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堪称“活地图”,历任参谋长40年,闪婚大龄“剩女”张乃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名字还一模一样,都叫“李达”。人称“文李达”和“武李达”。
文李达出生于1890年,湖南省永州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卒于1966年。
图1
相比较武李达,就得叫文李达一声“老大哥”了,他出生于1905年,陕西省眉县人,建国后被封为“上将”军衔。武李达可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一位传奇将军,他一生征战无数。参加过长征、参加过抗战、参加过解放战争,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他几乎在我国建军史上各个战争时期,都在出任“参谋长”一职,累计任职时间更是长达40年。
他曾经辅佐过5位共和国元帅,是中国建军史上辅佐元帅最多的参谋长。武李达的一生可谓十分精彩传奇,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武李达”和第二任妻子张乃一的红色爱情故事。 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内容又不会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长于军事战术 邓小平戏称“活地图”
李达是科班出身,22岁毕业于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在国民革命军从排长、连长一直升任旅部参谋等要职。26岁参加宁都起义,后任红军独立第1师参谋长兼3团代理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2
此后无论是红军长征,还是8年抗战,解放战争,或是抗美援朝,他都展示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被陈毅称为“抱着电话机睡觉的参谋长”。然而参谋长可不是那么好做的,尤其是一干干了30多年的参谋长,没有两把刷子肯定是不服众的。首先参谋长不仅要博学多才,其次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这些条件李达基本完全符合。就连当时同为上将的王震,都评价李达:点子多,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作为军事参谋,李达不仅对地图倒背如流,对地形也是了然于心。随便展开一张地图,他都能准确地说出,哪里适合埋伏,哪里适合布阵,怎样伏击胜算更大等等。当时红军长征后进入贵州毕节市,有人建议李达找一个地建立根据地。李达展开地图后,说此地交通便捷,非常利于蒋介石和云南的军阀围剿,不宜久留。
随后任弼时听取了李达的建议,及时撤军,果真几天后云南、湖南、贵州的三地军阀围剿过来,任弼时感叹说“李达有先见之明”。也幸好红二、六军军团及时撤军,而红军及时避免了一场三面围攻的危险。
图3
此外,李达的军事才能也非同一般,1934年协助指挥长沙市伏击战时,全歼敌军四十三旅,仅仅用了2个小时。1943年,指挥林南战役时,我军共攻克80多个据点,歼灭日伪军7000多人,解放40余万人口,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委托下,用时9天,取得了异常丰硕的战绩。
李达不仅严于律己,还虚心请教。1954年,任志愿军参谋长时,当六十军取得重大战果时, 他亲自找到作战科科长取经,并总结出了一套作战经验,积极向各部队推广。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时,进入战役的第三阶段,李达深入勘察地形,不顾险情,为了细心勘察轿岩山阵地的实情,在二十兵团部攻占时,他不顾敌尸尚未掩埋的情况,登上阵地查看实况,找出特点。被当时主持志愿兵工作的邓华代司令员誉为“诸葛先生”。
图4
此外李达还展现出了强大的政治才能和军队管理才能,抗战初期,他结合我军的作战实践和特点,在参谋、侦查、通信、副官四个传统革命军的统一模式下,增设了队列科,随后为增强队伍的教育训练,又把队列科分为队务和训练两科,大大提升了我军的整体军事素质。
