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缟玛瑙
红缟,这个称谓并非一个科学上的概念,而是后天古玩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玛瑙的古籍考据研究的难就在于通常以红玛瑙统称,纹带呈"缟"状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红缟玛瑙又称鸡血玛瑙或鸽血玛瑙,著名的战国中山国(河北)就曾经出土过几千枚的红缟管,珠。红缟的缟丝视觉上是重叠形成,如同油画颜料无数次涂抹而成,实际也类似这个过程,只是并非人力使用颜料,而是大自然使用岩浆。和红缟有类似之处的品种是一种同样较为罕见的红鸡肝玛瑙。但是红鸡肝玛瑙的视觉结构更类似于水草玛瑙,或者寿山石中的朱砂。红缟具有和血一样的特性,第一眼看到它,就会感觉它的颜色和血的殷红是如此的相似,低调却很吸引眼球,真正血的殷红色,让人感觉高贵到寂寞,寂寞到孤独,孤独到冷静,冷静到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从西周开始,我们在零星的组配中可以发现一些红缟的珠子,不过数量的比例非常微小,更类似于一种无意所为。是作为西玛的一种替代品存在的。春秋到战国晚期的500多年中,红缟似乎成为了整个社会高端审美追求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涌现了诸多的红缟珠和红缟环,并且在考古记录的统计中,出土墓葬档次都很高。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红缟的用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珠、环类红缟制品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红缟不再作为纯装饰品与其他玉器类制品配合使用,而更多的使用在装饰和实用并行的剑饰上,并且单独使用。这是玛瑙真正独立作为玉器一个品种的重要的里程碑,自此以降,玛瑙与和田玉彻底分家,玛瑙从此以后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品种屹立于中国的泛玉器(或者称为半宝石)之林。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期的红缟选料的审美观似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红缟制品的选料更多的出现了红白相间的原料。其中红料部分的红度也出现了下降,在白料中也出现了水晶化、半透明化的趋势。并且产生了原始的玛瑙俏色的取向,这一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连云港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红缟剑饰,就很典型的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红缟告别历史的舞台也同样显得那么突然,在魏晋的简葬之风的影响下,红缟伴随着更加著名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等等玉器的种种高峰,默默的彻底离去,不见踪影。这个速度就如同其兴起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此后,只有在元代和清代,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玉器大家庭中找到红缟数量极少的影子。红缟资源的枯竭与缺失,也导致由古人对于红缟原料的选取范围从宽到窄、从精挑细选,到得一足矣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