖体弱不能任劳,每作文构思,间即遗精于白昼,以故药饵不离,饮食常少。今年五月间,忽然鼻衄不止,塞其鼻则口中涌出。医用犀角地黄汤不应,更用滋阴,并童便磨金墨饮之,亦不止。血余、榴灰之类吹之,漫然不应,间或稍止半时,又复流出,人事昏沉,面如黄土,手足渐寒。及延予诊视,已经二日矣,去血甚多,血尽乃流黄水,六脉虚浮而缓弱,所喜不甚数,微有生机在此耳。乃用人参一两,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令其煎服。又一老医来谓:“鼻衄乃属肺火,书云,人参补肺药也。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今此症肺热之极。又云:血热则流通,血寒则凝滞。今血热妄行,安可复用人参。纵可用,亦不过三分、五分、一钱而止,岂可将参当饭?”予曰:“此不佞少年浅见,非前辈所知,独不闻张仲景云血脱益气者是何说耶?”于是,老医作色而退。病家药已煎成,尽剂而饮,神思顿清,略能安寝。寤后又进一剂,其血遂止,便能食粥一盂。于是,方用血门之药,重加参、芪,调理五十余日而痊。(《程茂先医案》)。

凌晓五医案

(风热致衄)沈右(年二十五岁,二月),感受风温,扰于阳明,头胀身热,脘闷咯痰,血自鼻孔中流出,《伤寒论》所谓红汗而解也,脉弦数而浮,治宜清解。

元参,黑山栀,丹皮,鲜竹茹,银花露,薄荷尖,橘红,象贝,方通草,连翘,川郁金,怀牛膝,白茅根。

暑风鼻红宜从此方,多捣荷叶汁、生地汁、茅根汁为妙。

(鼽衄)沈(二月),《内经》谓春善病鼽衄,良由气火偏旺,风热外袭,风火相煽,阳络多伤使然也。治宜黑参犀角汤法。

元参,东白芍,焦山栀,荆芥炭,犀角盘,丹皮,连翘,白茅根,生地,怀牛膝,净银花,薄荷梗,鲜竹叶。(《三三医书·凌临灵方》)。

张聿青医案

潘左,咳嗽鼻衄,腰酸肢重。肝肾空虚,恐延衰症。

丹皮炭,杜仲,当归,生地炭,炙黑丝瓜络,川断肉,白芍,川贝母,牛膝炭,海蛤粉,白茅花,炒麦冬。

二诊,补肾清金,衄血未来,咳减纳加,的是水亏而虚火上炎,载血逆行也。乘此善调,以图恢复为要。

生熟地三钱,杜仲三钱,炒麦冬三钱,川贝母二钱,杭白芍一钱五分,生山药三钱,茯神三钱,牛膝炭三钱,龟甲心五钱(先煎),代赭石四钱。

王左,涎涕带血,血从呼出,风邪湿热上蒸。

玉泉散三钱,马兜铃二钱,广郁金一钱五分,桑叶一钱,薄荷五分,苍耳子一钱,象贝母二钱,白桔梗八分,枇杷叶去毛(四片)。

李左,鼻衄盈碗而来,脉形弦大。此肝火积于内,风热袭于外,以致阳络损破,不能扃固。还恐有复涌之势。

丹皮一钱五分,青黛五分,煨石膏八钱,黑山栀三钱,赤芍一钱五分,麦冬三钱,鲜石斛八钱,白茅花一两,鲜藕三节。

李左,鼻衄如注,脉象弦大,肺胃风热内迫。恐致厥脱。

犀角尖五分,细生地三钱,炒丹皮一钱五分,生赤芍一钱五分,绿豆衣五钱,麦冬三钱,黑山栀三钱,大黄二钱(酒蒸),藕汁一杯,元参肉三钱,白茅花一两五钱。

吴右,向有鼻衄,势不甚盛。兹以不禁辛辣,以至三次衄血,皆有盈盂之多,阳络损伤也。

侧柏炭三钱,丹皮炭一钱五分,鲜竹茹一锈五分,当归炭一钱五分,白茅花一钱,细生地四钱,白茯苓三钱,大麦冬三钱,藕汁半杯,鲜荷叶络三钱。(《张聿青医案》)。

