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 胡国

胡国之“胡”,甲骨金文中写作“?”,早在商代就已存在。周原甲骨中有“其于伐?”的记载,可见商末或周初时胡国与周族是呈对立面的,于是周部族兴师动众去讨伐。之后胡国归顺了周王朝,成为大周诸侯的一员,被分封到颍淮流域镇守南疆。《括地志》载:“胡城在豫州郾城县界。”即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西周胡国为子爵,也叫胡子国,由于国小事少,不被史官重视。胡国最早见诸史端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即东周之初郑武公阴谋灭胡,手法跟吞并冉国一致,即采取同姓联姻骗取信任,同样事件作为反面教材还载于《韩非子·说难》;《左传》中出现的胡国始见于公元前545年,已经到了春秋中期,而且胡国的地理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安徽阜阳境内。正因两地胡国不同时期的出现,使得胡国历史变得较为混乱,历来有学者认为周代同时存在两个胡国。又因郑武公扩张领土多采以同姓联姻的骗子把戏(比如冉国),加之《左传·哀公八年》中有“齐侯杀胡姬”的记载,认为郑武公灭掉的胡国为姬姓,即河南郾城之胡;而之后与楚国、吴国交集甚多的胡国为归姓,即安徽阜阳之胡。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两地之胡实为同一胡,可能郾城之胡因为郑国所迫被逼东迁到了安徽阜阳,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西周胡国的始封地当在郾城,如果阜阳之胡西周时就已存在,为何整个春秋早中期《左传》中只影不见?至于“胡姬”之“姬”,乃对所有女子的称呼,不一定只作姓氏,比如郦姬。

春秋时期亡于郑国

胡国君主历经:胡乙公→胡归公→胡竟梳公→胡带间公→胡富公→胡懂既公→胡区公→胡经公→胡还公,历史至春秋时期。(此处国君世系缺乏参考资料来源)

姬姓胡国灭亡之后,王族与国人为了纪念故国,即以国名为姓氏,称胡氏,该支胡氏不常见于胡氏族谱,几乎都记载为陈国国君胡公满的后裔,但有的胡氏族谱同时也会提到历史上的胡国。

胡叔簠

不管姬姓胡国存不存在,归姓胡国是有实有据的。《春秋·昭公四年》杜预注:“胡国,汝阴县西北有胡城。”汝阴县,即安徽阜阳市一带。也就是说,《左传》中出现的胡国就是阜阳之胡。《路史·国名记》载:“胡子国,归姓,夔(kuí)出。”夔来自尧舜时代的后夔,也称归伯,商代时有夔氏部落,原在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地区,夔氏部落出自东夷,故也称归夷。据说在商武丁时期,天下动荡,武丁南征北伐东扫西荡,天下方国部落经历了颠簸式刷新,归夷也在这场动乱中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中原河南郾城一带建立胡国,另一部分归夷南迁至川鄂交界三峡地区,建立夔国。西周铜铭中有“師氏奔追袭戎于棫林,搏戎?”的记载,据裘锡圭考证棫林在河南叶县东北一带,即位于郾城的位置,那么这个地方很有可能是当时胡国的原始地盘,周师就是在这里击败胡军,征服胡国。

金文

细看金文的“?”字,一边像箭杆箭矢,一边类似一把弯弓,可以断定跟“弓箭”有关。很有可能,胡氏部族是一个擅长制作弓箭或善于习射的民族,这在古籍中也可找到映衬,《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妢胡之笴(gǎn)”的记载,郑玄注:“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笴,是用来制作箭杆的一种木材,也可代指箭杆,可见胡国盛产笴。弓箭是冷兵器时代重要军事武器,胡国掌握着这种上等弓材,在当时军事武器领域具有极大的先天优势,“妢胡之笴”当为一大知名国际品牌。也正因如此,小胡在西周时受到周王室的器重,东周时又频频遭遇周边大国的欺凌,实为资源优势所致。

禹甗铭文

相关胡国的传世铜器有十余件,大多都是西周时期,这对我们了解西周胡国起了很大的帮助。《殷周金文集成》收录的“禹甗(yǎn)”涉及到胡国,据说这件铜器诞生于西周中晚期,出土于山东烟台,今流落日本。铭文中有“(师雍父指使)禹事于胡侯,侯蔑禹历,赐禹金,用做旅甗”的记载,师雍父令一个叫“禹”的人出使胡国,得到了胡国国君的赏赐,于是有了这件铜器。铭文记载他奉命率成周八师出征淮夷,军队驻扎在古师,期间派心腹“禹”出使胡国。师雍父在传世铜器铭文中经常露面,比如同时期的“彔簋”,铭文记为伯雍父,当为同一人,据说师雍父是周穆王时西周大将,师雍父在南征途中顺道前往胡国,说明当时胡国与周王室有着密切联系,很有可能,师雍父在征伐淮夷的过程中得到过胡国的接应,禹出使胡国应该是为了商议出兵或征取兵器粮草之事。可见当时的胡国国力不俗,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而且在周王室镇压淮夷反叛诸国时有过积极表现。