1942年,根据作战和情报工作的需要,又在侦查科的基础上扩展为情报处,随后又在晋冀鲁豫司令部设立军械科,后来又升级为军械处。此后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允许下,开创了晋冀鲁豫第一个军政处,无疑不展现了他创新的政治举措。
李达被元帅们称为“称职的好参谋长”,更是被邓小平称为“了不起的活地图”。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在检查工作途中遭遇日军的扫荡,部队被迫连夜进行转移。当部队行至一个十字路口时,侦查人员一时没了主意,到底该怎么走谁也不知道。李达随后策马加鞭进行地质勘测,指着一棵大槐树说:走这边。一行人趁着夜色,安全摆脱险境。
图5
事后有人问李达“你怎么知道要走这条路,何况还是晚上,什么也看不清”,李达展开地图回答道:“你看这个地方标注了一棵树,不正是告诉我们走这条路吗?”由此可见,科班出身的李达军事才能非同一般。
无独有偶,1947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李达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一次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时,李达带队先行出发,刘邓大军随后出发。在李达到达集合地点,安排好宿营地后,迟迟不见刘邓大军的身影。
李达料到其中有变,赶忙叫来一位参谋,详细讲述了经过哪座山、哪条路、哪个村可以找到刘邓一行。凭借李达的指点,很快找到了刘邓一行。事后刘伯承司令问起李达,你怎么知道部队会在哪里。李达说到:地图上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村名,但是位置却在一东一西,因而判定。
图6
这点让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连连称赞,真是“了不起的活地图”。李达不光严于律己,对自己所带的“参谋”也要求十分严格,他说:“记地名,带地图、指南针、放大镜,是一个参谋必备的基本素质。”正因为有这样的习惯,李达出门不看地图,也能清楚讲出村庄、城镇、山川、河流、道路桥梁等这些地标性建筑的所在位置,并且倒背如流。
1938年,李达时任129师参谋长时,不管是深入前线侦察地形,拟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还是日常行军中标记地理位置,李达从来都是亲力亲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李达到过的每到一处,其地理特点他都耳熟能详,甚至在80岁高龄时,还能记住全国2000多个县名。
特立独行 思想进步的张乃一
而这位堪称“活地图”的参谋长,在年近40岁时,他的婚事还让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操碎了心。1945年,彼时李达已经离婚一年多了,和前妻齐珂因为性格不合等诸多问题分开,独自带着孩子过着单身汉的生活。据传当时李达上将还有这样一段大公无私、清廉律己的故事。
图7
那是抗战时的一个初冬,129师李达给大家发棉衣,棉衣发到刘伯承妻子汪荣华手里,明显又肥又大极不合适,爱美的女同志去找李达换。李达硬是不客气地拒绝了师长夫人汪荣华,并且义正词严地说道:师里有规定,发什么就是什么,一律不换!同为革命同志的汪荣华当然能够理解,可就在汪荣华前脚刚出门,就看到李达的老婆齐珂拿着棉衣过来了,看样子也是要换。
抑制不住好奇心的汪荣华,就停下脚步想看一看李达能否一视同仁。果真李达对齐珂说了同样不准换的话,可齐珂哪能答应啊,软磨硬泡把李达逼急了说:“你是我老婆也不能搞特殊化,师长的老婆来了都没换,何况你呢?”目睹这一幕的汪荣华同志,打心眼里佩服李达的人品和精神。
也许是因为太老实,也许是因为太无私,总之这位参谋长的婚姻之路可谓坎坷至极。1944年,李达与时任129师的干部的齐珂离婚。
图8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理智克制的参谋长,竟与相识20多天的“大龄剩女”张乃一闪婚了。这段看似不可思议的姻缘,其实早已是上天注定。张乃一,在当时的年代也可谓是传奇人物。那会女性普遍结婚很早,可张乃一偏不,不等到社会主义,坚决不结婚。
就这样在僧多肉少的延安,张乃一到了32岁还没结婚,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姑娘”,就连陈赓用英文偷偷地跟她说,我可以给你介绍对象,都被她假装听不懂给拒绝了。张乃一在家中排行老六,自小就是极有个性的姑娘,
