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

秦兆阳的《改造》发表于1950年,《改造》一反当时土改题材小说在人物安排上以农民为主的惯例,它以一个地主王有德在被改造的过程中的行为,心理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了他在此过程中的痛苦。
初读《改造》,只是觉得王有德的行为举止十分荒唐,又对他在当时那个“消灭地主”的年代作出的反抗感到哑然。单单是觉得他十分愚蠢,作出的反抗是毫无意义的。这是我初读时最强烈的感受。然而,我再去读第二遍的时候,带着几个问题读下去:“这篇文章的价值意义何在?”“造成王有德变成这样的原因有哪些?”以及“王有德最后改造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造成王有德变成这样的原因。”王有德是个实实在在的“寄生虫”,令他变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我分为两个方面,我分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由于家庭因素,家人对他的娇惯,王有德甚至每天九点钟以后才起炕,他一年的主要工作是吃喝拉撒,十分荒唐。
还有一方面就是他自身的原因。在蜜糖罐子里长大的王有德,理应上有着比别人更优越的条件,但是他自己没有好好地利用条件去丰富自己,小说中写道王有德小时候上过两年学,因“走学”太累,就住在亲戚家里,又怕他在人家家里吃得不好,又怕睡不好,又每天早晚派车接送,又觉得太辛苦,最后停学了。王有德活在这世上,没有自己的追求,就为了那一份家财活着。是他不思进取,也是他把自己变成了这幅可笑的模样。
其次就是,王有德最后改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其实细细思考,促成王有德转变的因素有4个:一是思想教育,范老梗为代表的村民们对王有德施行强制性手段并非限制一个公民“自由”行为的恶行以及对他进行各种思想灌输起了一定的作用,王有德开始对这种思想并不接受,但是村民们做出的种种行动之后,他的内心也是在慢慢接受的,只是潜意识里的接受。
还有就是吃饭的生理愿望,在文中有几次在吃饭和睡觉中他选择了后者,但是最终也还是被这种生理愿望所折服,三是他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识,可以这么说,在经历了种种事变之后,他是慢慢成长的这样一个过程,从一开始只是在家里睡觉的人愿意去卖稞子,到最后愿意去割麦子,去劳动这说明他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他开始懂得了生活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