禹甗

进入东周,随着周王室的衰落,霸主的兴起,胡国不可更改的沦为弱肉强食中大国争霸的筹码,往日的风光早已荡然无存。在春秋之初遭遇郑国军事碾压被迫东迁后,胡子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悲惨命运。为了避免亡国的厄运,胡国也曾频频以联姻的方式向大国投怀送抱,除了开头提到的“齐侯杀胡女”说明齐胡联姻外,《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襄公死)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立敬归之娣齐归之子公子裯”的记载,敬归和齐归都是胡国女子,归是胡国的姓,说明胡国也跟鲁国曾有姻亲。但这些大国并没有给胡国带来长久安宁,小国要不被乱世淘汰,只有朝秦暮楚见风使舵一条路。公元前545年,胡国首次以参与诸侯集体朝见晋国的盟友身份登上《左传》。

彔簋

随着晋国霸业的衰落,胡国的靠山也从晋国倒向了楚国。之后的胡国频频跟着楚国参与各种劳兵伤财的会盟。春秋晚期,吴楚争霸拉开帷幕,位于吴楚交界的胡国首当其冲,迫于楚国淫威,胡国只得追随楚国去攻打吴国。但随着吴国的不断强大,胡国也开始动摇,幻想脱离楚国的羁绊。据《左传·定公四年》载,公元前506年,刘国筹划十八国召陵会盟,目的是为了讨伐楚国,其中就包括胡国。而此时吴国也在谋划攻楚,同年冬季,吴王阖闾联合唐国、蔡国进攻楚国,大破郢都,楚昭王出逃云梦泽。而此时的胡国却难得的坐收渔利,胡人趁机夺取楚胡边境的土地,使胡国领土和主权得以一时恢复。但好景不长,楚国一年后重振,曾经一纵小国又开始事楚,只有胡国不信邪,国君胡子豹自大的说:“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意思是国家存亡听从天命,去讨好楚国又能怎么样呢?能改变亡国的命运吗?不过是多浪费钱财、时间、精力。胡国放话没多久,公元前495年,楚国灭亡了胡国。

昔①者郑武公②欲伐胡③,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④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⑤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昔:从前。郑武公: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胡:国名,在今安徽阜阳附近。对:回答。戮(lù):杀。

从前郑武公想要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以此来使他高兴。然后问大臣们:"我要用兵打仗,哪个国家可以攻打?"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攻打。”郑武公大怒并且把关其思杀了,说:“胡是我们的兄弟之国,你说可以攻打它,是何道理?”胡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占领了胡国。

说“者”:作为文言虚词,“者”有以下用法。

1、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上文“昔者郑武公欲伐胡”。《孙权劝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然后说明或论断,可不译。如《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3、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如,《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郑国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郑桓公成为第一任君主。在那场著名的“烽火戏诸侯”闹剧之后,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死在了申候的手上,王位由他的儿子郑武公继承。

郑国在郑武公的治理下,国势逐渐强盛起来。郑武公病逝后,郑庄公继承王位,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被尊称为郑氏三公。对于郑庄公,毛主席曾经评价为“一个比较厉害的人”。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

启发与借鉴

郑武王为了攻打胡国,首先在战略上迷惑敌人,先后使用了美人计和苦肉计。相比于郑武公缜密的计谋,胡君却被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丧失了防备意识,从而使郑国大军乘虚而入,以至国破家亡。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要获得什么,必须先付出相应的代价,然后才能够换取。反之,如果有好处平白无故给到你,那更需要三思而后行。

胡国姓氏略探

从血统观念说起

在现代社会,随着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念的普及,血统观念已经日渐式微,然而在遥远的古代,血统绝对是一个放之四海都极其重要的评判标准。比如西方最负盛名的《荷马史诗》,仅仅开篇前十行诗句,出现的三位主角都介绍了他们的血统,分别是“佩琉斯(注:宙斯的孙子)之子阿喀琉斯”、“阿特柔斯之子,人民的国王阿迦门农”、“宙斯与勒托之子阿波罗”,仿佛在告诉世人,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首先是有着高贵的血统。

西方如此,东方也是一样,在不朽诗篇《离骚》中,屈原在第一句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开门见山亮出了颛顼(五帝之一)后人的身份,顺便申明了父亲的名字。在《史记》的“三十世家”里,习惯性的开头是这样的:“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鲁周公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宋微子世家》);“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管蔡世家》);只有到了草根出身的陈胜,才极平淡地介绍了籍贯“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然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毕竟异端,事实证明,哪怕一个卖草鞋的小贩,主要能打出“中山靖王后代”的旗号,就能牢牢占据“复兴汉室”的道德制高点,引领上千年拥刘反曹的主旋律,血统的影响可见一斑。

古代的历史记录和研究中,关于血统的传承记载,逐渐成为一类专门的资料,被称作“世、系、记、牒、谱”等等。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就把“世本”“谱牒”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在《史记》的体例上,以“本纪”“世家”“年表”等命名,显示着血统的深刻影响,而千余年来,国人编修家谱的热情,则可视作血统观念深厚的民意基础与深远的文化回响。

诸侯血统与姓氏

今天所说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这些称谓固然起源于上古的神话传说,但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形成期,还是要从距今约三千年的商周革命算起。在攻灭商王朝之前,周只是偏居西部的农业部族,即便通过军事殖民性质的分封,最终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成份也是极其复杂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录了先秦主要诸侯的世系,如果从姓氏的角度来看,除了周、鲁、晋、卫、蔡、曹、燕为姬姓,齐是姜姓,楚是芈(mi)姓,秦是嬴姓,宋是子姓,陈是妫(gui)姓,显然,周王朝治下的诸侯的血统是相当多元的。

