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发展的趋势与变革思考
近日《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了,心怀世界格局、紧扣时代脉搏、呼应人民需求,目标清晰、结构完善、内容丰富,为交通部门点赞。
看完了白皮书,还要结合国家其他方面重大文件、重大会议来思考问题。因为这里面有不同层次而目标打架的问题,有现实资源制约的问题,有运行失调的问题,有些部门、城市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深入解剖,以目标导向为主的宏观宏大叙事方式确容易让人热血沸腾,但是事物的发展趋势需要冷静下来。
今天就几个交通发展趋势及一些需要面对的变化做一个简单分享。
一、有轨大网络将更加蓬勃发展
涉及铁路网、城际网及城市轨道网涉及客货运输,“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区域协调发展及城市交通改善驱动这个大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将更大能力支撑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依托中心城市的城际网络是实现城市辐射力的关键支撑,轨道网是改善城市交通的关键支撑,所以大中城市的交通投资将会更加蓬勃发展。
源于有轨大网络的快捷性、可靠性、安全性日益提高,可以预见的是,城际客流、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将主要在铁路(航空)及轨道网络中。
二、物流蓬勃发展与客货分离趋势加剧
源于国家经济发展、电商发展及消费振兴驱动,物流将更加蓬勃发展,小汽车规模会更加快速发展。未来,公路的物流功能将更加突出;城市交通拥堵趋势加剧;客货分离的趋势将加剧;城市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物流园区布局及市内外交通转换布局。
三、慢行大网络将更加重要
这是未来城市交通最重要的网络之一。虽然,这个网络目前看起来还很微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加日益重要:
一是城市轨道网络虽然蓬勃发展,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将阶段性日益突出,其中重要原因包括轨道与常规公交服务、设施等不融合、不便利,常规公交的投入产出效益日益降低而出现更加不融合。
二是随着轨道交通(特别大中城市)的站点800米覆盖率提升,更多居民在轨道站点附近。以深圳为例,截止2019年9条轨道线202个站点500米覆盖不到15%建成区,但3公里覆盖达到50%以上,可以预见深圳轨道2025年的3公里覆盖率将超过80%。这些趋势意味着3公里范围内的出行将更加依靠常规公交及步行、共享单车或共享电动车。
三是轨道网与慢行网才是完美组合,原因是慢行网投入少、效果好及复杂程度低,轨道网的覆盖辐射需要慢行网支撑。
四是慢行网络、慢行系统在出行中的位置更加重要,大中城市的慢行系将比常规公交更加重要。
四、大中城市常规公交日渐式微
源于轨道网络覆盖提升与慢行网络的日益重视,常规公交之路就将走向萎缩,萎缩原因在于常规公交的快捷性、可靠性日益降低,其竞争能力将比不上慢性系统。其中发生重要力量的变化是私人交通(小汽车)力量日益强大,公交路权优先日益困难且会遭受更多批评,因为竞争力下降导致更少人愿意乘坐常规公交。
并且的,常规公交涉及政策、管理、营运、服务及资源投入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互相之间不协同情况下,资源投入边际效果不明显。即使加大财政投入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绩效评估,而日益稀缺的土地制约、新能源的充电保障难度加大、安全涉恐等问题等将更大影响常规公交发展;私人交通蓬勃发展导致公交优先措施推进更难,公交相对竞争力、吸引力提升更加困难,从而在投入与绩效之间产生更大背离;在现有公交发展理念、视角、技术及模式不产生重大变革前,可以预见常规公交发展会日益萎缩,当然作为民生福利的常规公交肯定会存在。大中城市”轨道交通骨干+地面公交网络+慢行交通补充”的发展模式将会随着轨道网络建设而向”轨道交通骨干+慢行交通网络+地面公交补充”转变。
五、城市交通之日益突出问题
一是拥堵问题,道路设施跟不上车辆规模不但是常态,且加剧。二是停车问题,随着消费振兴,城市需要更多停车位。
三是停车场布局问题,城市交通承载力、土地稀缺性导致各类停车场不足,停车场如何布局涉及城市功能是否完善、合理。
六、驱动未来交通的变革
一是消费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除了体验式消费、旅游及探亲等存在硬性出行需求,其他消费方式都有可能被物流替代,人的移动被物的移动代替。
二是工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居家办公、网络办公及商务活动将会日益便利,前几天体验了一次网上合同签署挺有意思,基于物理位置集中的办公是否会有挑战?通勤交通如何变化?
三是无人驾驶技术会日益成熟,虽然还不能实现完全开放环境下的自动驾驶营运,但测试都在进行。随着法律配套、技术成熟、算法完善及大量场景测试修正,有理由相信无人驾驶会有更加快速推进,由此产生的交通设施建设、营运、管理、服务等都将产生深层次变化。无人驾驶赋能出租、公交、物流,或许会带来很多机遇。
四是还有许多变革,但于交通发展来看,大部分是细枝末节的技术范畴或策略范畴,不足于让交通发生更剧烈变革,而上述三个方面的剧烈变化,将驱动交通的重大变革,这即是危机也是机会。
写了这么多,只是个人对交通发展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如有不足错漏,敬请指正包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