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系

华夏历史独树一帜,笔者常言道:历史都是一样的,就看你用什么样的线给串起来。
不同以往,此次笔者以宗族的角度来串联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其实就是宗族的历史,每一个汉人王朝的兴起、统治、衰落宗族都在其中,或主导或参与。故而以宗族角所看的历史,揭开王朝兴衰之幕后黑手的神秘面纱,探究千年世家断绝于大唐的根本原因。
宗族在人类进入男系社会以后主要指以某一位男子为宗族源头,以这个男子为源头发展出的血脉皆可称为一族,又以各种方法区分出主干与旁支,例如:以族长的长子为继承人(主干)。宗族于历史中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宗族的诞生、世家的诞生、士绅的诞生。
其中以宗族的诞生为最主要的,后续的世家与士绅皆因宗族与皇权的“斗法”而诞生出的产物,属于宗族的另外一种称呼。

浅谈宗族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系

人类最初没有宗族的观念,最初因为生存的需要由一群人组成了部落,部落的成因有许多,比如方便繁衍、生存等,后经过发展零散的部落群体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或者出于发展的需要或者出于欲望的需求,部落之间开始相互攻伐,此时即三皇时代。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并非所有人都与炎帝黄帝拥有血缘关系,仅因为当时完成由小部落到大部落统一的是炎黄二帝所在的部落。当部落整体稳定以后宗族的观念开始出现——原因不知,笔者个人推测可能源于黄帝等掌权者的亲属可以受到优待,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史料记载常有此人是三皇时代某个大人物的某个儿子的后代。
例如《史记 楚世家 》中记载“高阳生……陆中生六子……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故而推测当时的“上等人”皆从部落之主的亲属当中选拔而出,这具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是因生存条件的差异导致底层人民没有办法很好的管理他人,而这些部落之主的亲人则从小就受部落之主的熏陶,对于管理方面很有心得,就算真出两三个“阿斗”也比底层人民的能力要强许多。
其次就是当时人类尚处于蒙昧只有武力才是成为各部落的共主关键,故而由亲人掌兵会比外人让人放心。所以此时实际上已经具有了世家的雏形,只因争战不休而无法保证这些依托部落之主的亲人世代为官。
世家一词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仲子,齐之世家也。”
意为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宗族。
在笔者看来,世家的出现是在五帝世代,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正式灭绝。其中世家转换了许多的名称,如诸侯、勋贵、皇族(夏朝以后出现)等,但本质并没有任何改变。说来好笑,我认为世家出现的原因与士绅出现的原因相同,皆依托于宗族,起于垄断——官位/知识垄断。

浅谈宗族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系

五帝时代起始于黄帝之后,因为黄帝与蚩尤决战并胜利完成南北部落正式统一,虽名为部落但实际上已经可以称国家,彼时怎么选拔人才因没有史料记载,所以不得而知。但根据周朝的“世卿世禄”制,即父辈的爵位、名号、财产皆由“家长”接替,想来周朝之前变化也许不会太大,这是一个真正的投胎看脸的时代,只要你的父辈出身高贵并且你能成为“家长”,那你就拥有一切。
这种制度适用于东周以前的时代,理由与宗族相同:
一、知识的垄断;二、部落之主/皇帝的信任。
但到了东周,世卿世禄制度因为百家争鸣与长年的战乱而崩溃,平民逐渐也拥有了学习的权利。世家被毁灭而导致人才外流,故而繁生了“食客”、“门客”等吸收世家以外的人才,等到战国时代由秦国开始打破了千年的人才垄断(虽然战国并不好)才用军功爵制,但这仅试用于战乱时代,这实际上是由秦朝培养出另一批世家。
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汉初,世家迎来了一次洗牌,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汉高祖刘邦,鬼使神差的选择加强宗族的权利——法律。因地制宜并听取各地族老的意见,更改了人才选拔的制度,采用察举制。
这一套组合拳开始时的确打乱了世家的人才垄断,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官员名额分配给宗族,因地制宜的法律规定既能赢得宗族势力的支持也适合休养生息,但这也放出了一头与世家差不多的猛兽——族法。
等到汉朝中后期以后,世家适应了察举制度,世家凭借知识上的优势与由宗族晋升的新世家再次掌控朝堂。等到三国时期宗族士子很难看到,世家更是无耻的借助自身势力对着自家子弟进行“宣传”。比如卧龙凤雏,比如孔融让梨等,当晋朝来临以后得益于九品中正制世家到达了最顶峰时期——皇帝、官员皆为世家所出。