司马迁在《陈杞世家》中,尝试分析过受封诸侯的血统,比如陈国是舜的后裔,杞国是夏禹后裔,宋国是殷商后裔,只是有据可循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诸侯,即便拥有当时最丰富的记载资料,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周武王时,侯伯尚千馀人……江、黄、胡、沈之属,不可胜数。”正如《胡国爵位漫谈》中曾经介绍,商周之际,大量“服制”下的“矦”转变为诸侯,又在兼并战争中逐渐融合,最终汇入华夏主体民族。所以,由诸侯的血统姓氏入手,对于分析先秦民族融合情况,未尝没有一点启发。

需要区分的是,先秦姓氏不像今天,对于贵族来说,女称姓、男称氏,对此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曾有说明。比如楚国王族为芈姓熊氏,所以王族女子称芈月,而楚王都称熊某某。除了熊氏,芈姓楚国还有昭、景、屈三氏贵族(楚虽三户),屈原就是屈氏。对于秦国,嬴为姓,但是秦始皇的氏却是赵,所以嬴政的正确称呼应该是赵政。另一大国齐国则更为特殊,作为姜子牙(吕尚)的封国,最初的齐国是姜姓、吕氏,所以著名的齐桓公就是吕小白而不是姜小白。然而随着战国初年的“田氏代齐”,齐国还是那个齐国,国君却从“姜”变成了“妫”,因为田氏原是陈国贵族,迁居齐国后称田氏,姓仍是陈国的妫姓。

胡国姓氏的辨正

百家姓起源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记载有胡国,便有胡姓人士认为,胡姓起源是胡国宗室,这无疑是一种误读。正如《且对胡字思胡国》一文介绍,先秦胡国胡字最初的写法应该是,就像周天子不姓周,齐、鲁、秦、卫国君不姓齐、鲁、秦、卫一样,作为国号与国君姓氏完全是两码事,所以,认为胡国宗室是胡姓起源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至于国灭亡后,有遗民以地名为姓选择姓并演化为胡姓,则是有可能的。

那么胡国的姓氏是什么呢?主流的观点是:胡国歸(归)姓,依据就是先秦典籍《左传》和《春秋》。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中记载:“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这段文字记载的是,鲁襄公去世后,他与胡国女子敬归的儿子子野,被立为鲁国继承人的事件。正如前文所说,先秦贵族女子称姓,胡国女子敬归的姓显然是“归”,据此,西晋杜预在他影响深远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指出:“胡,归(歸)姓之国”,这一判断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受到了广泛认同。

另据《春秋·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记载,“五月甲申,夫人归氏薨。”鲁昭公的母亲齐归与敬归是姊妹关系,两女共同嫁给鲁襄公,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和胡国的通婚关系,颍州西湖的女郎台,纪念的就是敬归和齐归。胡国姓氏的争鸣在胡国归(歸)姓的主流观点之外,胡国姓氏还有若干分歧:

一是姬姓胡国说。在《韩非子·说难》中,提到郑国郑武公“胡,兄弟之国”的说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也曾引用,因为郑国是姬姓,有人认为“兄弟之国”的胡国也必定是姬姓。此说影响较大,并衍生出胡国位于河南郾城(今漯河)的说法。然而因为《韩非子》的散文风气,后世有学者视之为“战国游辞”,并列举古文中通婚之国称“兄弟之国”的例子,只能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或证伪。

二是妫姓说、董姓说,集中在宋代罗泌《路史·国名记》和郑樵《通志·氏族略》等书中。宋代出版业发达,罗、郑二人的书中博采了大量杂说,由于很多说法并无凭据,甚至出自于纬书(汉代人伪造古籍称纬书,与经书相对),所以后世学者大多不予采信。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字学与文献学的顶峰。通过学者们严谨的考据、训诂,由顾栋高总结成书的《春秋大事表》中,坚持春秋胡国为归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胡国妫(嬀)姓说,因为上古文字广泛的同音假借,所以归姓与妫(gui)姓看上去颇有渊源。更巧的是,以妫为姓的陈国,受封开国之君被称为“胡公满”(《史记》《世本》有载)。事实上,“胡公”只是陈国开国之君(妫姓虞氏名满)的谥号,与姓氏无关,更关键的是,在严谨的《左传》中,贵族女子“敬归”“齐归”“陈妫”“圭妫”的记载是并存的,说明古人非常清楚归与妫的区别,同音通假之说因此是不成立的。然而今天的不少资料,包括阜阳市政府网站对历史沿革的介绍,称胡国为妫姓,这是很遗憾的。

胡国姓氏的猜想

“归”与“妫”之间的同音假借被否定了,但是由春秋晚期上溯三百年,另一个与“归”发音相近的“媿(kui)”字,却与古老的族牵出一线细若游丝的联系。

胡叔胡姬簋一式六个,按照西周礼法,七鼎六簋的等级仅次于周天子的九鼎八簋。

1978年,陕西省武功县发现了一处西周晚期的铜器窖藏,其中有一组六个同款的青铜簋。通过释读铭文:“叔姬作伯媿媵簋,用享孝于其姑公,子子孙其万年永宝用”,可以判断这六个青铜簋是叔姬为即将出嫁的女儿“伯媿”置办的嫁妆(媵ying指随嫁的人或物)。按照西周礼仪,天子九鼎八簋,那么能陪嫁六簋的叔,至少是诸侯等级的贵族。称女儿为“伯媿”,则
叔一族的姓极可能就是“媿”。
在《左传》中,有晋文公重耳娶狄女季隗的记载。王国维先生在著名的《鬼方昆夷玁狁考》中指出,华夏民族周边,大量的狄人是以“隗”为姓的,在金文中作“媿”字。那么“隗”“媿”与“归”是不是假借?叔家族是不是狄人族群?古老而又异于商周族群的国,是不是由狄人所建立?是否发生过迁徙?这些问题,要依靠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解答了。

