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里己土本味为什么是咸,不是甘?
考《东垣试效方·五方之正气味》云: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五味与五脏的对应与本篇同。
东垣高足王好古《汤液本草·五方之正气味》内容与本篇相同(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由此可见, “己土”之本味“咸”应该不是传抄错误。那么为什么己土(脾)本味不为甘而为咸呢?
《东垣试效方·五方之正气味》中,五脏之味分别为:
东方甲风乙木(肝、胆),其味甘;
南方丙热丁火(心、小肠、三焦、包络) ,其味辛;
中央戊湿已土(牌) ,其味咸;
西方庚燥辛金(肺、大肠),其味酸;
北方壬寒癸水(膀胱、肾),其味苦。
其中的规律在于各脏本味是所克之脏所对应的味。如:
木克土,肝之本味即土味甘;
火克金,心之本味即金味辛;
土克水,故脾之本味为水味咸;
金克木,故肺之本味为木味酸;
水克心,故肾之本味为火味苦。
这种药物归经模型之原理,《医学启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云: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医学启源·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云: "我克者为妻财" , “木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以所克之脏味为其本味,正好与《内经》五味入五脏相反,应当体现的是中国哲学中“体用”的理念,即本脏与所克为体用,是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在中医方药配伍中的体现。
—— 程传浩《脾胃论白话解》
《脾胃论.脏气法时论》脏气法时、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腑)|五行|四季|天干|苦|欲|补泻
肝(胆) 木|春|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小肠)火|夏|丙丁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胃)土|长夏|戊已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用甘补之,苦泻之
肺(大肠)金|秋|庚辛
肺苦逆(急食苦以泄之) [逆:气上逆]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膀胱)水|冬|壬癸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咸泻之
======================
《補行诀》中的[用]、[体]
肝:辛[用]、酸[体]
心:咸[用]、苦[体]
脾:甘[用]、辛[体]
肺:酸[用]、咸[体]
肾:苦[用]、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