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生草喊了多年,为什么有些果农还是不愿意接受!
今年雨水多的南方各地,让不少果农感到尴尬:果树生长不好,果园里的草却很旺盛。果园里草多,果农大多第一个念头是想办法除掉,或锄或铲或喷除草剂。我认为这并非上上之举。
在果业领域知名专家陈学森带领下,山东省果品创新团队曾经致力于研究推广果园生草培肥地力技术多年,对如何利用果园生草培肥地力,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流程。事实上,对这一技术,许多果农也早有所耳闻,但推广起来却很难。这里面,原因很多。
八大原因让果园'生草难'
果园生草技术未能有效、大面积实施的原因做过分析,有8个原因限制或影响了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
第一,黄河流域3000余年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及其传统观念,让果农形成了思维定势,难以接受这一果树种植新理念。第二,具体实施中,果农存在'杂草与果树争肥争水'的顾虑。第三,果农对果园生草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将果园生草仅仅当成现代栽培模式的配套技术,片面理解为简单、没有科技含量粗放管理。第四,果农担心树干太矮,生草后影响果园操作。第五,果园采用乔砧密植、果园郁闭,没有小草生长的阳光。第六,果农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创造效益的最大化,更加剧了果园郁闭程度。第七,目前苹果收购大都根据果实大小定价格,化肥在增大果个方面的显著作用使多数果农依赖化肥,对有机肥投入不足,加之春旱秋涝及修剪技术不当,导致果园难以展开实施新技术。第八,果农认识不到位,对生草果园技术不配套。
土壤质量恶化期待新技术'落地'
当前土壤质量的现状,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忧思。相关研究统计显示,我国土壤有机质在逐渐降低。土壤板结、酸化趋重,更成为制约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我国西北及渤海湾两个苹果优势产区均属黄河流域,光照充足,降水适量,温度适宜,无霜期较长(200~230天),这种生态条件虽然有利于优质苹果生产,但同样有利于好气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降解(转化为二氧化碳而溢出土壤)。好气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降解效率很高,如不及时向土壤补充有机物(肥),则加剧了土壤的贫瘠化。
另一方面,目前农村有机肥源严重不足。随着农村体制改革,传统的家庭散户牲畜饲养逐渐减少,可用于果园的农家肥严重不足。同时,以山东省为例,近几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有机肥厂只有10余家,远远不能满足果园需求。
在这种土壤改质压力下,让果园的小草长起来,借助自然的力量有效培肥地力,不失为省钱省力的办法。
杂草果树争肥争水不必担心
在上述八大原因中,果农对'杂草与果树争肥争水'担心最为普遍。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种草及自然生草初期,果园的确存在草与果树争肥的问题。特别是在土壤肥力较差的果园进行生草栽培,更应当注意适当补充有机肥。
但一旦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期,通气性改善,土壤抗蚀力、涵养水源能力、供肥保肥能力和养分有效性等都会同步提高,由此就可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针对苹果主产区'春旱秋涝'的气候特性,对果园生草的注意事项作出了提醒。首先,年降雨量不足400mm的地区,是不宜采用生草技术的。其次,适宜生草的果园,在幼树期也可间作花生、大豆等矮秆的经济作物。第三,在生草的前2年,果农应加大肥水投入,以缓解水肥竞争。第四,生草果园一定要具备水浇条件或实现水肥一体化。第五,黄河三角洲地区梨园可实行全园生草,但其他地区应采用行内清耕或覆盖,行间生草。第六,生草不是放任不管,而也应当注意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