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说我听:儒家三种治国思想演变,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儒家思想是中国人的底色,它有三种不同的治国思想:礼治、德治和人治。

“礼治”就是以礼治理国家。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齐国,齐景公向孔子咨询治国的方法。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可。

这八个字很简单,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所谓的“样子”,用儒家思想讲,其实就是不同身份有不同的礼节要求,即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都要遵循“周公所制之礼”,即恢复礼法伦常,推行以礼治国。

为什么孔子要推行恢复周礼呢?是因为孔子所处年代,正是春秋战国混乱时期,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破坏和变局,礼崩乐坏。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应该是井井有条的,是有规矩和等级的,每个人都依照应有的行为准则做事,国家就能达到“善治”。要达到“礼治”,就要看“礼治”的观点是否深入于人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德治”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德治是以“感化”为手段,使人知荣辱、明是非、懂善恶,存感激。是一种深化到个人心灵的社会改造。

“德治”是把监督和惩处的权力下放给个人。让普通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德治思想的保障力量。这种力量是强大的,就像潘金莲的形象,千年来一直倍受道德审判。

所以“德治”是依据严格的道德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这一点讲,中国人几千年的德治,练就了我们很高的“德行”。(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大灾大难前,我们的团结、互助以及助他,都堪称表率。)

“礼制”和“德治”都可以称为制度权力。

“人治”的思想是建立在“德治”基础上的。其核心思想是道德高尚的人,要掌握权力,居于统治地位。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这与西方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哲学家执政治国的思想同出一辙。

梁漱溟教授曾经指出,从“德治”到“人治”的思想学术转变,实际上是从“制度权力”向“个人权力”的转变,这一转变虽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由于缺乏约束力,掌权者只能依靠自身的修养进行自我约束。

但,无论怎样,“德治”、“人治”成了我国封建君主的统治工具。

于是,千百年来,我们最好的时代都跟圣明的君主有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无一不在述说这些圣明皇帝的作用。

是呀,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需要舵手。这就是儒家三种治国思想演变,给我们渲染的底色。

立即订阅

李老师喜马拉雅FM专辑

《中小企业绩效薪酬推演战术》

共10节课丨每日更新丨600+分钟时长

深度分析中小企业薪酬绩效管理实际问题

帮助大家解决绩效与薪酬管理困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