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不适合演现代戏 ——浅谈京剧改革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摘自乐天老人1940的博客)

京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所有表演都贯穿一个“美”字,不管是一投手,一动足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先谈谈它的综合性。京剧不像芭蕾那样只跳不说不唱,不像话剧那样只说不唱不舞;也不像一般歌剧那样只唱不舞。京剧是把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术的各种技艺融会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一个演员必须精通唱、念、做、打、舞的各种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塑造出各种类型和各种性格的艺术形象。京剧唱词注重诗词格律,讲究合辙押韵,还讲文理对仗,更讲中州韵的规范和湖广音四声;其唸白讲究抑扬顿挫、平仄分明。舞台表演的任何瞬间定格都是极美的雕塑。对打火爆,打出手融会了各种杂技,丑角的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正是这丰富的表演形式及其鲜明的形象化艺术语汇,使京剧超越国界和语言障碍,使之它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知音,受到欢迎。一个演员从小练就【四功五法】(即唱、唸、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没有从孩童开始的艰苦训练是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京剧演员的。

京剧的美学特征还具体表现在它的程式化、虚拟化、夸张化和舞蹈化上,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能算作京剧。

京剧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程式化】,所謂程式是指京剧的基本规范。它是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从而使社会生活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程式化的原因是因為京剧要求美感,不管唱唸做打、喜怒哀乐都必須很美,例如舞台上的旦角要做出「蘭花指」,走路要走小碎步,如果跌倒了,绝对不會摔得四腳朝天,因為那样子很醜,必須用优美的滑步、屁股坐子或甚至用高难度的“搶背”或“吊毛”來表演。就是最简单的龙套都有“倒卷帘”、“二龙出水”等程式动作之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遵循京剧的程式,就看不出是京剧。

京剧的另一大特点是【虚拟化】。京剧的舞台上几乎沒有布景,最常看到的道具就是「一桌二椅」了,這是因為京剧是一种虛拟的艺术,有句話說:「场隨人移,景隨口出。」,所有场景都在演員的嘴裡和眼神中,只要演員在舞台上說「待我开门」,接著做出開门的虛拟动作,观众就知道他正在开门了。而所謂「虛拟」是指在几乎空无一物的舞台上,模仿日常生活的动作,例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坐船等,舞台上不需要出現真正的门、楼梯或船,只要看到演員的动作,就知道剧中人在做什麽了。戏曲与话剧之间的差别正像中国的国画和西洋油画的区别,一个写意,一个写实。如果把二者混在一起岂不是不伦不类了吗?

京剧表演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夸张化】,也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或心情用非常夸张的型式表現出來,例如大花臉憤怒時的「哇呀呀呀」、旦角哭泣時的「喂呀」、小生得意時的「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又比如激烈打斗后,胜利的一方通常会在舞台上耍一套刀槍,这些动作虽然和剧情沒有关係,但卻将胜利者的得意和喜悅充分传达給观众,也同時让观众欣賞了演員的艺术技巧。

京剧是无戏不舞。边唱边舞的“天女散花”自然是以舞为主,那些描写大将出征前的“起霸”,绿林英雄夜行的“走边”,都是优美的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就是“上马”这一简单动作,也因表现人物的不同,有不同的舞姿。在“艳阳楼”中高登的一套上马动作就会获得满堂彩,可以看到一个恶霸目空一切,耀武扬威的气势。

京剧中的亮相能看出京剧的雕塑美。在激烈的武打中突然锣鼓一停,在动中突然一静,可以看到演员各种亮相,高低错落,是一个完美的雕塑。一个好演员出台的亮相,一定会获得“碰头彩”,把一个人物的气质表现出来。

现代戏使这些京剧最完美的艺术特征荡然无存,变成了唱西皮二黄的歌剧。真实布景取消了虚拟化的表演程式,很难设想一个现代人物在舞台上上楼是撩起衣襟一步一步表演登楼梯的动作。演员从小练就的“水袖功”、“髯口功”、“扇子功”、“翎子功”、“矮子功”、“跷功”等技巧毫无用武之地。什么“程式化”、“虚拟化”、“夸张化”、“舞蹈化”的京剧艺术特征全都化为乌有,这还叫什么京剧?

想想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等前辈也曾演过现代戏,那时叫“时装戏”,但都没有流传下来,说明他们的尝试失败了,只不过变成了一段经历。人们看京剧不是看剧中的情节,而是看他们的表演艺术,看不同演员在处理不同角色的表现手法。有些骨子老戏曾经看过几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有些剧目的台词可以倒背如流,为什么还痴心不改,就是为其艺术表现而痴迷。现代戏的情节完全可以用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现在歌剧也萎靡不振了,想当年的“洪湖赤卫队”多么脍炙人口!)来表现,为什么非要让京剧来凑热闹呢?丢弃了京剧本身的艺术形式,为“现代”而“现代”,岂不是舍本求末吗?

1965年在某些人的要求下全国进行了京剧现代戏会演,有几十齣之多,但有几齣流传下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呢?现在有些人比较喜欢所谓的“样板戏”,那是倾全国之力,集中国内知名演员千锤百炼弄出来的。他的确比一般的现代戏水平高些,但他仍然不能流传很久。现在还有人喜欢他,是因为文革十年的文艺沙漠,没有其他节目可看,整天电影放映的是它,电视、广播里还是它,还要大家学唱它。几十遍,上百遍的灌输,留下儿时或年轻时代的记忆,但真正喜欢京剧的人没有几个真正喜欢样板戏。

我不是反对京剧改革,那些京剧大师们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使京剧艺术获得很大发展。但他们的改革都是在进一步“美”字上下功夫,正是他们的大胆改革才使其更加完美。从今天的剧照和唱片、录音与早年相比,真不能同日而语。梅兰芳大师把二胡引入京剧,使其伴奏更加和谐动听;马连良先生在舞美、服装上的革新创造使京剧舞台更加绚丽多姿。特别是不同演员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大胆的唱腔设计,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同一齣京剧可以看到不同派别的表现手法,但不管怎么改变,京剧的几大特征不是削弱,而是加强。很多新编历史剧被流传下来,如“赵氏孤儿”、“杨门女将”、“野猪林”、“谢瑶环”、“响马传”、“满江红”、“文天祥”等都使京剧的情节更加紧凑,故事更加完整。就是延安平剧院时期排演的“三打祝家庄”、“猎虎记”,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精彩唱段,但也值得一看,因为他们都保留了京剧的基本特征。而现在的所谓改革,所谓的新编历史剧,老生不挂髯口,而变成了贴胡须,“髯口功”就被废置了,老生的一些表演程式也展现不出来,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最近“空中剧院”在京剧节中表演的节目我看了几眼,都没看完。

也许有人说这是吸引青年观众,或者说京剧当前不景气,用新的形式吸引观众。我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因为懂京剧的人对此不屑一顾,而不懂京剧的人有谁愿意听那些咿咿呀呀,情节进展缓慢的京剧呢?吸引青年观众的最好方法是普及京剧知识,提高欣赏水平,让他们了解京剧,喜爱京剧,而成为长久的戏迷。短期内可能有人猎奇,去看看现代戏,或“改革”后的京戏,我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长久不了。

京剧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他被认为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我们应格外珍惜。如果按现在这样改革下去,总有一天会让人从遗产名录中抹掉。

最后还是那句话:京剧绝不能丢弃他的美学特征,否则一切所谓的改革只能是昙花一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