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抑郁症

[摘自李子勋《你在为谁而活》第三章:生病是健康生命应有的状态]

 送走抑郁症

  我老公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曾经试图自杀。他整天不开心、不说话,封闭自己,还经常冲儿子发脾气。每天在外边他都会装得没事,可一进家门就情绪很糟……让整个家庭气氛非常压抑,我不知道如何是好,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走出来。

  抑郁症或者抑郁情绪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很难有一天听不到它的声音,只要我们睁开眼,看一点儿东西、听一点儿东西或翻开什么读一点儿东西,我们总能发现“ 抑郁”这个字眼。中国人行为能力还可以,精神却多少有些衰弱。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一种王权与臣服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自由意识的表达,有精神的人就有自我的主张,就有个性与独特性,而我们的文化更需要共性、随同性和同一性。我们的民族有一种更广义的精神,那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是全体民众的精神,个体精神需要弱化来适应全民意志的表达。

  在没有“ 抑郁”或“ 抑郁症”这个名词前,中国人惯用的词汇是“ 神经衰弱”。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医学界最大的科研任务就是治疗国人的神经衰弱或神经官能症。有人说抑郁是经济发展与生活压力加大所致,其实,这是国人的社会人格所致。我们的社会文化认同共性与整体利益,不提倡个性与独立。没受西方文化影响前,这样的社会意识有自在的美丽,但东西文化的交融让我们更多地感觉到这样的社会意识的不足之处,忘掉了它其实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从心理学( 源于西方文化)上说,不管是抑郁还是神经衰弱,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愤怒的内化。人不能把精神的力量自由地投注在外部世界,不能关注社会,去创造和实现个体生命崇尚的目的,不敢去挑战社会,寻求独创与更新,转而只关注自己,对自己不满,把攻击性释放在自己或安全的家人身上。在东方文化的解释中,这种内释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男人在社会上要承受更多的压抑和不如意,在家庭里就享有特权,这是一种东方式的平衡。看看在这个家庭里发生的故事,仿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一个人处在抑郁状态时,如果他还可以把愤怒转移在其他家庭成员身上,那他是安全的,我们需要温柔地坚持用一种宽厚的心态去温暖他,不要怪罪他,因为他正处在糟糕的自我感下,缺少改变的力量。健康的家人要学会适应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但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要学他的情绪,如果整个家庭都沉浸在抑郁中,可能会加重抑郁者的病情并激发他更大的自罪感,结果是危险的。有时候,抑郁者越是情绪糟糕,其他的家庭成员越是要互相鼓励、彼此支持,来保持家庭轻松的氛围,这对家庭中的抑郁者是非常好的。

  在观念上,家人要在这三点上达成共识:

  1.不能期待抑郁的家人改变情绪来满足正常家人的心理需要,如果认为“ 对方好一些,我们才快乐”,等于在残酷地剥削抑郁者,希望他压抑情绪来满足家人,这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必须接受家庭中抑郁者的不良情绪,保持自然的情绪色彩,不让整个家庭陷入糟糕的情绪中,这是正常家人应尽的责任。要做到这点,家人要团结,我们可以这样想:他( 父亲、老公)平时对我们多好啊,现在轮到我们来照顾他了。

  2.相信抑郁是一个客人,它来到家里,全家人都不自在,但客人终归是要走的,不舒服只是一阵子,不要把眼下当作永恒。另一方面,家人要少关注抑郁者的抑郁情绪,少跟抑郁者交谈,但可以关注他不抑郁的部分,把他看成一个正常人。如果你每天都问他“ 抑郁好些了吗”,他的精神就总是陷入对抑郁的感觉中。如果我们每天都说“ 你今天看起来不错哟”,尽管有时抑郁者会否认,但他肯定会感觉轻松很多。

  3.让抑郁者有相对轻松的生活是重要的,比如,可以帮助他减少责任和生活压力,鼓励他休假,改变刻板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曾尝试用阳光、温泉加上身体拍打来治疗抑郁,效果是明显的。如果你的老公抑郁情绪很严重,除了相信医生给予的处方药以外,坚决地停止他的工作,带他去新鲜的环境中度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是自我救赎的最好方式。我曾经有个朋友患了抑郁症,她的先生坚持带她去西藏自驾游,回来的时候这个朋友变得非常开心,这种方式曾治愈很多顽固的情绪抑郁或心境不良,如果经济条件和时间允许,带你的先生去一个你们向往的、风和日丽的地方,肯定会让他的抑郁随境而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