铭文

公元前771年,由于周幽王宠爱褒姒,一举废掉了正宫娘娘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委屈的母子二人跑回娘家向申侯诉苦,申侯一怒之下不惜当了“汉奸”,联合西北方虎视眈眈的犬戎一并攻打周都镐京,并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褒姒也被犬戎俘虏。然而不幸的是,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也死在了此次战役之中。而后,申侯联合鲁侯和许文公一起将姬宜臼扶上了王位,为周平王。

所以,申侯和周平王都是郑武公的杀父仇人。但是郑武公上任之后不但没有向周平王报仇,反而一心一意辅佐他,甚至一路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

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需要从郑桓公生前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来看。郑桓公生前已经觉察出周室不稳,政局动荡,于是向周幽王申请向东迁徙,并且威逼利诱从东虢国和郐国之间收买了10座城池。

但是当他东迁之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遇到了灭顶之灾。所以继任的郑武公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并且要想在东迁之地站稳脚跟,必须借助周平王东迁。

果然,周平王为表彰郑武公勤王的功绩封他为周王室的卿士,他便利用职务之便,第二年便一举攻占了郐国,并将郑国国都都迁到了郐国旧都制邑,再两年之后,他又出兵灭了东虢国,横扫了周边八邑。

尝到甜头的郑武公还不满足,毅然决然坚持他的扩张之路。直到周平王实在看不下去,出面制止的时候,他为了避免周王室联合其他诸侯的打击,这才归还了虎牢关以西的一大片土地。

但郑武公依然不甘心,他将目标瞄准了胡国,只不过换了一种策略。先是把自己的亲闺女嫁给了胡国君主,用以讨胡君的欢心,这显然是要出卖女儿啊。然后又在公开场合扬言要出兵征伐,问手下的臣子们该攻打谁,这时候,大夫关其思便走上前来向郑武公进言,“可以讨伐胡国”。

郑武公心想,“知我者,关其思也”。但是,要想一举攻灭胡国,就这么明目张胆的攻打肯定是不行的,那就需要牺牲一下你关其思了。说着他佯装大怒,将关其思斩杀于台下,并且将此事告知了胡国君主。

胡君听说之后,颇为感慨地说“郑国乃兄弟之邦,根本无需防备”。郑武公阴险一笑,火速派兵灭了胡国。

这一段记载在《韩非子·说难第十二》中,“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以此可见,野心勃勃的郑武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将女儿和忠臣都作为他扩张的政治牺牲品。也正是他的这种作风,为儿子郑庄公小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国与胡城

归胡的地望在颍州汝阴,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春秋·昭公四年》记载楚子、胡子伐吴,杜预注明胡国在汝阴胡城,战国时属楚。《太平寰宇记》则说胡城在汝阴县西北二里处,是春秋时胡子国的故地。在今安徽阜阳市,除胡城这一古迹外,西北有女郎台,据说是胡国之女嫁给鲁昭侯为夫人,于是筑台表示对胡女的礼遇,俗称女郎台。

西周胡城 规模等级比较低

确认阜阳境内商代胡国及其都城的存在,陕西岐山出土的甲骨卜辞并非孤证。1975年3月,陕西扶风县白家庄发现了8件自铭“伯”的铜器。这批铜器铭文,和传世的录卣、录簋、禹甗、禹鼎等器物铭文互勘,可还原一段穆王时期中原王室征伐淮夷的重要史实。而这段史实,恰与阜阳西周时期的胡国历史密切相关。如簋铭文,清楚记载了成周军队与胡国军队在郾地作战的史实:六月初吉乙酉这一天,主帅率领成周军队驻扎在堂谿,获悉胡国与淮夷联军攻打郾地的消息,于是急忙率领军队驰援。行进至棫林这个地方,成周的军队与胡国军队遭遇并打了一仗,结果大败胡军,斩获胡军100个首级,活捉2人,缴获兵器盾、矛、戈、弓、箙、矢、裨、胄共135件,还夺回114个被胡国军队俘获去的周人。这次战役后不久,成周军队的主帅师雍父率领大军驻扎在苦(河南鹿邑)地,并派遣大将禹出使胡国拜见胡侯,受到胡侯的礼遇与款待。五个月过后,主帅师雍父还曾为周穆王南巡查看道路到过胡国。辍联以上诸器铭文,可以大致复原穆王时期与古胡国活动相关的一段重要史实:6月初,胡国军队随淮夷联军沿“汝颍通道”进犯成周内陆,在今郾城附近与成周军队打了一仗,战败后撤回;6月下旬,胡国接受周王招抚,归顺西周王室,成为西周的一个小附属国;穆王南巡南土,驻扎在苦地的成周八师主帅,曾亲自到胡国为穆王查看道路。金文表明,在西周穆王时期,胡侯、胡国不仅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这个胡国的地理位置,恰与阜阳境内的古胡国相当。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考录伯诸器铭文时认为,“这个胡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

阜阳境内的西周胡国史既能考实,则其国都——“胡城”亦必然存在。这个胡城遗址未作发掘揭露,根据文献与相关出土材料的比较,可对其形态、大小、功能分区作出一个大体的描述。

