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平生无私助几人
平生无私助几人
刘晓林
社会越发展,人们越平添更多的报怨,等等的不公充斥了大脑。人们渴望成功、渴望理解、渴望被重视……随之,在特定的时间里会无限放大个人的努力、无限放大个人的痛苦。更有甚之,将自己与整个世界对立。
过了而立之年后的我,时常在思考:平生曾经助几人?平生无私助几人?
生命存在的实体(生命个体)是质料、形式、动因和目的的统一,其自身是多种生命层次运动的复合,也是诸多类型运动的复合。在大哲学亚里士多德看来: “若有一事物发生连续运动,并且有一个终结的话,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的.....须知并不是所有的终结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
引而化之,人们相互间所进行的帮助绝大多数是形式因、动因、质料因的帮助,而非“最善的终结”。换言,这类的帮助多是充满了私欲的帮助,多是“最善的终结”以外的终结,绝非是真正的“目的因”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却远离了“花枝春满”的灵魂!
人们被“永恒的利益”蒙蔽了自我,慈善披上了外衣、友情掺杂了渣滓!作为活生生的人,作为名副其实的名利动物,在特定的生存阶段为己实在是无可厚非。然而,当到了衣食无忧的自由阶段可以无私地帮助他人吗?能做到者依依然少之又少!
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一位“千古奇丐”武训先生(山东冠县人 1838年——1896年)。赤贫如洗、目不识丁的乞丐,以行乞的方式在短暂的一生中三所义学。生前被清朝的皇帝赐匾以颂,赏袍以钦。去世后被众多要人撰文缅怀,有的直题“愧煞我也”以自惭。于右佑先生叹“匹夫而为百世师”,大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诸公亦以其为范。武训先生始终以“修个义学为贫寒”作为自己的信守,开中国历史上乞丐集资兴学的先河。终生未婚无后,彻底做到了无私助人!
这个世界上,我们有着太多的不知道、不可能!比如,无私助人。当一个人彻底放下了贪念与利心,此际的帮助才是天心白月水中莲。无数的人们行走在修炼的路上,欲积善以修德。在其心中以回报为宗旨,以利他为“随从”。于是,焦虑不销、神飞魂散!
平生无私助几人?如是的行为堪称伟大。在有限的生涯中,我希望自己能够以澄澈的赤子之心来实现。真舍必得,这是自然的天道。舍不思得,这是不朽的人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