张乃一出生于河南漯河,其父是当地有名的绅士,7岁入私塾上学,11岁进入县立高小接受新式教育,这也为后来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高小毕业后,张乃一本来有机会顺利读完开封女子中学的,可第二年父亲不幸去世,她的哥哥要求她照顾母亲。
图9
都说长兄如父,张乃一也听从了哥哥的话,耽误了两年学业。当他得知哥哥的女儿,与她同龄的侄女儿去开封读书时,这个聪慧的女子再也按捺不住求知的渴望。她给3位兄长写了一封“请愿信”,大致意思是,当今社会一个人若不读书思想不上进,没有知识,就无法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立足,请求三个哥哥念手足之情,让自己回到开封上学。
要知道当时的社会,女性地位还是相对低的,在家更是以父为纲,张乃一能有如此求学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写信给3位兄长只求念书,也当属罕见。他的哥哥们曾评价这个妹妹,有如此雄韬伟略要是个男孩儿该多好,可惜是个女娃娃。尽管心里这样想,但3个哥哥还是把她送去念书了。
在开封求学期间,张乃一接触到了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该书源于德国活动家倍倍尔所著。这本书不仅影响了张乃一的婚姻观,甚而影响了她的人生。在此期间,她也开始思考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为此,甚至推掉了大哥为她介绍的对象。
图10
在收到相亲对象的邀请见面信函时,曾一度以“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到社会主义实现了再结婚”。就这样,“不到社会主义实现了不结婚”成了她的座右铭,一下子在周边传开了。
后来到延安学习,听到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在报告中讲到:妇女到了年龄,不要急着稳定着急结婚,应该独立自强自信,女性也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心。听完报告,再结合自己看过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中阐释的观点,更加坚定了张乃一努力拼事业的决心,也正是这进步的思想,让张乃一32岁熬成了大龄剩女,还是孑然一身,也赢得了一个“马其诺防线”的绰号。
认识20天 娶“大龄剩女”
当时延安男多女少,很多人自发给张乃一介绍对象,也有毛遂自荐的、写信写诗的,都被她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张乃一也并非不想结婚,只是想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但在此之前,一定要等到自己的愿望实现了。
图11
然而有缘千里来相会,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张乃一被安排到前线太行山根据地工作,这时候无论是老帅刘伯承还是其夫人、邓小平等革命同志,都开始了“神助攻”。
同去延安的同志更是早早地给时任军区参谋长的李达传递了小道消息,“这次从延安过来两个未婚女同志,各有千秋,一个长相漂亮,另一个人老实, 模样长得算中等”,李达深深知道他们想给自己找对象的热心,不假思索地说“老实的”。当时太行区的李政委,也是非常关心李达的婚姻问题,知道李达想找“老实的对象”时,还专门写了一封介绍张乃一同志优点的信。
信里把张乃一夸得也是天上地下仅此一个好女子,关键是这封信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都看到了,他们都认为行。总而言之,除了当事人张乃一还在太行根据地的路上,其他人早已心知肚明,只差李达这临门一脚,就等李达突破这“马其诺防线”了。
图12
事实证明,李达参谋长不仅军事谋略过人,对待爱人也是眼光独到,方法独特。张乃一随后被安排在司令部工作,白天正常工作,晚上时任参谋长的李达总是想方设法找他聊天。聊天过程中,两人从工作、出身、经历到学习,无话不谈,无形中也增加了彼此的了解。
认识20多天时,李达也真诚地将自己离婚独自带孩子的情况说明,想找一位女同志做伴侣。可张乃一犹豫了,她说的大意是:在延安追我的人也不少,之所以没有草草结婚,是因为早年间曾立下誓言,不到社会主义不考虑个人问题!