西周宗法等级制度森严,天子、列国建都各有规制,任何无理由的僭越行为,都会受到天下诸侯的舆论谴责,甚至诸国出兵群起而攻之,进而给自己招来亡国杀身之祸。天子都城之城垣大小、城门数量、城中道路宽度、宗庙、社祀、市的位置等规制,见于《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地方诸侯国建都,依其爵位等级各有规制,突破规制即属僭越。《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孟子·公孙丑》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见,西周时期的子爵胡国之都城,大体具备“方三里”、“高三仞”的特征,规模等级是在当时的诸侯方国中属于最低微的。

《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商、周方国都城的结构,皆由外城(郭城)环套内城(宫城)组成,宫城位于城郭之中心,体现了立都必居中土、王宫处于都城中心的传统观念。城郭与宫城之间,则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平民墓地等,诸侯贵族墓地(王陵区),则一般位于郭城外近郊。阜阳西周胡国都城的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大体亦应遵循当时的规制。

商代胡城 阜阳境内确知年代最早的城

商周时期 胡国和胡城确实存在

胡国古城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阜阳之地确证有胡国与胡城存世的年代,最迟可追溯至商代晚期。

西周成王征伐淮夷的史实,还见于《尚书序》、《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及周初中鼎铭、大保簋铭的有关记载中。此次征伐淮夷,是一场历时两年之久、周族付出重大代价的大规模战争。西周王室势力征伐淮夷时攻打胡国,表明这个胡国地处淮水流域而与淮夷相去不远,抑或在周人眼里胡国就是淮夷族群中的一部分。概因胡国与淮夷族群毗邻,此时两者纠结在一起,跟随管、蔡、武庚叛周作乱,所以才遭致周人的征伐。商周时期,这个胡国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阜阳境内,与西周、春秋之际的胡国,实属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个方国。因胡国是中原通往东南淮域交通线上的一个必经要地,周族势力意欲进驻、征服淮域,则必须先控制胡地、建立一个前哨阵地,以解后顾之忧,所以征服胡国首当其冲。

胡国屡为周族所伐,表明在周初,胡国应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影响较大的淮域方国。周族称胡国国君为“胡侯”,说明此时的胡国国君似比西周以后的“胡子”地位要高。商周时期有国必有城,进而可确认淮域胡国之都——胡城,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应具有与“胡侯”身份地位相当的规模等级。这个商代的胡国之都,是目前阜阳境内确知年代最早的“城”。

胡城旧址在今颍河泉河故道交汇处

阜阳商代胡国的都城在今天的什么地方?由于周初周族势力并未对胡国实行灭国绝祀之策,而是在胡侯臣服后承认了其旧有侯爵封地。此时的胡国,不存在迁都复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所以,可以推定商代的胡国都城,与周代胡国之都位于同一位置。这个“胡城”的位置所在,为《水经注·颍水》所详记:“……颍水又东南流,径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枝汝又东北流径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

此记阜阳胡国古城的位置,在今颍水之西、老泉河(汝水枝津)北侧、汉代汝阴故城的西北方向,位居今颍河与泉河故道的交汇处,地理坐标甚确,与建国后文物部门多次调查确认的“顺河古城”遗址方位吻合,表明至迟在郦道元生活的北魏时期,阜阳古胡国及国都胡城的位置,在世人的文字、口头记忆与地表实体景观中还是十分清楚的。

胡城城垣周长不超过一公里

商代的胡国都城未作发掘,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材料来全面揭示其文化面貌。不过,通过早期文献与已知的其他商代城邑发掘资料类比,可以对阜阳境内这个“方国商城”的形态、大小与功能分区等,作出一个大致的描述。

目前,已经发掘出的商代方国城,均建在临河的高台地上。城的平面形状多近方形,面积都不大。比如:最大的湖北盘龙城遗址,城垣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公里。此类方国商代城邑均由大城(郭城)、小城(宫城)两部分“套合”而成,宫殿区位于小城内,大、小城之间或大城附近分布有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墓葬区等。城垣采用夯筑法建造,宫殿营造主要通过挖坑槽——夯筑起台基——置柱础——立柱筑墙——起顶等步骤完成。商城的这些特征表明,当时的封国与方国营造都城应有统一的格局,可能要遵循某种规定的礼制。《战国策·赵策》:“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百家者。”这个说法,虽出自战国人对前代封国都城的追忆,但与今人实际调查发掘所揭露的商城格局规制,基本还是相符的。进而可以推定,阜阳商代的胡城规模显然亦不会太大,城垣周长约略不会超过1公里,其建筑格局与功能分区,大体应包括郭城、宫城、宫殿区、居民区、作坊区、墓葬区等若干部分。

春秋胡城 突破规制搞扩建

夹在大国间 生存何其难

春秋时期的胡国史迹不仅见于金文,亦为早期文献及后世学者注疏所记。这一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剧烈,春秋经、传记载的胡国活动,主要见于参与会盟、被迫朝聘纳贡、被迫参加战争、遭受大国攻打、被迫割地图存、被迫举国他迁、君死灭国等。以吴楚战争为例,《左传》昭公23年记载的“鸡父之役”中,胡国被迫出兵参加楚国组织的七国联军攻打吴国。胡国国君胡子髡年幼轻狂,充任先锋;擅长奇谋的吴公子光于是先以三千囚徒充作“死士”,攻打胡国军队,其后,吴军精锐则乘势掩杀,七国联军大败,胡君胡子髡被俘后为吴人诛杀,成为吴楚战争的牺牲品。据《左传》记载,昭公30年记载,吴公子掩余、烛庸奔楚,楚王竟然随意割取胡国疆土充实“养”地,以分封给吴二公子。由此可见,位于“吴头楚尾”地域的淮北胡国,夹处在两个大国之间,生存何等艰难,不仅背上了沉重的战争、经济包袱,还要随时遭受君死国灭的厄运打击。

