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5:不学诗 无以言

原创 常思勇 感悟常识 今天

木心说,中国没有史诗,没有悲剧,没有神话,没有宗教,好像脸上无光。何以见得?不是中国也有神话、悲剧、佛教之类吗?答曰:以西方模式的宗教神话、悲剧史诗论,中国是没有的。宗教没有教宗,悲剧没有西方的自觉,是大团圆的悲剧。大团圆意识深入文学家意识,少数天才如《红楼梦》是想写悲剧的,还是弄成大团圆。中国的神话,是零星的,非系统的。神话、英雄,加天才,即史诗,中国没有此物。

木心认为,整个《诗经》成悲苦之声,要骂儒家,将好好一部《诗经》弄成道德教训,诗曰如何如何……《诗经》原本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压抑,可是几乎所有中国文人接引《诗经》都错,都用道德教训去看《诗经》。诗就是诗。《诗经》之名,是错的。弄成经典,僵化诗,教条诗——文人称《离骚》是“离骚经”,称《庄子》为“南华经”,称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为“读前后胜读南华”。

如果中国有宏伟的史诗,好到可比希腊史诗,但不能有中国的三百零五首古代抒情诗。怎么选择呢?木心说他宁可要那三百零五首《诗经》抒情诗,任何各国古典抒情诗都不及《诗经》,可惜外文无法翻译。

《诗经》的来源,众说纷纭。木心认为,《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共三百零五首)的北方民间诗歌。当时南方没有文化,称南蛮。把《诗经》不当做作品,而当做伦理、道德、教条、格言,始自汉朝,将其文学价值、文学光辉湮没了。东方朔,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都有明显受到《诗经》的影响。陶渊明,直接受《诗经》影响。这些人将《诗经》的精神、技巧继承了,发扬了,但是儒家使《诗经》没落。

《诗经》的编定者,相传是孔子,功最大。孔子对《诗经》有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木心讲,不得不佩服孔子高明,概括力之高。孔子说,《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懂得分寸。比起后世一代代腐儒,孔子当时聪明多了,深知“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不会讲话。他懂得文采的重要。哲学家、史家,必得兼文学家,否则无文采。孔丘是伦理学家,但他有文采。他从实用。他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木心说,我们今天看《诗经》,应该看《诗经》纯粹的文学性、文学美。《诗经》共分三部分:风、雅、颂。雅有大雅、小雅之分。

风,以音乐名称用到文学,用今天的话说,是曲式、声调,如当时有秦风、魏风,俗解山西调、甘肃调。当时有十五国(均在北方),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所谓“国风”,就是十五国的调调不同。

雅,现在是形容词,当时是名词,意为“正”。当时的普通话,官话,称“雅言”。“雅”,也即“夏”的意思。“华夏”,分大雅、小雅。学术界至今定不了案。木心以为可以从新旧而分出大小雅:大雅,旧诗;小雅,新诗。大雅的作品,多产于西周;小雅,也产于西周,但有部分东周。

颂,有说“容”,模样之意。有说指读与唱的速度和节奏。

木心指出,《诗经》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诗人作品,更小部分是贵族的作品。古说“木铎有心”,木心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公羊传》说,男六十岁,女五十岁,无子嗣,官方令其去乡间采集诗,乡到城,城到县,县到国,向朝廷奏诗。

那时,国与国外交也以诗和音乐交往、赠送。艺术的传播。风雅颂,不必分。分不清,勉强无聊之分。

司马迁《史记》说,古诗有三千多篇,孔丘删时,二或三种相似重复者存一,合道德礼仪的诗才选。又有一说,说孔丘并未删诗,好诗自会流传。木心对此存疑,他以为诗一定要形诸文字,才能流传,如果当时没有人编选,《诗经》到汉代就所剩无几了。人类的发展,艺术的保存,实在岌岌可危。

从《诗经》里,我们可以看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爱情、友情、乐器、兵器、容器,等等。三百零五篇,植物、草本七十种,木本三十种,兽三十种,鸟三十种,鱼十种,虫二十种……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对自然已知定名。

(0)

相关推荐

  • 王长华:从“水乳交融”到“泾渭分流”(一)

    2019年第6期||总第269期 ·  从"水乳交融"到"泾渭分流"(一) --对"文史互生"现象的历史考察 王长华 · "文史不 ...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1

    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1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早在西汉武帝时,<诗经>就被视为五经之一,到宋代被正式列入十三经之中.大约在公元前6 ...

  • 【走进诗经】方伟|周王朝波澜壮阔的史诗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现在,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由于史料阙如,夏以前的历史很是模糊.便商和周的早期,也难有确切的纪年.原来历史教科书上确认的中国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 19 ...

  • 王长华、赵棚鸽:二十世纪《诗经》学“价值”的瓦解与重建[上]

    经学是中国二千多年政治.文化的根基,它层累式地建构并完整.绵延性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其中的<诗经>因具备了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温柔敦厚.主文谲谏及美刺等价值功能,而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7)

    第三十七讲     歌德.席勒及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找精神上的血统,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 约翰·沃尔夫冈·冯·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8)

    第三十八讲     十八世纪中国文学与曹雪芹 康熙的后半期,至嘉庆初年, 值十八世纪.时出<康熙字典>,出<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编<四库全书书>.汉赋.六朝骈文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9、40、41、42)

    第三十九讲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一) 十九世纪,想起来真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二十世纪是绘画的嘉年华). 当十九世纪曙光初露时,英国诞生了几位天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人并称为&q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4)

    第三十四讲 中国古代小说(二) 中国小说第二期,光辉灿烂.历十五至十七世纪,从明建文帝到清康熙帝后半,是前后三百多年小说上的成就. 自古汉文化从西北往东南流,到"五四",到1949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1)

    第三十一讲        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讲到文艺复兴,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是指别国.(公元15~16世纪之间) 敲钟唤醒文艺复兴的人,是意大利但丁和英国的乔叟.(中世纪的人) 蒸汽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29)

    第二十九   讲中国古代小说(一) 中国小说萌芽其比戏曲还早,但比戏曲成熟得晚. 中国人的民族性,很善说故事.中国哲学家比西方哲学家更喜以形象说理,放进很多神话.传说.寓言.甚至笑话--这或许就是先秦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48、49、50、51)

    第四十九讲     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俄国文学 小说在古代德国(古典文学时期)不足道,浪漫主义时期也不见不朽的大作.十九世纪,小说活跃起来.一是主观命题,以古茨科为代表,代表作<精神的骑士>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24-25)

    第二十四讲   宋词(一) 诗,格律严谨,有流弊.好处是深谙格律后,任何事皆可入诗,更比不必说抒情诗. 爱情,蛮有意思的,一举一动都带有诗性--文雅-- 绝句.律诗,自齐到唐,到全盛期,渐渐太过成熟而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22-23)

    第二十二讲      唐诗(二 ) 唐代诗人谁最有代表性?排下名来,只能是以下(硬硬心肠): 王勃.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崔颢.李白.杜甫.韩翃.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