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中 德论

什么是德呢?有人讲:德者,得也。我不知道换了个“得”字,是否有人能够收获更多的理解呢。反正我是理解不了。我认为,德不能作抽象地理解,它其实就是老子政治思想与政治的理想的概括。老子著述《道德经》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宣讲他认为最合理的治世策略和社会理想,讲道也是为这一主要目标服务。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乱世,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那就是如何治理天下才能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对这一课题,老子在《道德经》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认为理想的治世思想和策略,可以概括为“无为”这两个字。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概括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可是,什么是无为呢?无为这一概念最容易引起误解了,我看有很多注释家都将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或者顺应自然,对社会秩序不加干预和控制。但是,这个理解在经验上不能成立,因为我们翻遍中外历史书籍,从未见哪位君主或帝王因无所作为而将社会治理好的实例。从理性看来,顺应社会之自然,不加干预或控制而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也是不可能的。比如,外有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内有民饥暴动的忧患,当此情形,如果君王不能有所作为,内兴经济,外修武备,是难以实现得天下太平目标的。

当我们将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时,我们发现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逻辑上都不能讲通。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继续纠缠在这个定义上,不要试图将无道理强解为有道理。我们只能寻找这一概念的新解释,用更为合理的观念代替它。

老子在第二章中讲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根据这个道理,老子之所以提出以无为治理天下的策略,一定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君王们都有为。那么,春秋战国时代的君王的有为体现在哪里呢?老子讲: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豰”,而王公以为称(四十二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十六章)。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统治者高居万民之上,自称孤寡,身轻百姓。是有为的一个表现。

经文第五十七章讲到: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根据这段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使天下多忌讳,多利器,多伎巧,彰法令就是有为有事,反之就是无为无事。老子认为身为君王,贪恋高位,身轻百姓,带头争权夺利,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为了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就要尚贤尚武,为了压制百姓不满,就要滋彰法令,从而使天下多忌讳。结果却导致了民弥贫、国滋昏、奇物滋、盗多有的难治局面。统治越是有为,天下越是难治,以至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老子主张的无为在于,身为君王有治平天下的盖世功劳,但却不去争称孤道寡的极位,反而功成身退,自隐于万民之下。君王无欲于贵,人民便无知于贵,天下从此便没有贵贱之别。君王无欲于财货,人民便无知于富有,无欲于积蓄个人财富。天下从此便没有贫富之分化。君王不去过奢靡安逸的生活,人民便没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也不会去追求那样的生活。从而使人民寡欲少求,将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需求都降到最低,满足于简单朴素的生活条件,而没有改善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动力和需求。

正如经文第八十章中所讲: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由于不需要追求富有和强大的目标,所以国家不害于小,人民不害于少。由于百姓都是自给自足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便没有经济利益的纷争,也就不会发生往来和战争。由于人们无知于财富和私有财产,先进的计数方法便毫无用途。结绳记事是纯朴和简单的必然结果。无为的政治原则如果贯彻到底,人类社会的景象就应当是老子所描绘的那幅图像。

如果,我要问大家,大家是否喜欢我们社会发展成老子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吗?我相信,说喜欢的人一定极少。所以,后世的学者多将老子的学说看作复古倒退的。曾有人戏称,孔子复古是要退回到西周之初,而老子复古是要退回到人类原始社会结绳记事的时代。

可是老子认为,他的施政主张最合天道。为什么呢?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是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为是根据,可以说道是天地万物之主。但是道却没有因为自己对万物有莫大的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之前。反而以无有、无物的形式居于万物之下、之后。功成身退,以至于万物无知于它们的主人一一道。老子将道的这一品德概括为: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功成而不名有。常无欲,可名於小。为小不为大。或者,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并将道的这一品德命名为玄德。

所以,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衣养万物,功于万物的同时,不争居高位,不为私利己,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无为的前提是必有所为,有作为、有贡献于万物的同时不争居高位,不谋私利己才是无为。无所作为、无有贡献而不争,那是不无而不是无为。道的玄德就是无为概念的内涵。

反观社会现实,那些君主和帝王,争居高位以满足自己权力的私欲,收尽天下财货宝物是满足自己的物质私欲,不劳而获,过着奢靡淫逸的生活。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祸乱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多欲为私。若要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只有统治者效法道之玄德,以无为无事治天下才能实现。

怎样才能做到以无为治天下呢?或者无为政治的政策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经文第三章中讲到: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根据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就是无为政治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实践上述三种政策,能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了。不尚贤,天下便没有贵贱的分别,不贵难得之货,天下便没有了贫富的分化,不见可欲,天下就没有不劳而获、奢靡淫逸的生活方式,天下百姓就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从而天下百姓实现政治与经济上的绝对平等,天下也就进入大同了。

(0)

相关推荐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0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

  • 道德经原文 白话

    帛书本<老子·道经>原文 第一段: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也,恒有欲以观其所缴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 ...

  • 帛书本《老子·道经》原文与白话

    ​帛书本<老子·道经>原文 第一段: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也,恒有欲以观其所缴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 ...

  • 《老子想尔注》:无为保精,身心不离道德,就会返老还童。

    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想尔注>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经典.汉代离<道德经>很近,道不是宗教,是讲生命起源的.天师,天是自然的意思,以天为师,就是以道为师,和法术完全没有关系.张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

  • 《道德经》精髓是什么?下 道论与德论的逻辑关系

    上前边的文章分别介绍了<道德经>道论和德论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试着分析一下老子道论与德论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什么是自然?自然与道究竟有什么关系? 有学者认为,老子讲道主要是讲自然.可 ...

  • 道德经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这一章谈及德,是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含量非常多. 先贴下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 ...

  • 《易经》中“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智慧

    <易经>中"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智慧 <易经>鼎卦九四爻辞上说: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大意是: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弄得一地狼藉.象征着倾覆 ...

  • 弱转强模式的精髓是日内盘中分时走势反转,为买入时机(图解)

    弱转强: 在我的理解里,弱转强,本质上就是前一个交易日分歧很大,但是第二天突然被资金一致看好抢筹,这其实是一个情绪的新起点,这种情绪的出现说明筹码能锁住,背后反映的是心理活动. 文字描述可能过于抽象, ...

  • 道德经:施恩不必求德,他人无怨便是德

    道德经:人生去除刻意,以"无为"治世,便也无祸端. 01 <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的概念,所谓"无为",除了我们所理解的抛开 ...

  • 道德经起名:10个材德兼备的小男孩名字,个个都高端大气范十足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中文名.英文名.小名乳名.查重名.汉字五行). 名字对一个人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你牙牙学语到上学到进入社会,你的名字就像你的名片,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都会 ...

  • 《道德经》第23章求德近道

    ​尊敬的冯总,尊敬的刘总以及<道德经>学习群的各位领导及家人,大家现在好,我是5总2大4中7小6班统计商洪源,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今天由我来分享<道德经>第23章,求德 ...

  • 【学点哲学】一个故事,道出了《道德经》精髓,领悟人生真谛

    [学点哲学] 一个故事,道出了<道德经>精髓,领悟人生真谛     "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这一"道"字在五千余年的<道德经> ...

  • 一个故事,道出了《道德经》精髓,领悟人生真谛

    "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这一"道"字在五千余年的<道德经>一书中出现达七十余次之多.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