浅谈宗族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系

隋唐时期是世家的没落与最后的余辉,科举制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世家的垄断,南北运河的贯通让消息、经济、知识不再独属于某个阶层,只要你用心,只要你肯吃苦,你也可以成为士的一员。
当然,这么折腾的隋朝如秦朝一样二世而亡,等到唐朝之时作为曾经世家一员的李家无耻的背叛了世家,先有李世民培养新世家(功臣),后有武则天改善科举制度增加武举、殿试彻地打破了世家的知识垄断,从此再无千年世家之说。
随后的宋明世家的表现更是不堪,宋朝除皇族以外再无其他世家的踪影,明朝得益于朱元璋与朱棣两个父子,再次培养起两个世家势力,一个为勋贵,一个为王爷,意图有二:
一,作为篱笆防卫异族(可以从朱元璋时期藩王封地多为长城周围);
二,防止前朝(宋朝)以文御武的事情再次发生(土木堡事件之前勋贵均可为将)。
但这两个父子的愿望再次落空,藩王与勋贵成为了灭亡明朝的推手之一、造成土地兼并的元凶之一。万历三子福王的封地有两万顷,其封地河南所有的农田都不够其封地,而勋贵最后则与文官同流合污。

浅谈宗族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系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末期,崇祯满朝堂借钱,仅借到三万两白银用于打赏军队,当李自成打进京城,光抄文武大臣的家就抄出白银七千万两,珍宝尚且不算。我估计勋贵在其中贡献相当的大,毕竟世袭罔替列代帝王对待勋贵并不刻薄,故而可以积累大量的财富,明朝灭亡后世家依然存在却不再彰显。
若以上推论正确的话,历史将再一次进行串联,许多事都可以得到了解释,以三国这段时期进行举例,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名仕来自于同一个宗族(世家),甚至我们可以根据卧龙凤雏冢虎三人皆来自世家,并同时分数三方势力,以世家最终目的为谋取天子位为结论,关于司马懿身上谜团似乎都说的通了。
曹爽为何前期被评为稳当持重,而后期开始“穷兵默武”,他在防备着谁?为何司马懿篡位之时如此顺利,仿佛真有天神在帮忙?在关于世家的推论成立以后,一切似乎都有了替罪羔羊——世家。
在经过第一次世家分支以后,宗族陈静了许久以后再次开始了第二次的分支——士绅阶层,这次分支的成分相当的复杂。首先是皇权与世家的斗争,从秦朝的“军功制度”开始到皇权与世家第三次摆在台面上较量:独尊儒术。

浅谈宗族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系

我们很难去分析独尊儒术以后谁的得利最大,比如皇权得到了满足,儒家在变更成儒家以后用天人感应肯定了君权天授,世家也得到了更好的晋升通道——修儒,而宗族也得到了一个有迹可循的成为“上层人”的机会:成为大儒。
至此三方都很满意,宗族更是进一步的分走了曾经独属于世家的权柄,就这样士绅阶层涵盖了世家、宗族、皇权三股意志不温不火的走到了武则天时期。
在这一时期,世家控制权柄的手段——垄断知识彻底地被皇权分走,而垄断血脉这条路也被儒家的孔圣人兼容,从此世家被踢出士绅的圈子只留下宗族一人,而皇权则被儒家的思想所束缚。
到了宋朝时期儒家短暂的掌握了权柄,建立了一套类似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套制度相当先进,可以适用于1930年之前的任何国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单独做一期)。这套先进的制度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士绅阶层与皇权平等,故而宋朝时期的文治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横渠四句、王安石不足三句等等皆有帝王气象。但士绅阶层的顶峰同样也意味着平民的生活更加苦涩。
正如吴钟英所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宋朝末期,士绅逐渐腐朽,朝臣遍地贪腐,奸臣党争遍地都是,能征惯战之将一个也无,宋朝经过“共治”三百年以后终于走向了灭亡。但是还好,还有十万儒生或者说十万士绅阶层共同跳海殉国。

浅谈宗族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系

等到明朝时期,士绅阶层再起,有过前朝(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后,明朝的士绅阶层并不安分。首先是将儒家变成儒教,其次将先人所说随意注释,譬如明朝不收商税,为何?
士绅阶层引用不与民争利为解释,谁是民呢?
士绅阶层!
随后更是借助有功名者不收田税这一点疯狂的兼并土地,等到明宣宗时期党争内斗、文人制武等一系列前朝末期的弊端都走上了朝堂,终于276年后明朝走向了末路。只是这次已经将儒家转变成儒教的士绅阶层没有人殉国,反而多了一帮平时自称清流到关键时说水太凉、头皮痒的士绅阶层。
说了这么多,其实不难看出,不论是士绅还是世家都是由宗族所转变而来,而这些转变最开始往往都是最适合当时情况的制度。比如世家:方便统治、管理平民,增加整个族群的生存率;比如士绅:大量吸取人才,寻找族群生存、进化的方向。
这两者都曾有辉煌的时刻,但两者的结局往往都不太好,甚至等到最后的时刻两者的源头——宗族都已经成为进化的绊脚石,究其原因只因四个字:适者生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