高秉钓医案

丁某,血热妄行,鼻痔而兼鼻衄。大补阴治其本,四生丸治其标。

鲜生地,侧柏叶,荷叶,芦根,大补阴丸(《谦益斋外科医案》)。

李振差医案

癸丑夏,吾母病衄,衄已出黄涕。医令服蔗浆、阿胶、羚羊角。服已,困甚,于是头痛,右臂、右足掣痛而倦。翁曰:“病得之阴虚。天令炎热,肝阳上冲,故衄。黄涕者,肝之余气也。头属胃,胃之络脉行于右,故见诸症。不必治衄,惟宜养肝滋胃土。”用白芍、山药、扁豆、甘草,四剂而愈。(《李翁医记》)。

陈秉钧医案

鼻衄屡发,颐肿咳呛,脘闷肢倦,脉细弦。治以清泄。

冬桑叶,炒天虫,粉前胡,瓜蒌仁,白茆花,薄荷梗,光杏仁,炒荆芥,新会红,象贝母,柔白薇,方通草,枇杷叶,鲜荷叶。

阳络受伤,鼻衄倾注,甚至痰中亦有,脉细弦。不加咳呛,总可调复。

北沙参,白茅花,仙鹤草,鹿衔草,新会络,番降香,竹三七,淮膝炭,丹参炭,生白芍,光杏仁,池菊炭,丝瓜络,炒藕节。

鼻衄未止,腹痞胀满渐减,脉沉弦,内伤肝脾。再从疏和。

炒当归,九香虫,番降香,炒丹参,陈橼皮,炒香附,川楝子,奎白芍,炒荆芥,炒川断,新绛屑,炒杜仲,炒侧柏,西砂仁,鲜藕肉。

阳络受伤,鼻衄狂溢,薄而色红者,属热为多。脉弦。治以清降。

北沙参,竹三七,侧柏炭,生白芍,旱莲草,白茅花,茜草根,池菊炭,新会皮,炒荆芥,淮膝炭,炒丹参,焦藕节。

鼻衄狂溢,营伤气痹,两胁作胀,当脘发进。按脉沉弦,治从和养。

番降香,全福花(包),淮膝炭,白归须,仙鹤草,猩绛屑,炒丹参,新会络,东白芍,桑寄生,光杏仁,白茯苓,焦藕节,丝瓜络。

营阴不足,气化有余,鼻衄间发,咳嗽耳鸣,脉偏弦数。拟以清降。

西洋参,炒淮膝,叭杏仁,海贝齿,黑料豆,杭菊花,东白芍,制女贞,抱木神,粉蛤壳,新会络,炒丹参,藕节,枇杷叶。(《陈莲舫医案秘钞》)。

倪复贞医案

太常路公天衢,鼻衄年余,愈而复衄,以犀角地黄汤加茅根等药皆不能效。一日召余至饶阳诊视。余望其色,两颐红润,膈嗳肠鸣,切其脉肺胃滑大,余脏皆平。因知胃满则嗳,腹空则鸣,恍然悟前贤倒仓之法有推陈置新之妙,胃为仓廪之官,今胃满法宜倒仓,且二阳为病,发于心脾,人之面属阳明胃经,胃中有火,故面红而润。胃在肺下,胃中浊气浊痰变而为火,薰蒸肺经,积温成热,肺气热极,鼻乃肺窍,故血从鼻中流出耳。理不必清肺止血,只令阳明胃经一清,太阴肺经不受浊气薰蒸,衄自止矣。法用九蒸大黄二钱,酒炒中枯黄芩一钱,炒黑山栀一钱,山楂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玄明粉七分,煎取清液。一服,果两颐不红不润。二服,膈宽不嗳。三服,肠鸣除,鼻衄不行矣。(《两都医案》)。

王旭高医案

冯,病延半载,骨热不已,鼻血时流,周身骨痛,营阴大亏,虚火内亢。脉沉搏数,口燥渴饮。劳损根深,人夏防剧。拟滋少阴,清阳明。

大生地,知母,元参,地骨皮,鳖甲,胡黄连,石膏,党参,炙甘草,麦冬,佩兰叶。

童,年已十七,天癸未通,骨格瘦小,先天不足也。不时鼻衄,虚火上炎也。腹痛绵绵,中虚木横也。曾见蛔虫,木横则虫动也。此属童损。先天不足之症,以后天补之,难矣!

