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类 曲池—阳陵泉
【单穴功用】
曲池,又名鬼臣、阳泽。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入,犹如水注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配属五行,属合土穴,又为十三鬼穴之一。本穴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退热、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利水除湿之功。用于治疗伤寒余热未尽、热病(时行感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咳嗽、哮喘、上肢不遂、屈臂无力、头痛、眩晕、吐泻、便秘、痢疾、肠痈、消渴、水肿、月经不调、瘰疬、瘾疹、丹毒、湿疹、疔疮。
阳陵泉,又名阳陵、阳之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腿之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隆起比拟如陵,其穴又在隆之前下,故曰阳陵。因其善治筋病,故为筋之会穴。本穴具有和解少阳、疏泄肝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呕吐吞酸、寒热头痛、胁肋疼痛、经筋受损、肩关节及膝关节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冷痹不仁、足冷无血色、坐骨神经痛、癫证、痫证、急惊风、失眠。
【伍用功能】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有疏风解表、清热退热、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利水除湿之功;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筋之会穴,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清热除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
曲池居于肘内;阳陵位于膝下,同处大关节之要处。曲池行气血、通经络;阳陵舒筋脉、利关节。二穴均有宣通下降之功,合而用之,相得益彰。曲池清肺走表;阳陵泉泻肝胆平里。二穴伍用,清利疏泄,降浊泻火,消胀除满,散结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
1.半身不遂、瘛疭诸症。
2.历节风,症见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邪郁化热、关节则见红肿热痛等症。
3.肝肺抑郁、胸胁作痛等症。
4.热结肠胃、腹胀、便浊等症。
【操作法】
曲池:①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②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直刺1~1.5寸。
阳陵泉: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直刺0.8~1.5寸,亦可向阴陵泉方向透刺。
【经验】
曲池—阳陵泉伍用,出自《百症赋》:'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吕老体会,曲池、阳陵泉伍用,尚有开四关(肘、膝关节)、止疼痛、恢复肢体功能之功。尤其是取其双穴,采用同步针法,颇有加速气血循行,平衡阴阳之效,故疗效神速也。
曲池—阳陵泉,治疗痹症善在辨证,证属热痹、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者,针刺宜用泻法,以收清热凉血、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证属寒痹,针刺亦用补法,疏风散寒,通经活络,行血止痛。痹证日久,整体虚弱,肝肾不足,气血双亏,络道瘀滞者,针刺先泻后补,重灸兼施,方能收其良效。
临床应用时,若一侧上、下肢关节疼痛,针刺时先针健侧、后针患侧;若单侧下肢为患,上肢、下肢穴位均可施术;若为膝关节为患,加鹤顶、犊鼻穴;若是髁关节为患,加解溪穴;若肩关节为患,可加肩髃;若为腕关节作痛,可加阳池穴;若为类风湿关节炎手指肿痛、拘挛者,可加八邪穴,足趾肿痛、拘挛者,可加八风穴。
近年来,中风半身不遂者发病率较高,为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吕老常与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伍用,合之为手足十二针。另外,中风属脑源性疾病,其病所在脑,故又与四神聪参合,经临床验证,其效更彰。盖曲池位于肘关节部位,阳陵泉居膝关节近处,二穴参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则开四关(肘、膝关节)、调气血、强筋骨、恢复肢体功能之力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