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和他的摄影:“消费社会”必然导致人的虚无吗?| 呓艺术

真正的抛弃传统经验,是对当代艺术的尊重(图为马克吕布作品)……

当代并非投机

本文作者:宗城、抛开梯子等

对鲍德里亚来说,摄影是丧失自己身份的一种行为,是“主体消失”的一种方式,更是诱惑与被诱惑的一个过程。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西方当代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以煽动性和争议性著称,被西方学界誉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拟像理论”方面卓有建树。
其著作《消费社会》、《艺术的阴谋》、《论诱惑》对西方当代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坐标。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业余摄影家,他把哲学的思考带到摄影中来。
然而,对于摄影,鲍德里亚却有着特殊的偏好,他曾专门撰写过《消失的技法》、《消失点》等摄影文论。但他似乎觉得还不过瘾,于是拍照片成为他与物质世界,甚至是艺术发生关系的另一种方式。
颇具意味的是,一如鲍德里亚在哲学上坚称的“外行”立场,他也坚称自己不是摄影家。他甚至公开宣称“我非常尊敬真正的摄影家们、伟大的摄影家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根本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家。”
对于摄影与艺术的关系,鲍德里亚警告“危险的是,摄影被艺术而侵蚀,它已经成为艺术。
摄影虽然有着人类学的幻觉,但如果从美这一头进人,它的人类学特点就失去了。”
此外,鲍德里亚从主客观反转、互换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摄影理念和态度,即放弃摄影家的主观投射、放弃题材、放弃世界观、放弃风格,从而“把意义和语境从对象的周围全部剥离干净”,以此来表现“客观自己想要表达的面貌”。
鲍德里亚明确指出“我发现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对象与我(主体)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双向的、相互诱惑的关系中。在这个时候,主体与客体都不存在了。我是为这两个方面成为一体的整体性所吸引而对摄影产生兴趣的。”

《消费社会》

提起让·鲍德里亚 ,不得不提《消费社会》。这本书为人们看待当下社会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考方式。
要理解鲍德里亚,需要理解这本书,关键词是“符号”。鲍德里亚在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解读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商品的符号价值。
在他看来: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秩序和组织完整,消费既是一种道德和理想的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和交换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在当代社会中,符号的逻辑成为生产到消费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企业家热衷于编织意义,将商品与一套价值符号绑定,由此,消费者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实际用途,而是它的符号价值。
从物质的符号到文化的符号,再到政治的符号,符号因为和符号之间的不同而产生价值,但这个价值并不等于它的劳动价值。比如一个年轻的偶像艺人,他的实力远不如成熟演员甚至同龄的科班生,但因为他被树立成符号,他有了那个象征的作用,需要他、消费他的人就会去关注他,进而抬高他的市面价值、社会影响力。
鲍德里亚放下了人的神圣性
这些我们当下感同身受的问题,鲍德里亚 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洞察。他被称为“后现代的教父”,是一位鼎鼎大名的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出生于法国的中下层家庭。他的学术之路从巴黎第十大学开始,上大学后,他致力于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虽然没有获得教授职位,鲍德里亚却在同行里收获名望。但他不满于学院的陈腐气息,在八十年代,他决定走出大学,更真切地观察社会。
鲍德里亚 是一个激进的人,这种激进风格影响了他的写作姿态。在步入学院后,受马克思、索绪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早期的他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展开对资本社会的批判,有感于媒介、信息和技术的发展,他决定深入解剖当代资本社会的繁荣图景,《消费社会》这本书由此诞生。
在这本著作中,鲍德里亚跳出学界流行的话语模式,放弃了呆板的论文体,他大胆以消费现象为中心,陈述自己的洞见。鲍德里亚宣布:消费社会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社会,消费社会是围绕商品消费为主要的社会模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建立在消费之上。从这时候开始,鲍德里亚 已经和经典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分道扬镳。
日常生活被商品化
福特革命后,西方社会在物质繁荣的同时出现了生产过剩。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社会的重心由生产转移到消费。由此,鲍德里亚 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
首先,消费社会使日常生活商品化。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消费对象还是消费活动都具有一种强制的普遍性,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事物都逃避不了被消费的命运,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从早到晚的小循环,还是日复一日的大循环,都完全跟随着商业的运作进行,特别是休闲活动的发展,更是把日常生活和消费结合在一起,商业不再只是经济活动,还是文化活动、社会活动。
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愈发模糊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也谈论了传媒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他指出,传媒一方面成为了制造欲望需求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发展。
在对传媒的批判上,《消费社会》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看法。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认为:在大众传媒发达的年代,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为闲暇,可这份闲暇连最细微的部分也被管理,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消失。
鲍德里亚 身处更成熟的资本发达社会,他对传媒有进一步的思考。休闲并不就意味着享受自由、获得休息,它其实是对非生产性时间的一种消费。消费的产品被广泛运用在娱乐消遣的氛围中。鲍德里亚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休闲是自由的吗?