茯苓,怀山药,陈皮,当归,茜草,炭乌药,冬术,白芍,丹皮,川椒,乌鯽骨。(《王旭高临证医案》)。

任瞻山医案

李升吉之妻,衄血,面色微红,口渴欲饮不欲咽,喉中如火烧,脉细神倦,腿膝俱冷。余曰:此证乃阴盛格阳,用熟地、附、桂一二剂必愈。主家见口渴喉热,不信,另请庸劣之辈,投芩、连、犀角等药,病至垂危,复恳主方。余曰若信服,余方一二剂即安,乃与镇阴煎一剂,口渴喉烧即止,二剂衄血亦止。此为审证的确,用药通神之一验也。第此妇因妄信庸流,误投寒凉,虽得一剂衄止,虚损之病叠出,后补脾养血之药十数剂,方得复原。

镇阴煎

熟地,泽泻,牛膝,肉桂,附片,炙草。(《瞻山医案》)。

蒋宝素医案

鼻血为衄,势如涌泉,乃胃火迫血倒行所致。经以阳明之脉,挟鼻是矣。亦伤胃之属也。

大生地,大麦冬,怀牛膝,丹参,粉丹皮,滑石,黄芩,白知母,童便。

身怀六甲,火犯阳经,迫血倒行为衄。

大生地,黄芩,川黄柏,白知母,大麦冬,生甘草,龟版,白茅根,藕节。

衄如泉涌,口鼻皆出,竟日不止,诸药不应。虽有倒经之说,伤于冲脉则一。宜先用草纸十层,冷水浸透,帖在顶心,熨斗熨纸上,顶心觉热去熨斗,其衄即止,后服药。川贝母,桑白皮,地骨皮,大麦冬,五味子,空沙参,薏苡仁,川百合,枇杷叶。(《问斋医案》)。

王士雄医案

孙执中,春前四日,忽然鼻衄如注,诸法莫塞。簧夜请孟英视之,脉弦而数。曰:冬暖气泄,天令不主闭藏,今晚雷声大震,人身应之,肝阳乃动,血亦随而上溢,不可以其体肥头汗,畏虚脱出进温补也。投以元参、生地、犀角、牡蛎、知母、生白芍、牛膝、茯苓、侧柏叶、童溺诸药,一剂知,二剂已。

既而胁痛流乳,人皆异之,孟英与甘露饮加女贞、旱莲、“三甲”而愈。

蒲艾田,年逾花甲,陡患鼻衄,诸法不能止,速孟英救之。面色黑黯而有红光,脉弦洪而芤。询知冬间广服助阳药,是热亢阴虚之证。与大剂犀角、元参、茅根、女贞、旱莲、石斛、茯苓、泽泻、天冬、知母,投匕而安。续与滋阴药,填补而康。

吴蕴香之仆吴森,在越患感,旋杭日,鼻衄数升,苔黄大渴,脉滑而洪。孟英投白虎汤1帖而安。速食肥甘,复发壮热。脘闷昏倦。孟英以枳实栀子豉汤而搓。数日后,又昏沉欲寐,发热自汗,舌绛溺涩,仍求孟英诊之,左尺细数而芤,右尺洪大。是女劳复也。

研诘之,果然.与大剂滋阴清热药,吞瑕鼠矢而愈。

赵秋舯进士令郎子循,每啖蔗,则鼻衄必至。或疑蔗为大热之性。孟英曰:蔗甘而凉,然甘味太重,生津之力有余。凉情甚微,荡热之功不足,津虚而热不甚炽者,最属相宜。风温证中救液之良药,吾名之曰:“天生复脉汤”。若湿热痰火内盛者服之,则喻氏所谓“翻受胃变”,从而化热矣。凡药皆当量人之体气而施,岂可拘乎一定之寒热耶?今子循之体,水虚而火旺者也。蔗性不能敌,反从其气而化热,正如蔗经火炼则成糖,全失清凉之本气矣,枸杞子亦然。(《王氏医案》)。