春秋胡城在顺河古城遗址

春秋胡国都城地望所在,早期文献见于《春秋》昭公四年杜注:“胡国,汝阴(今阜阳)县西北有胡城。”这里所说的胡城遗址,就是今天的顺河古城遗址。直到郦道元生活的北魏时期,这个说法仍没有异议,只是到了唐宋以来,才有论者另立新说。

顺河古城遗址,位于今颍泉区宁老庄镇以东海孜寨古城子村一带,城址北侧、东侧为颍河半环形包绕,南邻泉河故道,古城因此地曾被称为顺河乡而得名。建国后的两次文物普查资料,收录于《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中,兹录于后:

“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0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东至窑岗,西至范庄,南至海孜寨,北至核桃园。调查勘探唐代文化层约在距地表2.5米以下,地表采集标本有陶网坠、灰陶残豆、绳纹灰陶鬲足、红陶器足、釉陶片、筒瓦、磨形石器等,城址内曾出土绳纹灰陶鬲足、夹砂绳纹红陶罐、夹砂绿釉陶残器、黄釉陶残器及蚁鼻钱、唐代钱币。”

清乾隆《颍州府志》、道光《阜阳县志》均证唐代于此置信州,民国时期此城城垣、城壕遗迹尚可辨识。从文物调查资料看,旧志记载唐人利用古城废墟设置信州的说法还是可信的。如果不考虑汉代以后的遗存,顺河古城遗址内的确存在商周、春秋战国之际的大量遗物。然而,要确认此城系春秋胡国之都并非如此简单,认证一处古方国都城遗址,除文献记载的线索与明确的城垣、城壕、城门之类遗迹外,至少还要有与之关联的宫殿区、居民区、作坊区、墓葬区等遗迹的存在佐证。

顺河古城遗址春秋墓葬出土的青铜簋

1988年冬季,当地一村民在顺河古城遗址东南部清淤水塘,在塘底发现一土坑墓,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鼎、簋等一组器物。此墓随葬的一组只有春秋贵族才配享有的高等级青铜器,本可作为胡国都城附近贵族墓葬区存在的物证,但因拘执于“孤证不立”之例规,多年来罕有论者将其与《水经注》所记的“胡城”——胡国之都联系起来。2014年12月下旬,上述墓葬的南侧毗邻处,又发现一处高等级的春秋贵族墓,出土了青铜鼎、簋、匜、盘等一组器物。两处春秋墓的墓向、形制雷同,出土器器型、纹饰特征相类。因此,可确认这是一处经人为选址规划的高等级春秋贵族墓葬区。这个墓地位于顺河古城近郊,显与春秋方国胡城的城市功能分区有密切关联。

有鉴于这个重要发现,笔者2014年底曾尝试组织了一个由文物考古、地方史研究、历史地理研究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对顺河古城遗址进行为期四天的专题调查论证,认为,把这个城址的早期遗存定性为胡国之都还是合适的。由于历史上黄泛泥沙的反复冲荡湮覆和人为破坏,凭地表踏查尚不能确认城内早期遗存的功能分区及其具体形构、方位。古城的平面形状,亦非过去认为的近似长方形,虽南侧、西侧城垣走向不易确认,但北侧、东侧的临水而筑的曲弧形城垣遗迹是显见的。其中,西北侧的圆弧形城垣抹角形构特征最为明显。在我们实际见到的春秋古城规模布局遗存中,此类不遵守传统“周制”、因地制宜构筑曲弧线城垣形制的例证很是常见。

春秋胡城 经历了一个扩张繁荣期

较之于商代、西周时期规模不大的胡国都城,春秋之际的胡城则应经历了一个发展扩张的繁荣期,城市的防御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加强。这个变化,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深刻的社会动因。

春秋以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建城高潮期。列国诸侯逐渐突破传统礼制的限制,迫于自身发展与战争防御需要等原因,都城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城墙加固越来越高,城市功能分区日趋复杂完善,郭城与宫城之间也不再完全遵循“居中型”、“环套式”布局。春秋中期以来,阜阳境内的胡国夹处于吴楚争霸的战争漩涡中,频受战争侵扰之苦。国家的安危、都城的安全防御,成为当时胡子国君考虑的首要问题,而不断修筑加固城墙、改善防御设施当是应对此类危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由此推证,此期的胡城应经历了一个不断增修加固、改造扩容的建设过程。建国后,文物部门几次调查顺河古城遗址所获取的数据中,地表所观察的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城址,显然不会是殷商、西周时期胡国都城应有的规模,却很可能是春秋晚期的胡城遗址在地表的残存景观。这个相对“庞大”的城址规模,或系春秋中晚期胡国都城增建扩容、加固加高史实的间证。

胡城为何建于两河之间的台地上

胡国之都——胡城构筑于今顺河古城遗址一带,是充分考虑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地理等诸多因素后的绝佳选择,因为这一地域范围内,没有哪个地方较顺河古城的位置更适合于营造方国都城:

1、都城夹处于颍水与泉河两水系之间的高台地上,形成三面临水的独特地理景观,既可得水之利(漕运)、又可避免水患袭扰。目前发现的先秦城址,几乎无一例外都选址在河流转弯处或两河交汇处的台地上,这样既有河流最大限度地“绕城”而过,但河水的流量又不会太大,从而保障了城中居民方便用水、又不致遭受水患侵袭。阜阳胡城的选址建设,应该是充分考虑了城市对水的需求。

2、都城临河而建,是利用水系作为天然屏障以保障都城的安全,进而使该城安全防御功能大大加强。在春秋战争频繁的大背景下,利用河流“天堑”增强城市的防御功能是现实生存之需。

3、古城构筑于台地之上,调查表明这个台地有早于殷商时期的文化遗存,表明此前已有人类族群在台地上生存聚居,而台地周围广川无际,土壤丰饶,既有沿河避涝排水的优势,又得农耕灌溉之利,确系古人长期定居、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凡此表明,胡国建都于此,有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

唐代以后 为何出现胡城地望之争

关于胡城地望之争,唐宋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提及。唐代以后,关于阜阳境内胡城遗址的位置有了多种说法。如《路史·国名纪》:“胡,子爵,楚灭之,姬姓也,今颍治汝阴西北二里有胡故城。”宋金时期的汝阴城在今阜阳城的位置,显然上引“今颍治汝阴西北二里有胡故城”中的“胡故城”,不是前文提及的顺河古城,而是指现在的柴禾场遗址一带。又《读史方舆纪要》颍州“汝阴废县”及“胡城”条:“胡城,在州西北二里,春秋时胡国城也”;《春秋大事表》卷5说:“今江南颍州府西北二里有胡城”。其实,柴禾场遗址为秦汝阴城故城的说法早在《水经注》里就已明确记载。近人不提顺河古城遗址而另指柴禾场一带为胡城的缘由,或与顺河古城遗址唐代以来破坏严重、地表景观特征不再显露有关。

近世有关古胡城地望之争,亦不排除与春秋以来胡国都城附近存在“离宫”、“别馆”、“苑囿”的建筑景观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在都城之外修建有离宫别馆及苑囿。如:晋都新田城外、楚国郢城之外、秦都雍城与咸阳附近等均有此类高大建筑。这些巍峨高大的华丽建筑,皆分布在都城近郊的风景秀丽之地,以利于诸侯贵族在此休闲娱乐、处理朝政,阜阳境内的春秋胡国自然亦不会例外。今市开发区黄庄社区附近的清古堆遗址,经1994年清理发掘就证明是一处此类性质的宫殿建筑遗存。阜城西北柴禾场一带,2003年11月瑶海大市场挖排水沟管道时,在一处旧称为“胡台子”的地方,也发现了一大批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构件及陶器遗物,此类只有大型宫殿才会使用的建筑构件的出土,表明本地春秋时期的确有宫殿建筑存在。而春秋之际有资格有能力构筑此类高大宫殿建筑者,恐怕只能是胡国国君所为,因而它应该就是春秋胡国的另一处“离宫”、“别馆”、“苑囿”所在。这个“离宫”选建在西湖景区岸边,亦符合王公贵族休闲娱乐之需,故而它并非胡君随意所为。

郑杀关其思,计夺胡国

周平王八年,郑武公杀大夫关其思。《竹书纪年》近似目录式的记载,重要价值是标出发生的时间,《韩非子》在说难篇给出了诛杀关其思的解释。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胡国的地望在今河南漯河郾城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在历史上有妫姓胡国,也有姬姓胡国,郑武公所灭的胡国到底是哪一个胡国?我们不能下武断结论。《考工记》记载,“妢(坟)胡之笴(革)。”说明胡国境内出产做弓箭必需的最好箭杆材料,郑国苦心积虑要夺取胡国,就是要夺取这个拥有重要的战争资源原产地。如何对直线距离超过二百里的胡国采取军事入侵?又如何穿越许国疆界(许昌市)?是摆在郑武公面前的现实问题。

韩非子借用关其思被杀故事,只是想说明献计之难,说真话被杀,说假话有违智者良知,但熟知韩国各地风土人情的韩非子,对于发生在属于韩国的漯河郾城的史实应该是有研究的。郑武公先嫁女给胡国国君,建立联姻关系,而后在召集郑国朝议时,引出郑国重量级大臣关其思发言,待到关其思献出伐胡大计,郑武公勃然大怒,诛杀关其思。

郑武公计夺胡国,杀大夫关其思,主要目的是让二百里外的胡国国君放松警惕,怎么才能达到目的?必须铲除郑国对胡强硬派关其思,而改换亲胡派,两国的友好互动,实现了郑国控制胡国,而让胡国干预不了郑国的局面。这就是郑国初期的发展经验,郑国运用软实力加军事手段“二年灭郐,四年灭虢”、“八年灭胡”,开地数百里,成为当时中原土地面积最大的诸侯。此外,因成功夺取胡国,占据用于战争资源箭杆最大产地,因而使得郑军远程军事打击能力倍增。