没想到李达三言两语就给化解了,李达说:“抗战都胜利了,日本鬼子都投降了,何况马其诺防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就被攻下来了吗?”就这样,张乃一发现自己多年寻找的“理想型伴侣”仿佛就在眼前,可是两人毕竟认识的时间较短,缺乏了解。没想到李达着急地说:我对你很了解了,你是很好的女同志,就是我要找的伴侣,你还想了解我什么,我人就在这,你可以随便问。
图13
这一真诚又直接地回答,一下子击中了张乃一的心,这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可以依赖、尊重自己的工作的实在人吗?就这样,两人迅速决定结婚。婚礼日期选在了1945年的12月14日,李达说14年前这一天我加入了红军,获得了新生,这对我来说是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革命时期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海誓山盟,有的只是互相支持,勉励同行。没有隆重的仪式,两个人简单照个相,就算成家了。婚后不久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时任参谋长的李达又开始了紧张了戎马生涯,张乃一一个人不仅要张罗工作,还要拖着怀孕的身体操持家务。
即使这样,她也没有在给李达的信里提过只字半句,1年后也就是1947年,女儿的出生让张乃一更加的忙碌,为了让在前线的李达不分心,张乃一更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女人,张乃一独自奔波于工作和孩子之间,坚持了2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和孩子被接到南京,至此一家人才团聚。
图14
然后短暂地相聚后,两人又投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彼时的南京蒋介石刚刚逃离,百废待兴,急需干部领头奋斗。张乃一接过重任,协调各方面力量,为新南京而奋斗着。此后就是夫唱妇随,李达调往重庆,她就随行在重庆工作,舍小家保大家,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如果说前半生还算顺风顺水的话,后半生的李达完全依托张乃一照顾。1955年,李达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调往北京,安排在一个四合院里。虽然距离近了,夫妻两个依然是各忙各的,只不过李达更加支持张乃一的工作。常年的忙碌生活,李达的身体也出现了多多少少的问题,心脏病、高血压伴随而来,直到医生切除了胃里的肿瘤,张乃一的心才落下。
时任高职的李达和张乃一,晚年依然坚持着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上级要给他们换房子,李达觉得能住就行,坚决拒绝,认为修补一下就行。后来李达重病卧床不起,也是张乃一悉心照料,硬生生地从1985年照料到1993年。身为妻子的张乃一竭尽全力地照料李达,有2年的时间里甚至每天去医院报到,风雨无阻。
图15
于1993年7月,李达上将离世,张乃一也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举办完简单的丧事之后。张乃一化悲痛为力量,把李达的毕生所学和经验倾注在了《李达军事文选》一书上,李达将军逝世一周时,张乃一把书放在了丈夫遗像前。
严教子女 规以治家
李达上将一生有4子3女,长子李如龙更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实实在在的农民。得知李达革命时期不仅没有牺牲,反而官居高位时,便想图一时之便让父亲给谋个工作,可是李达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反而教育他:农民的子弟,回家当好农民。
再后来的困难时期,家里房子漏雨,李如龙想跟父亲要点钱盖房子,李达更是教育他:这事你不能靠我,你早已长大成人,这事你得靠自己,没有钱盖新的,就先修一修补一补。
李达的女儿在军干部子弟学校上学,同学们都在讨论自己的父亲是什么军衔。好奇的女儿也回家问李达是什么将,李达却教育她:小孩子不要打听这些,还笑称自己是芝麻酱(将),黄酱(将)。直到媒体报道出来,家人才知道他是上将。
图16
对待儿子女儿如此,对待孙子更是严格。李如龙的次子李未平想要去当兵,体检都合格了,最后不知道卡在哪儿没走成。心急如焚的孙子想让爷爷帮忙问下,顺便开个后门。没成想,李达听完孙子的哭诉,不仅没有同情,反而严厉呵斥“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是团长了,你18岁了却还因为这事哭哭啼啼。你不是共青团员的话,回去积极劳动,争取早日入团,我是不会给你走后门的。”
回去后的李未平,积极劳动,随后顺利入团,第二年顺利参军入伍。在部队因为表现突出提干时,还遭到了李达的反对,李达要求组织对他进行严格考验再决定。甚至孙子转业想回陕西时,都被李达拒绝,最后留在了新疆。
李达将军一生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对待儿女坚决不允许沾组织的光,更不允许以权谋私。要求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图17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地建设新中国时期,李达始终清廉自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先。无论是军事上的足智多谋,雄韬伟略,还是建设时期的鞠躬尽瘁,李达始终如一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与张乃一风雨同舟的大爱精神,更是名流千古,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