叶桂医案

某,温邪衄血。温邪

连翘,玄参,淡黄芩,黑山栀皮,杏仁,郁金。

某,风温衄血。风温

丹皮,玄参,连翘,赤芍,茅花,黑栀皮。

某三四,此热蒸于水谷之湿,龈血鼽衄,纳谷如昔。治在阳明。湿热胃火上蒸。

熟地,知母,石膏,玄参,牛膝。

陈女,常有衄血,今夏忽起神识如呆,诊脉直上鱼际。大忌惊恐恼怒,天癸得通可愈。胆火上升,心营热。

犀角,丹参,玄参,生地,连翘,知母。

林二六,阳升,鼻衄不止。

细生地,乌犀角,炒知母,牛膝,黑山栀,川斛,丹皮,炒黑侧柏叶。

某,努力伤,阳逆鼻衄。

犀角二钱(镑),细生地三钱,炒丹皮一钱,玄参一钱,炒牛膝一钱半,黑山栀一钱,炒黑侧柏叶五钱。

临服冲鲜荷叶汁一小杯。

赵二十,脉左数,衄血火升。阴虚阳冒。

生地,阿胶,天冬,麦冬,淡菜,生白芍,茯神,炒山药。

程,从前衄血,都以养阴益气而愈,知非实热,皆劳役阳冒,以致阴血之动也。今壮年肌肉不充,身动气促如喘,口中腻涎浊沫,竟是肾精带伤,收纳失职之象。急急保养,远戒酒色,犹可向安。

熟地,人参,萸肉,湖莲,芡实,补骨脂。

山药粉丸。

朱十七,脉数,阴亏阳升,头晕,心中烦杂,鼻衄。

生地,玄参,金银花,川斛,丹皮,石决明。

某,咳逆失音,衄血。

生地,龟版,丹皮,牛膝,山药,茯苓。

某,十岁鼻衄时发。

生地,玄参,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黄柏,人中白。

某,食烧酒辛热,及青梅酸泄,遂衄血咳嗽,心腹极热。五味偏胜,腑阳脏阴为伤,此病以养胃阴和法。酒热伤胃生白扁豆,北沙参,麦冬,白粳米。

血行清道,从鼻而出,古名曰衄,与浊道之吐、咯者不同。清道,即指至高之分,由山根以上、睛明之次而来也。其穴乃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及冲脉交会其间,可见诸经皆能为衄,不独肺胃而然。诸书虽已详明,惟景岳辨之尤切。但衄之为患,总由乎火,外为六淫之变化,内因五志之掀腾,气血日为错乱,阴阳为之相乘,天人交感之处,虚实攸分矣。若风寒壅盛于经,阳气郁而迫营者,宜参麻黄桂枝症之大意。若温风暑热佛郁,而动血外溢者,用辛凉清润等剂,认定经络之高下。若火邪极甚,而载血上泛者,有苦寒、咸寒之法。审其原委之浅深,此外因主治法也。至于烦冗曲运,耗及木火之营,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者,甘咸柔婉,理所必需。多劳过欲,病及天一之真,阳浮引阴血以冒上窍者,滋潜厚味,法从峻补。血脱則挽回元气,格阳則导火归源,因酒用和阳消毒之剂,因努力用培中益下之方,此內因主治法也。学者惟审内外两因,庶乎施治无误矣(邵新甫)。(《临证指南医案》)。

曹家达医案

经事六七月不来,鼻衄时作,腹中有块,却不拒按,所以然者,鼻衄宣泄于上故也。阙上痛,周身骨节烘热而咳,此病欲作干血,以其体实,宜桃核承气汤加味,上者下之也。

川桂枝二钱,制川军三钱,枳实二钱,桃仁泥四钱,生甘草钱半,牛膝二钱,全当归二钱,大白芍二钱。

二诊:骨节烘热已减,咳嗽亦除,症块已能移动,不如向之占据一方矣。服药半日,见效如此,非经方孰能致之?