郑国的扩张,对于郑国来讲也许好处多多,但危机也随之而来。郑国的成功首先换来了被灭诸侯后裔的反击,郐国是祝融后裔,与楚同宗,此后楚国总是打击郑国,与郑国灭郐不无关联。东虢国始于周文王同母弟虢叔,割祝融之墟荥阳、广武一带建国,历两百多年被郑国巧夺,西虢国怎能不伺机报复?即使在周政府处于二王并立状态,周平王为打压周携王的坚定支持者西虢国,容忍郑国吞并东虢国,但从感情上说,周平王也未必欢天喜地,这为以后重用西虢公打压郑庄公埋下了伏笔。胡国是传统古国,虽因与郑联盟被吞并,但长期形成的支脉渗透周边各诸侯,尤其郑国控制箭杆的主产地,必须造成胡国周边国家的报复。

其次是唤醒郑国周边的强者。郐、虢、胡的灭亡,警醒了周边国家,这意味着郑国初始发展模式越来越趋于无效,随着郑国边界的外展,逐渐与传统大国接壤,郑国的边界逐渐被厘清,与强者对决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郑国开启了一个靠智谋和铁血发展本国的新时代。如果郑国不是周王室的卿士,不是支撑东周政府的柱石,他如何运用智谋,如何使用铁血,都对东周政府没有如此大的破坏力。远在西周时期,四方戎狄入侵周土,哪一个不是靠智谋和铁血?周懿王13年,翟人入侵岐(周先祖古公亶父创建之都),周懿王15年西周京畿腹地危机,迁都槐里(今兴平市)暂避其锋芒,京畿地区尚且如此,各地诸侯受夷狄之患更加不计其数,但周体制并没有因此发生巨变,到周夷王3年,身兼东部之伯的齐哀公扩军自强,终被周夷王烹杀。到如今,郑武公身为东周政府的执政,率先突破诸侯国独立发展隶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的禁令,并且诛灭姬姓国家,扩张本国实力,有实力的诸侯岂可善罢甘休?从此开启了诸侯争霸的序幕。

柏杨以幽默的笔法,讽刺郑武公掘突以仁义外衣,骗取胡国国君的信任,有点像戏说版的郑国取胡。其实中原诸侯的扩张都以郑武公为榜样,突破西周体制,打仁义牌而不再尊周礼成为东周初年的最流行口号,也是东周初期中原诸侯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遂形成中原文化的定式,这就是正义原则。随着《春秋》的诞生及两千多年的诠释,正义原则被无限重复,俨然成为照耀发展本国实力的灯塔。

对郑国而言,关其思被杀,会产生诸多后遗症。以后郑国的异姓大夫常有极端的做为,与关其思被杀事件不无关联;郑国外交常常得不到诸侯信赖,也与郑武公诛杀关其思,夺取胡国有关;被灭的东虢、郐国、胡国等国贵族多迁徙他地,纳入反郑联盟,留下的亡国子民变成郑人虽不能颠覆郑国政权,遂形成《诗经》中《郑风》独特风格,成为郑文化的组成要素。

(0)

相关推荐

  • 与别人竞争,出招前先做这个,否则多半是惨胜!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打算进攻胡国.但是如果现在改变态度,那么胡国一定会有所准备,让战争陷入僵局,甚至产生不可控因素.于是郑武公假意和胡国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了过去.当时郑国有个主张对胡国开展的 ...

  • 郑公伐胡

    郑公伐胡 从前,在郑国西北面有一个小国家,叫胡国:郑武公时时觊觎着水草丰美的胡国,总想一口吞并它.可是,胡国人个个擅长骑马射箭,勇猛骠悍,而且始终严密警惕着郑国.因此,郑武公不敢轻举妄动. 怎么做呢? ...

  • 诸侯国:胡国

    在今河南郾城区.舞阳县一带,国都位于郾城市南现两河中.周成王姬诵所封姬姓诸侯国,子爵,因称胡子国,国君即称"胡君".记载<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 ...

  • 东胡人与东胡国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它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从有史记载以来,东胡 ...

  • 胡国俊:治疗关节疼痛,祛风八法灵活化裁

    痹证治风八法 作者/胡国俊 痹证为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虽有行.痛.着.热痹之分,因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痹证以风为主邪者诚非鲜见. 风之中人,除有兼邪为害,随机而有寒热之变外,更有客表入里,窜 ...

  • 曾经的周边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最后活成了一个笑话?

    说到春秋战国,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战国七雄. 其实在春秋时期,宋国才是最大的诸侯国. 宋国版图包括今天河南东部,还有江苏西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的广阔区域. 其国土面积约有10万平方公里,而且都是非常富 ...

  • 【胡国俊:当归贝母苦参丸-崩漏、咳嗽、心悸】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仲景治疗"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证之主方.<张氏医通>释之曰:"此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以和血润燥,贝母 ...

  • 【胡国俊:当归贝母苦参丸-胃痛、血痢、癃闭】

    胃痛 胡某,女,42岁,1984年7月10日诊.胃疾有年,止犯无恒.月前因赴友筵,肥甘味美之物食之过量,是夜中脘即感隐痛,解痉止痛之品仅能缓解一时,消积化食之方也无复胃气斡旋之力.现脘痛阵作,按之不减 ...

  • 陆锦花 胡国梁“严丽调”《宝玉夜探》似清风扑面

    陆锦花 胡国梁“严丽调”《宝玉夜探》似清风扑面

  • 【胡国俊:麻旋二虫饮-治外感咳嗽、感冒后咳嗽,或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病症】

    胡国俊,男,1946年出生于皖南中医世家,尽得其父胡翘武先生(系安徽省著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医学真传.从医近50年,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 ...

  • 名家名篇赏析:胡国梁

    名家名篇赏析:胡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