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成吉思汗攻西夏,因部将丢失马镫,青海多了一个新民族
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不仅直接孕育了伟大的蒙古民族,人们熟知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也是后来从蒙古帝国体系之中分化出来的。在青海省的东部地区,生活着一个叫“土族”的少数民族。他们自称“蒙古尔”或“察罕蒙古”,但从名称上看,他们与蒙古帝国也有着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土族”的族源,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土族是以吐谷浑为主体形成的民族,也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是蒙古后裔形成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祖先都是来自我国东北的游牧民族。
吐谷浑是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同时也是辽东慕容部首领的名字。吐谷浑为鲜卑大单于慕容廆的庶长兄,因与其不睦而率领部族远走西北,几经周折最终来到了今天的甘肃临夏。吐谷浑死后,他的子孙又不断向西向南扩张,征服了当地的羌人、氐人,建立了“吐谷浑国”。
吐谷浑国延续了三百五十年,在隋炀帝的打击下开始走向衰败,因吐蕃的兴起而灭亡。吐谷浑故地被吐蕃所占,末代君主慕容诺曷钵带领部分族人内附唐朝,被安置在灵州境内,逐渐融入汉族。降附吐蕃的族人则融合于后来的藏族。
蒙古人崛起后,先后灭亡了西夏和南宋,统一中国,吐谷浑从此消声灭迹。在吐谷浑故地有“西宁州土人”,不少学者认为“土人”是吐浑、退浑的转音,因此才有了土族是吐谷浑后裔的说法。
相比于吐谷浑的印记,土族人的蒙古特征则更为明显。土族语言属阿勒泰语系的蒙古语族,语序基本和蒙古语相同,词汇也有一半相通。土族中也广泛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的部队,因为丢失了马镫,而留了下来。
13世纪,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中,蒙古人第一次来到青海地区。《元史》记载:“二十二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
蒙元时期,甘州是蒙古部队东西往来的大兵站。西宁是甘州东南重镇,蒙古人在此驻有重兵。元朝在青海推行的是宗王驸马出镇制,主要有西平王、宁濮郡王、西宁王、武威西宁王和宁王。蒙古人陆续以随亲王出镇等各种原因迁居甘青地区
西平王是忽必烈第七子奥鲁赤“受领西方之地,驻于汉藏交界处”,其后代一直坐镇甘青地区。宁濮郡王,即章吉驸马,其家族世代与成吉思汗家族联姻,西宁州是他的封地。西宁王、武威西宁王来自察哈台系出伯家族,宁王则是忽必烈第八子阔阔出的后裔。
蒙元时期,青海的蒙古人主要居住在以西宁为中心的湟水流域、河曲地区和海西草原。元亡后,居住在青海的蒙古人大部分跟随妥欢帖木儿退居蒙古草原,但也有不少人依附于明朝。
为了方便管理留居青海的蒙古人,明朝设置了明朝置安定、曲先、罕东、阿端四个卫所。明朝中后期,东部的蒙古部族因内火、战乱等原因,陆续来到青海。
元朝之后,青海的蒙古人由于失去了统治地位,因此在经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受到藏、汉等民族的影响,最终与当地民族共同孕育了今天的“土族”。
土族源自吐谷浑的说法是学者从文献和史料中考证出来了,但是土族的所有传说、记忆、文化和习俗都与蒙古有关,最重要的是土族人也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蒙古后裔。所以说从尊重民族意愿的角度来说,土族人就应该是以蒙古后裔为主导孕育的民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