川桂枝三钱,枳实三钱,当归三钱,制川军四钱,牛膝三钱,白芍三钱,桃仁四钱,甘草三钱。(《经方实验录》)。

张仲华医案

谢左,鼻衄盛发,成流不止者已三日,面赤足冷至膝,脉数,寸关犹甚。血去过多,心荡神驰,阴亏内热之体,厥阳化火上逆,扰动脉络,血行清道而灌注,从高而下,非若吐血之易定,血有几何,岂堪长流?拟宗内因五志之火升腾所致,以凉血补降一法。

镑犀角七分,川连五分(盐水炒),炒女贞一钱五分,炙龟版一两,熟地片七钱,阿胶(蛤粉炒)一钱五分,早莲草一钱,煅磁石五钱,洋青铅一枚,牛膝七分(盐水炒)。复诊:鼻衄虽止,面色唇口皖白,虚阳虽降,额汗心悸畏明,脉虚而数,舌光而振,气乏血涵,血无气护,阴阳脱离之象,气血涣散之险,急进双补,使其依附有归,佐咸降酸收以摄之。

人参一钱,天冬一钱五分,秋石二分(烊入),炒枣仁三钱,熟地片一两,阿胶一钱五分(烊入),杞炭七分,生白芍一钱五分,云神三钱,南枣二枚。(《吴中珍本医籍四种·张爱庐临证经验方》)。

其他医案

一妇,产后血逆上行,鼻衄心燥,舌黑口干。脉数沉涩。此恶露不下,瘀血上升也。

遂以益母丸二丸,童便化下,鼻衄渐止,恶露下而安。

一妇,素禀多火,产后已十三日,恶露已行,鼻衄不止。脉数弦浮。此去血过多,阴不维阳,而虚阳上迫,动血而下溢也。遂以四物汤冲热童便,一服顿止,再服全安。(徐灵胎《女科医案》)。

人有鼻中流血,经年轻月而不止者,或愈或不愈,此虽较口中吐血者少轻,然而听其流血而不治,与治不得其法,皆能杀人。

盖吐血犯胃,衄血犯肺,胃为浊道,肺为清道也。犯浊道则五脏尽皆反覆,犯清道则止肺经一脏之逆也,气逆则变症多端,故皆能杀人。治法,宜调其肺气之逆,但肺逆成于肺经之火。夫肺属金,本无火也,肺金之火,仍是肾水之火。肺因心火之侵,肾水救母,而致干涸,以肾火来助,乃火与火斗,而血遂妄行,从鼻而上越矣。然则调气之法,舍调肾无他法也,而调肾在于补水以制火。方用止衄汤。

生地一两,麦冬三两,玄参二两。

水煎服。一服即止。

麦冬直治其肺金匮乏,生地、玄参以解其肾中遏抑之火,火退而气自顺,血自归经矣。倘畏此方之重而减轻,则火势炎炎,未易止遏,不能取效也。

此症用麦冬三七汤亦神。麦冬三两,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服。

二剂即止。(《临证医案伤寒辨证录》)。

王执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药服,凡昔与人服有甚效者,皆不效。因阅《集效方》云: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尚疑头上不宜多灸,只灸七壮而止,次日复作,再灸十灸而愈。有人鼻常出脓血,执中教灸囟会亦愈,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之上法也,医者不可不知。(《资生经》)。

一妇人郁结而患前症,用加味归脾汤,其血渐止,饮食渐进。用加味逍遥散,元气渐复,寒热渐止。后因怒仍衄,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加芎、归、丹皮而愈。

杨子县吏陈某,当腊月鼻衄,至正月,凡十三日始定,其脉实而数,治当下导,与桃仁承气汤去积瘀,次服既济汤而愈。盖此人过食煎炙,饮醇酒,皆积热所致也。《白云集》

魏玉横曰:杨氏子年二十余岁,病鼻衄如涌,有令以黑山栀末吹者,有令以湿草纸熨脑门者,有令以热酒浸脚者,憧憧扰扰,一日夜不得止。令觅有乳妇人,以乳对鼻孔挤乳,乳入必止,止后候鼻血干燥,宜挖去之,如法立愈。

郭氏儿七岁,病咳嗽夜热,时时鼻衄,衄之盛常在半夜,儿医专与疏散凉解,食减则又与香燥消运,日益就惫。延诊见其面目略肿,年寿环口,隐起青气,按其乳旁期门、虚里之间,突突跳筑。谓此禀赋薄弱,顽耍过劳,伤其肝肾,木上侮金,故其衄多出于左鼻孔,乃内伤非外感也。与养青汤数帖少减,再加熟地、地骨皮、蒌仁,四帖全愈。(《续名医类案》)。

(0)

相关推荐

  • 【医案】月经先期案

    月经先期案 保婴撮要 一女子十五岁,寒热,月经先期,两寸脉弦出鱼际.此肝经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乌梅治之而愈.后寒热消瘦,又经过期.乃肝脾二经血气虚弱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而愈.( ...

