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吗?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集的主题是: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吗?
说到有用,在古代一个念书人,如果能当到一个大国的宰相,那应该算很有用了。而庄子正好有位这样的朋友,就是惠施,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专门讲究名词逻辑辩论的,惠施的口才也是第一流的。他当到梁国的宰相,但是他跟庄子年纪差不多,比庄子早二十年就结束了,因为太辛苦太累了。
当然这样讲未必是客观的道理,因为也有一些人,他可以做官做得很好,又活得高寿的。而庄子自己本身也有过这样的机会,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用了二百多个字描写庄子,司马迁写庄子有讲对的地方,就是说庄子的学问是没有书不看的,这是对的。说他批评儒家、墨家,让别人无可奈何,这是对的。但是他把庄子格局看的太小了,庄子的著作那么多,他只用三篇,《渔父》、《盗跖》、《胠箧》,两篇来自于杂篇,一篇来自于外篇。
对于庄子真正的核心思想的“内篇”,居然没有提到。但是他还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楚威王听说庄子很厉害,就派使者带了很多钱去迎接庄子,并且要让他当宰相。庄周就笑着对来拜托的使者说了,他说:“千金是很大的利益,卿相是尊贵的位置,但是你没有见过在祭祀的时候用来做牺牲的牛吗?这个牛好好的养它好几年,让它每天披着漂亮的纹彩的布,最后送到太庙里面要杀了。在那个时候,这头牛就想当一只孤单的小牛,可以得到吗?来不及了。
他说你不要来污染我,我宁可在污秽的地方自己游戏,过得开心一点,而不必让那些有国家的人来束缚我,我这一辈子是不会做官的,这样才能够过得开心。
这是庄子自己的遭遇,确实是有那个机会,让他变成在社会上所看到的非常有用,但是他推开了,因为他知道有用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接着我们就要问,有用的代价是不是值得?你要问对谁有用,做什么事有用。对人类有用,每一个人当然应该尽责任。事实上我们在社会上也不可能把庄子当作一个典范,但是他如果说考虑时代跟社会,譬如说时代是一个乱世,你如果出来做官,将来可能会有后患。万一官场上各种位置,新人上台,出了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呢?所以在乱世里面学到道家,确实很多人得到启发。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就是一个乱世,在《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有一段故事非常生动,也看得出来,这个人应该是学过老庄的思想。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张翰,他担任齐王的幕僚,住在洛阳,有一年秋天,他见到秋风吹起,不禁怀念老家吴郡的菰菜羹、鲈鱼脍这些名菜,他就说了,人生能够“适宜”是最可贵的。我怎么可以在数千里外做官,追求名声与地位呢?他希望过得开心一点,让自己的心意可以实现,于是吩咐备车回老家去了。
不久齐王作战失败,当时的人都认为张翰可以洞烛机先,处在乱世里面,不难觉察明则保身的重要,如果糊里糊涂就牺牲了,岂不是枉费心血吗?张翰是否看到苗头不对,就辞官不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在秋风时节想起家乡的两道应时的名菜,忽然产生特别的感触,这倒是合乎常情的。人的生涯发展,固然需要规划,但是也不必为了将来的成就而放弃个人的嗜好娱乐去。
张翰的个性是相当旷达的。有一次朋友问他“难道不在意身后的名声吗”?他居然这样说,“使我有深厚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这种说法简直接近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的,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必学习他的言行,但是却可以欣赏他那种放得开的胸襟。
在遇到挫折跟苦难的时候,要退一步,想一想生活中值得留恋的细节,要提醒自己人生还是很有趣的。我们前面说过你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能要付出代价,最后你就要问,这个代价如果觉得不值得,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就要谈到最后一点,要做到“适性”,适合自己的性情和性格。这个时候要设法学习庄子了。《庄子》里有一段话可以看得出来。别人怎么做是他的考虑,你自己就要问自己,到底内心所要的是什么?因为人在抉择的时候总是会有挣扎的。如果左右为难到相当的程度,可能会造成双重的伤害。
《庄子·让王篇》里有一小段寓言故事,他是这样说的,“有一个中山公子牟,是出身王室的公子,他对瞻子说:“我身体处在江海之上,内心却想着王室的荣华该怎么办呢”?瞻子就说了:“看重生命,看重生命,就会轻视利禄”。这是原则。那么公子牟就说了:“我虽然知道这一点,但还是不能克制自己”。瞻子就提醒他,“不能克制自己就顺应,心神就不会有厌恶!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又勉强不肯顺应,这样就变成双重伤害。受到双重伤害的人。没有能够活得下去的”。
这一段为什么重要呢?他提醒你什么叫是“适性”?人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什么?从观念到行为,各个不同,并且人是会改变,是会成长的。你要问的是现在,你心里面想怎么样做?你就设法去做,你不要又想东又想西,吃的碗里看着碗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然后又羡慕别人,这样变成两边都无法找到真正的依靠,那就是双重伤害了。
到底怎么样做才能够让自己“适性”呢?在庄子里面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秘诀,那就是“忘”字诀,他说:“你忘掉有脚,代表鞋子非常合适;你忘掉有腰,代表腰带非常合适,最好是能够“忘掉”所有的一切,甚至最后把“忘”也忘掉”。你心里老想着我要“忘掉”这个,“忘掉”那个,最后对于“忘掉”这个要求耿耿于怀,那也不是办法。所以最好是能做到“忘忘”,把要“忘记”什么也忘记了,那才是真的“适性”。
我们知道庄子曾经当过短时期的公务员,为“漆园吏”,负责管漆园。漆是古代的漆树,它的液可以作为黏剂,我们制作各种家具的时候,需要用黏剂,他就管这样一个园子,可以说是吏,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他后来想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就自己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表面上非常穷困,看起来没什么用处,但事实上他有自己内在丰富的生活跟体验。
在《庄子》书里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寓言,这些寓言所表达最多的是对自然界的一种了解。很多动物都在他寓言中出现,你就可以从他的故事里面去想象,他跟自然界的关系多么样的亲密,等于是把人回归到大自然里面,也像其它的生物一样,在自己生存的地方自由自在。
我想你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道家是不是太消极了?事实上不然,我学庄子的思想,里面有一句话,在《知北游》里,我特别欣赏,他说古代的人“外化而内不化”,说到“外化”,就是外表顺从社会的情况。我是年轻人,我就好好的念书就业,发展我在人间的成就。但重要的是,内心要坚持一个原则,要能够“悟道”。所以在“外化”方面跟儒家并没有什么矛盾,而“内不化”方面是你自己个人的修为。“你在社会上是一个有用的人吗”?就要衡量一下,“有用”如果只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那属于外化的范围,我就量力而为,尽我力量去做我该做的事。
但是不要太刻意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在内心里面,要让自己“自适其事”,要自己去让自己觉得快意,觉得开心。因为做的事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这样就不构成一般所见的“有用”带来的压力。这种态度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庄子至少以他自己来示范的,后来也有很多人在这方面有他们的心得,也可以在大时代里面给每一个人作为参考。
下一集会再进一步谈一谈,“有什么是,不用付出就可以收获的”。也就是真的不劳而获吗?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