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时”这件事
最近读了慢少的文章《投资实盘#24 大佬们关于“择时”的不同观点》。
关于“择时”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面对春节后市场的快速回调,我总是想,是否可以做个波段呢?在年前的高点,止盈出来。现在,市场跌下来了,再在这个阶段低点再买回来,来个波段操作。
对于“择时”,《不可撼动的财务自由》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只要把握住了略高于50%的恰当时机,就能得到回报。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必须能够准确把握69%~91%的时机,波段操作才可以成功,而这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另外一个学者研究了自1926年到1999年超过100万次有关把握市场时机的事件。得出的结论是,只要留在市场,就能够胜过80%以上有关把握市场时机的策略。”
书中这话怎么理解?为什么是要是最低7成以上的正确率才能做好波段操作呢?
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
一买一卖(两次操作),才是一次完整的波段操作。70%*70%=49%。
判断对了高点,同时判断对了低点,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波段操作。
两次7成的正确率操作,才能保证波段操作有5成的概率是成功的。这是个简单的数学概率计算。
在买入的时候,你得确定未来能够以更高价格卖出才行,卖出的时候也同样如此,你得确定能在更低的点买回来。
很多人很高兴,确实卖在了阶段高点,股市也跌了,但是他没买回去,最后创新高了才接回来,那显然这就是一次完全错误的操作。
你判断对了低点和高点,但是由于市场有手续费,一进一出会吃掉你2个点。
另外,还得计算犹豫期。也就是说,你不太可能买到最低点和卖在最高点,往往是等待他回升了一段时间或者回落了一段时间你才敢下手,那么计上两次犹豫期,还得有5%-10%的损耗。
所以做一次波段的成本大概就是12%。如果一个波段,没有确定性的20%空间,你做波段是不可能赚到钱的。
做波段的胜算并不高,我们也尽量不要做波段了。除非你有巨大的把握,例如,2015年的历史大顶,估值创新高,市场疯狂。其余平常的时间,小于20%市场回调,波段操作也不会捞到什么好处的。
我有个同学的经历,值得我们借鉴。
在2014年,历史大牛市的前夕。当时,同学也是判断对了,创业板会发生回调。当年创业板从1500点回撤到1200点,回撤幅度20%,同学也是心存侥幸,在1400多点止盈退出,自以为卖在了高点。
但后来,创业板震荡触底的时候,同学没有回补仓位,盘整了一段时间,稍不留神,涨回到1400点了,再稍微一犹豫就过了1500点。这时同学才慌忙接回仓位,加上买入卖出的手续费,其实成本更高。
这次操作判断对了,但却亏钱了。幸亏,他在1500点也接了回来,不然就完美错过了2015年的大牛市。
20%的波动空间,你尚且赚不到钱,更别提空间更小的操作了。所以,除非是巨大的涨幅和巨大的跌幅,否则,最好的策略还是留在市场里面。
如果你要是不放心,可以做一次动态再平衡,客观上实现低买高卖。但不要完全卖出,因为你根本没有把握,在低位接回来。
每次都卖在高点,买在低点,靠着判断去做波段,那是根本不现实的。
要记得,一买一卖才是一次正确的操作,你卖对了,但买错了,那么结果还是错的。所以牛市里最佳的策略就是持股不动,波段越少越好。
现在的明星基金,很多也是不做“择时”的,他们都知道“择时”做错的概率比较高。基金经理都贼精,他才不冒这个职业风险呢。
你想想,在牛市,大家都蹭蹭蹭的往上涨。假如你是基金经理,觉得市场涨得太高,风险很大,为了投资者的利益,大幅度减仓。
但是股市还是疯牛一样往上涨,结果很明显,你的业绩严重跑输同行,投资者马上用脚投票,舍你而去。而你作为基金经理,好心做坏事,管理规模大幅缩水,进而金饭碗不保,那何苦呢?
如果真是涨得太高,要回调一下。就好像现在一样,整个市场都回调了,你只要不严重的跑输同行就行了,金饭碗还是妥妥的。
所以,别指望你的基金经理会帮你做“择时”,他的强项只是选股。
当遇到历史性的顶部和底部,这个时候的“择时”就变得十分必要了。但是,这个时候的“择时”,却是要靠你自己去完成的。因此多读书,武装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