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如何论证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讲,这一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老子将这一观点用于观察社会,指导生活,形成了贵柔的思想。任老认为,老子的这一观点有其深刻性,同时也有它的片面性。所以,不能认为绝对正确。
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观察事物的柔弱与坚强矛盾对立与转化的现象,推论出:柔弱是生存的道路,坚强是死亡的道路,强大处在下面,柔弱处在上面。同时,高先生也认为,老子贵柔学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具有片面性。
【个人体会】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肌肤柔软。死亡以后,身体反而变得僵硬、坚强。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据此推论说:凡柔弱的都有利于生命,凡坚强的都接近死亡。所谓普遍性的结论,是指存在众多个案中的共同特性。普遍规律不是通过一件事物或一类事物中总结归纳而出的,要通过数量足够丰富的个案中总结建立的。
比如,太阳东升西落,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相同的事实,我们的古人也同样经历过。通过数量众多的事实都可以证明东升西落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似乎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普遍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并必然适用于明日太阳的运行。任何天体都是有寿命的,太阳也会死亡,地球也会消失。东升西落不是永恒的规则。
通过对经验事实观察而归纳的定律,原理之类的知识,仅具有假设的性质。老子还讲到,花草树木处在生命状态时是柔韧脆弱的,死了之后便变得坚硬枯槁。再加上这一类事例是否可以归纳出普遍规律了呢?我认为还远远不充分。所以,仅仅通过有限事例而归纳出的所谓规律大多只是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没有永远强大的军队,无论如何坚硬的棍棒都有被损坏折断的可能。但是,两军交战,实力越是强大,刀枪越是锋利的一方更容易获胜。如何能推论越是坚强越是接近死亡?虽然说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都有被灭亡的那一天。但具体到一场实际的战争,这一规律却未必成立。所以,老子“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归纳结论不是十分严谨,那么以此为基础所作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推论也就不必然成立了。
这一章中,老子通过人和草木生时柔弱,死后坚强的现象归纳出柔弱是生命象征,坚强是死亡象征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推论出柔弱处上,坚强处下的惊世结论。世人都向往坚强,而厌恶柔弱,只有老子倡导柔弱胜于刚强的道理。老子的讲道理的过程中,也运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但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仅凭自己头脑中的思辨,没有反复的实验观观察和难,并不能真正获得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
老子贵柔弱学说服务于他的无为的政治思想。柔弱处上,坚强处上,可以归纳提炼为无为处上,有为处下。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追求柔弱,没有哪个国家不追求强大,但老子偏偏指出,国家越是追求强大,越是离灭亡越近。老子所讲的道理必然成立吗?我看未必尽然。中国近代史证明了一条真理:落后就要挨打。现代中国如果没有原子弹,就不能赢得和平的发展环境。事实胜于雄辩,柔弱胜过刚强并不是必然如此。
【试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树木花草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韧脆弱的,死后就变得干硬枯萎了。所以,坚强是死亡的标志和特性,柔弱是生命的标志和特征。用兵逞强最终也不免遭遇失败的命运。树木枝节干枯萎坚硬也不免临风摧折的结局。所以,坚强处于劣势,柔弱处于优势。守坚强为下等策略,守柔弱为上等策略。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 高亨 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