他认为:自由时间在消费社会是不可能的,只可能存在着受制约的时间。而这些制约的主力军就是传媒。报纸、电影、收音机、直播节目、时尚杂志等传媒无孔不入地侵入闲暇时间,占有现代人的私人空间。举个例子,今天我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因为手机是传媒的重要载体,离开手机一天,很多人就会惊慌失措,我们在玩手机时,表面上获得了休息,其实我们的生活被传媒牢牢把控,以至于我们无法离开它们。

传媒使人们陷入眩晕之中。我们浏览传媒,文字和符号制造了层出不穷的惊心动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的杀人、虐待、恐怖袭击等新闻,这些新闻调动了我们的感官,也加速了我们的情绪释放,渐渐的,我们会因此而疲惫,每天都有如此多的新闻,身为个人,我们好像知道了一切,可我们难以消化这一切。
我们感到眩晕还因为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愈发模糊。看起来,传媒让我们足不出户就看到现场,可仔细想想,传媒便利了我们,却也让我们远离了现场,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追问真相的时代,也是一个真相被遗忘的时代。传媒提供的不未必是事实,而更多是迎合大众需要的商品,这些商品都将快速腐朽,但能在瞬间引起爆点。
例如今天很多的自传媒,为了产出十万加,它们将“冲突”、“卖点”凌驾于事实之上,在事实有待核实时,就旗帜鲜明地在内容中制造噱头。
到最后,整个舆论场信息太多,真相太少,虚拟现场太多,真实情境太少。大众看到的大多只是媒介剪辑、扭曲、诱导的“伪真相”。这些 “伪真相”披着客观的外衣,如同影视作品吸引公众抒发意见。到最后真相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事情。
并且,传媒所歌颂的东西,往往就是正在消失、淡化的东西。从历史到亲情、从童年到英雄,传媒歌颂的不再是真实的它们,而是一个个被浪漫化的符号。而在传媒的世界里,童年、青春容易被神圣化,而身体衰退的老人是被同情的对象,传媒对身体和性大加赞扬,也鼓动着消费者去关怀远方的灾难。比如知识分子们向往的八十年代,它诚然出现了一阵知识繁荣,但知识界对八十年代的美好构建其实也离不开传媒的推波助澜,在传媒里,八十年代高度浓缩为一个自由理想的符号,当人们怀念八十年代,他追忆的也许是这个符号。
当然,和鲍德里亚本人一样,《消费社会》争议巨大。不少人认为:鲍德里亚将消费抬到了过高的位置,他对社会的批评有种学院派一厢情愿的想象,而他对经典唯物史观的颠覆也值得商榷。但无论如何,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的确为当代人思考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路径,他对消费社会的预言在今天正一步步应验,这说明了鲍德里亚的观点绝非信口雌黄,他有他深刻的地方。

尾记(文:抛开梯子)

每提到鲍德里亚,就只想到一种形象,懒散的疯子,即像疯子般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概念,却对于诸多概念缺乏基本的收拾整理,甚至前后矛盾,不知所云,以至于他的哲学观点总和用“体系”来概括的话,都是对其他在这方面做的还可以的同仁的不敬。鉴于实在还没有能力读完它的一本书,在此只能献丑用一些别人的咀嚼物了。
闲话少说,我在此主要是从这样几面切入正题的:

马克思主义的旗手和倒戈者。这主要是说鲍氏早年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像天朝政治教科书所言的那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提出了,在后工业化社会里(主要是指战后的欧洲),劳动不再是资本家,或是资本主义制度异化剥削的对象,消费成了取代这一位置的载体。这其中的关键性表现是消费的符号化,即我们消费的不再是物,而是一种符号,是有诸多概念组成,大众传媒取代工厂,成为符号消费品主导性的生产线,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开足马力的生产制造各种符号消费品,以至于丰富到淹没生产制造他们的人,空留下实在的物则成为附属品。