  • 刘渡舟时方集锦——化肝煎

    刘渡舟时方集锦——化肝煎

  • 【王绵之:月经病医案】

    案1 庞某,女,28岁,1994年11月1日. 经期腰酸痛,少腹坠胀,乳房胀痛,急躁易怒,月经15岁初潮,末次月经10月8日.此冲任不足,肝失疏泄.治宜养血疏肝,和营调经而兼顾肾. 赤白芍各12克.当 ...

  • 丁甘仁 丁氏妇科医案临证经验研究

    丁氏临证经验丰富,于内.外.妇.喉科及疑难杂症无一不精.丁甘仁发蒙于费家门人,又聆教于马培之.巢氏,在苏州行医期间,精研吴门医派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至沪上,拜伤寒经方名家汪莲石为师,研习经方临床应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张聿青 胎前门

               名医名方张聿青经典医案 胎前 张乃修(1844-1905),清末医家,字聿青,又字莲葆.祖籍江苏常熟,又迁居无锡.父张甫崖,兄仲甫,均业医.少自少年时从父习医,同治二年(1863 ...

  • 老中医治疗痔疮医案大全

    浏览:467次作者:天鱼 发布时间:2019-09-13 01:41:01 养生之家导读:痔(俗称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痔疮怎么治疗?下 ...

  • 老中医治疗鼻渊医案大全

    鼻渊 施今墨医案 游某,男,45岁. 头常晕痛,鼻塞,涕多脓稠有异味,嗅觉不敏,已有年余之久,眠食二便均正常.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鼻为肺之窍,肺气流通,鼻始为用.肺胃积热,郁蒸上腾于鼻,以致浊涕 ...

  • 老中医治疗泄泻医案大全

    医案一 陈某,男,52岁,工人.初诊(1982年4月10日).4年前始患糖尿病,去年明确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每天24~36U胰岛素.近半年来反复腹泻,每日大便3~4次.于4月2日住内分泌科治疗糖 ...

  • 老中医治疗痹证医案大全

    医案一 蒋某,男,25岁,某机械厂工人.初诊:1981年11月5日.病史及辨证:患者从1980年12月份始,左侧臀部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直下足跟处疼痛,并逐渐加剧,与气候变化稍有关系,患肢运动受限,走路跛 ...

  • 老中医治疗遗精医案大全

    医案一 王某,男,32岁.患慢性肝炎已有五载,近期出现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头晕耳鸣,每隔三五日即"梦遗"一次,阳易勃起,不能控制,腰膝酸软,口渴思饮,两颊绯红,目有血丝,眼眦多眵. ...

  • 老中医治疗便秘医案大全

    医案一 夏某,女,49岁.2003年8月5日初诊.便秘病史8年余.初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三黄片.果导片有效,后期罔效.曾就诊多家医院,疗效不佳.现患者大便八至九日一行,临厕努挣而便难出,便时汗出,大便略 ...

  • 老中医治疗鼻炎医案大全

    鼻炎 许履和医案 苏某,男,36岁. 每当吹风着凉之后,即鼻塞不通,鼻孔发痒,喷嚏连连,流出清涕不已,此病起已三年,久治不效,曾在某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体常畏寒,口不渴,脉不数,舌苔白. 辨证:卫阳不 ...

  • 老中医治疗颈椎病医案大全

    颈椎病 符文彬医案 伍某,女,70岁. 1988年12月26日初诊. 主诉:颈项疼痛反复发作1年半,伴左手麻痹加重1周. 查体:颈3~6椎体两旁压痛(+). X线片示:颈3~6椎体骨质增生. 诊断:颈 ...

  • 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大全

    医案一 王某,女,68岁.1994年12月3日初诊.患慢性肾炎2年,常因感冒,劳累而发水肿,腰痛反复发作,多方治疗,迁延不愈.近半个月来水肿加剧,以下肢为甚,小便不利,腰部酸冷,纳呆,腹胀,时有咽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