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评述的“出新”
我常常觉得,会为即兴评述“观点创新”而苦恼的,是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能够基本流畅表达自己看法的,那些处于提升期的学生们。他们有机会领略到所谓“更好的”评述例子,从而开始进入了自我审视的阶段,亟需从各个方面对评论能力进行拔高,尤其是观点立意。毕竟这是创新的基石,一个好的观点,从根源上就与芸芸众生区分了开来。
那咱们就谈谈我对于出新的简单看法吧。
我觉得可分为有解和无解两部分。有解的部分属于学生端。也就是,学生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积累,具备合格的新闻素养。这两个能力的外化,我认为是学生对于常见的即兴评述考题,可以独立的给出较为流畅与合理的不短于90秒的脱稿评述。同时,这个评述要满足观点统一、结构饱满的基本要求,意即,不能头尾不一致——跑题了;不能只有O(opinion)R(reason),而少了E(example)——一味说理缺乏例证。
有解的部分,能够让学生至少明白什么是对的,以及哪样的观点是主流的。或者更简单的说,完成了这一阶段的训练,保证了考生拿到及格的分数。再加上流畅的表述、适度的逻辑展开,甚至也有了冲击更高分数段的可能。
那么,无解的部分又该怎样理解呢?
我觉得这是教师端的工作范畴。
不可否认,艺考评述的考题太繁杂了,简简单单的话题/新闻两个分类,其实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既有着横向的,对于社会各个组成模块,各类社会现象的剖析对比,也包含了从历史角度,对某个话题的纵深理解。而这些,仅仅依靠十来岁尚未成年,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极为有限的高中生们,是很难做到高屋建瓴,找到创新切入点的。
不如就说说最近课堂上的一个实例:抖音。短视频社交是当下的新闻热点,新媒体之下的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样态。同时,也是评述的必考内容。学生们在讨论中,有人提到了这样的观点:抖音很聪明,它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来为你不停的推荐适合你的短视频,从而省去了我们再去搜索的力气。你看,观点本身是不是有一定的新鲜度?而且能表明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此时,教师的价值方才凸显出来。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补足概念,一是在互联网中,往往会用“用户”来替代“受众”,带来更为精准的定义;其次,是要揭示“用户行为”“AI”“算法”“推荐流”“用户粘度”的联动机制。APP平台通过对用户行为(如浏览、点赞、收藏)的捕捉,经由AI和算法的分析,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视频推荐流,保证了让你越看越喜欢看,增加了用户粘度。
说到这,好像还不足以显现出教师在评述拔高阶段,所应彰显的核心作用。别急,你想知道的爆点在这——
我接着在课堂中问出:“的确,就像刚才所说的,抖音借助算法,让我们省劲了,因为我们总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视频,可是,如果——(我拉长了声音),从逆向思考,这套机制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问题呢?”
短暂的寂静,
“会让我们越来越难看到其他类型的视频!”班里有人惊呼。
“是的,这套推荐机制会让用户的视角”,我在白板上写下了“narrow”——变窄。
新鲜又不失辩证的观点就此找到。
嗯,很简单的一个逆行思考的实例,其实也是在英国就读传播学期间,老师曾最先为我们介绍的一个有关社交短视频APP的短处。可如果让艺考生仅凭一己之力,就挖掘到这个逆向思考的破题点,除非是刚好阅读到了相关文章,否则会难度不小。
而这,仅仅是我认为的,学生们应该完成至少一百五十道评述题,然后才能安心登上考场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这是一场学生与教师通力合作的战争,缺一不可。
以此小文,来回答很多学生/读者所问及的“我该如何找到创新化评论观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