鲍氏认为相比工业社会恶劣工作环境对劳动力剥削的可见性,符号消费的表面光纤、平易近人却包含更多的压抑和欺骗,其隐蔽性和危害远甚于血淋淋的剥削、压迫。通俗一点解释,像苹果之类的资本家通过培植消费者对高端、前卫、自我实现等概念的需求卖产品,鲍氏认为苹果卖的不是手机、电脑等实物,而是概念符号。这种方法的高超之处在于,无论你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以及是否有够没这种商品的能力,都会打心里有购买他每一款新产品的冲动,很多人没耐住冲动就沉溺于这种符号中,变成为苹果之类的资本家拼命赚钱的奴隶。
没过几年,鲍氏调转方向,开始炮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展开了真刀真枪的肉搏,对此,大家可以私下找《生产之镜》观此盛况(奇怪的是手头的这本中译本却是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的)。鲍氏炮轰的主要是马氏的劳动价值论,将生产成为“幽灵”,认为马克思”将经济学的理性方式普遍化了,并作为人类生成的一般模式推广到整个人类历史中。他用宏大的仿真模式来描述整个人类历史。他用来反对资本秩序的工具,正是资本精心阐述的最巧妙的一种意识形态幻想。
鲍氏认为马克思拼了命去反抗的资本主义,却还是落入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陷阱之中。鲍氏对马氏的攻击还很多,此处只具一例。
鲍氏在批评马克思之余,提出用”象征(symbol)“来替代马克思的”生产“在整个社会中的中心地位。象征是什么,鲍氏一直没有正面阐述过,他只说,他的象征不是心理学意义上自主性、孤立性的情感,它支持存在于流动的交换关系之中,因此象征与象征交换密切相连。为此,鲍氏给出了象征和象征交换的一些特征,象征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象征交换则是非现实性、互惠性、可逆性的。
大众传媒的仿真、内爆和超现实。当初刚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就觉得鲍氏的这个理论应该也是屌爆了的,果不其然,初读就觉得是天马行空的一片。
仿真,作为”仿像“的第三阶段,代表的是后工业社会的符号产生形式。在仿真之前,仿像的第一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仿造“,在那符号很有限的社会里,没多少时尚流行,更多的是对自然的仿造;仿像的第二阶段是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的”生产“,这种开始出现对抽象事物简单大规模重复的方式,大大丰富了符号的数量和范围,解放了对符号束缚的制度;到了第三阶段的仿真,则是开始脱离实物,只剩简单的信息符号的不断复制重复,是信息大爆炸的,是”能指的漂移“(关于这串文字,我表示只是囫囵吞枣的吐出来,无法详细说明了);当过了第三阶段,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仿像成为超真实性,即价值的碎片化、数字化,符号以不再需要仿的对象,可以对自身进行复制(第四阶段大致是九十年代初,互联网兴起之前提出来的)。依愚之见,仿真以及超真实性想要表达的是,社会在大众舆论形成之后慢慢成为一个巨大的罗生门,真实、自然慢慢退出,只剩下能够不断自我复制、看上去很真实的符号世界。就像不论是造谣者、还是打击造谣者,都在不断声称自己代表真实,但实际上早就没有了真实,更遑论审事真实的。
内爆则是指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符号,在自身不断增长、扩张和泛滥之后,信息符号自食其身的内容,意义开始泯灭,及至将整个社会消散于混沌之中。另外,与此相对的外爆则是指马克思口中“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扩张与资本私有垄断的矛盾”不断激化后,资本主义自身的崩塌。
技术的致命之击和主题的命运。鲍氏颠倒了近代西哲以主体为中心的做法,将焦点放于,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养大的狼,反噬其主。鲍氏这种对技术进步所带来急速社会变迁的焦虑,使他认为应该改变之前大家一直采用的平庸策略,即以主体为中心,以主题研究和征服客体为路径,强调主体的智慧和主动性的策略(至于他这里不用更贴近圈内人的方法论,而用策略一次来在此阐述,确实不得而知);而应该开启致命策略,即看物,或者技术如何依循一定的轨迹发展壮大,及至抵达极限,突破极限,将其主体逐出领地,并消灭的策略。
鲍氏在此想要表达的是赤裸裸的反现代技术、反现代化、反城市化,最终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庄子自然主义(现编的词儿),可以说是鲍氏不信任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回归简单依循自然规律过田园生活的时代。
行至暮年,鲍氏的思想越发玄妙,《致命策略》一书更是提出荒诞玄学一说,甚至脱离西方传统的形而上的范围,将主体踢出主要研究范围,擢升“物”作为研究的中心,其中的含义也正如其X公式(比X更X)一样,难解其意。
(全文完)

(建构当代艺术批判性思维,触及当代艺术核心,可继续关注“呓艺术”)

(0)

相关推荐

  • 2020运动品牌创新力排行榜

    年 今天,运动已经融入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运动品牌更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在运动中,在日常生活中,运动服饰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运动场上的服装每每延伸到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穿搭风格的重要参考 ...

  • 蓝江|拟对象的谱系学:数字对象理论的序曲

    拟对象的谱系学:数字对象理论的序曲 内容摘要:如何思考对象问题一直是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从启蒙早期开始,人们已经基于自然和社会的二分来思考对象,而这种二分体制下的对象实际上导致了某种特殊的" ...

  • 继承,抑或是一种断裂?

    写在前面:9月1号,儿时记忆里的开学日.欧陆思想联萌想邀大家一起来上课.熟悉的夏莹老师:舒服的十分钟阅读时长:碎片机动的课堂: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构图.30天30讲:每天早晨8点:想试试每天都来留言里 ...

  • 我:一个被鸽子、柠檬、真香、星座、买包、渣男建构的小可爱 | 胡说八道研究中心

    女孩子的本质,无非是鸽子精.复读机.真香.墙头草型换老公.渣男收集器.封建迷信的潜在信徒和买包买口红买化妆品买零食买小裙子. 欢迎来到胡说八道研究中心,让我们在瞎说中,把握传播学的奥妙. 本花曾经认为 ...

  • 虚拟的文明化与文明的虚拟化

    20多年前,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鲍德里(JeanBaudrillard)在海湾战争爆发以后,在媒体上发表了<海湾战争未曾发生>这篇颇受争议的文章.他认为海湾战争纯粹就是媒体 ...

  • 每日考点 |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到底在讲啥?

    [公 告] 火爆全网的木铎<每日考点>专栏又双叒叕上线啦! 围绕10年真题高频词汇,从核心概念解析.历年真题梳理以及相关论文推荐三个维度出发,每个考点新增加[考察偏向解析],针对真题,全方 ...

  • 我想要戴着蒂芙尼看ATM里飞出钞票和钻石 | 大牛の彩虹屁研究中心

    - - - - - - Yeah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bottles of bubbles 戴着蒂凡尼享受早餐,看着酒杯中泡沫泛起 Girls with tattoo ...

  • 你“剁手”买的东西真是你需要的吗?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瑜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提出十条促进大众消费从而扩大资本与就业机会的战略.其中包括: 鼓励赠礼: ...

  • 思想家眼中的瑰丽世界: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Jean Baudrillard and His Photographs 文/顾铮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省兰斯一个平民家庭中.1966年3月, ...

  • 孔明安 |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经过50年代的战后恢复,进人60年代之后,欧洲迎来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 ...

  • 让·鲍德里亚,世界上最懂摄影的哲学家

    选自:IG映界影像艺术馆 "摄影是一种反射写作,世界自明性的自动写作."   "您以为是因为您有乐趣才会去拍摄某个场景--事实上,是场景本身想要被拍摄.您只是在它成为场景 ...

  • 让·鲍德里亚:当西方占据了死人的位置 | 西东合集

    lightwhite 译 西方军队在面对塞族侵略时的无能完全等同于它不敢拿一个西方士兵的生命来冒险.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士兵早在他们被塞族实际地俘虏前很久,便已经是人 质了:他们的生命不得不被首要地保护 ...

  • 让·鲍德里亚:透明的仪式 | 西东合集

    lightwhite 译 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证明我们存在的困扰,压倒了严格说来是性的欲望.如果性把我们的同一置于风险之中(可归结为生小孩的事实),那么,我们真地不再处于把自己投入到这种风险 ...

  • 鲍德里亚|当西方占据了死人的位置

    让·鲍德里亚[1] 西方军队在面对塞族侵略时的无能直接等同于它不敢拿一个西方士兵的生命来冒险.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士兵早在他们被塞族实际地俘虏前很久,便已经是人质了:他们的生命不得不被首要地保护起来.零 ...

  • 鲍德里亚|为何做理论?

    正是在这里,语言和理论更变了它们的意义.它们不是生产的模式,而是消失的模式,正如客体(物)成为了主体消失的模式.这个谜一般的游戏不再是分析的游戏:它试图通过话语之谜来维护客体之谜. 对真实进行反思,并 ...

  • 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simulacrum and simulation)

    今天,整个制度都在不确定性中摇摆,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原则.目的性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是由种种模型塑造出来的.不再有意识形态这样的事物:只有仿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