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书读得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文:胡露芸  谭力川  聂传安


这段时间,每天都在读《朝花夕拾》,每天都是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先规范摘评格式,经两周的努力,现在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得很好。

(林凡钰同学的精美)

(马于越同学的精美)

但好看的皮囊容易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才能万里挑一。

读书笔记的灵魂在于读后的所得。

要读得进去,读出作者,读出人物,读出自己。

解决皮囊要好看之后,我就开始要求灵魂的有趣了。

我告诉众娃一些书评的方法,记住这六个字:赏、疑、感、评、补、联。

即赏析、质疑、感想、评论、补充、联想。

最初的笔记,我提醒众娃要学会从简约的文字里读出繁复,从平静的文字中读出惊奇。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两位同学的作品。

先看一班胡露芸的一段。

书名《朝花夕拾》作者 鲁迅 章节《五猖会》页码P28-32日期2020.9.24

摘录:“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评论】“他”指的是鲁迅先生的父亲,“书”指的是鲁迅先生启蒙的时候读的《鉴略》。鲁迅先生的父亲慢慢地说出了这一句话,按我的见解这应该是用比较轻的声音说出来的。因为如果用比较重的语气说话一般语速会比较快速,不像上文中的父亲“慢慢地说”。(读出较轻的声音,厉害!)

当时的鲁迅先生只有七岁,他的父亲却在平淡的话语中暗含“惊雷”而丢给了鲁迅先生。一句“去拿你的书来”,说得不明又不白,没有说出、道明拿书来的目的。是拿来背呢还是读?还是默?但是父亲是在鲁迅先生即将去看五猖会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让鲁迅先生满怀忐忑的话语。这说明鲁迅先生的父亲十分重视鲁迅先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非常注重对于鲁迅先生的教育。(这段解读与多人的不同。先不论合理与否,但的确是芸丫头自己的理解)

这时,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当时父亲为什么要在鲁迅先生满怀期待即将去看会的时候给鲁迅先生下达了这一条“指令”?不知当时父亲有没有想到:当一个孩子满怀期待与希望时去做某件事,会跨越一个又一个阻拦他的障碍。障碍有大又有小,跨越与解决时有艰辛也有稍稍轻松的。(芸同学在猜测父亲这么做的原因)

想到这儿,我又要修改一下刚刚那句话了:当一个孩子满怀期待与希望时去做某件事时,他一定会充满信心并竭尽全力地去跨越一个又一个在阻拦他的障碍,即使知道有时候的结局终将失败,他也会去大胆、创新地“触摸”它。我也不知道当时鲁迅先生的父亲是出于什么念头而使下这个绊子——让鲁迅先生背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芸同学独特的见解)

不过不管再怎么刁难鲁迅先生,父亲的出发点总归是好的,大抵是为了磨练鲁迅先生。(能站在肯定父亲角度去理解那句话的可能不多。估计鲁迅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流下感动的泪)

(胡露芸同学的读书笔记)

我们再看二班谭力川同学的一段:

摘录: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阅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力川同学在上传作品)

【赏析】细细品读一番之后,我从骨子里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真切感受。“这也太可恶,太古板了吧!怎么能这样啊!”这几乎是下意识的想法。为什么会下意识的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它写的真实啊!这些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人下意识就有这么一个感受。(同感,共鸣!似乎力川也有类似的经历?)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些话,几乎是对当时所有父母的一个真实写照,命令式的语气,以及“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这些动作,就好像自己的父母在做这些事一般,真实而又清晰,同时也反衬了鲁迅及所有孩子面对这类事情时的一个逼迫性的服从与不愿接受的委屈。(看力川语气,明显对“父亲”做法的不认同,对孩子的同情)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这一句话就是最好、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一个委屈、嘟着嘴、满脸的不情愿,双手叉着腰,“哼!坏爸爸!”一个可爱而又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多么鲜明,生动啊!不禁让人为之赞叹!这不单单是鲁迅先生的内心感受,同时也是千千万万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怎么能这样!哼!这些都近乎做到了全国统一。(看似同仇敌忾啊)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一句话另有别意。“至今一想起”,说明发生了很久,如今再回忆起来。“还诧异”关键点来了,“还诧异”三字,就是仍然觉得很诧异,这很奇怪,小时诧异正常,不懂含义吧。可长大了,一个大文豪,又怎会不懂呢?换一个角度,即“没有任何意义”,说明这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力川同学一句句评析,读得细)

作者小时正处于封建社会,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像老古董一样,太老气了,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命令式的语气,这句话中蕴含的“封建社会”无处不在,也反映了大多孩子的家庭处境,让孩子们“同病相怜”,令家长们反思。(读曾经的文章,能联系现实,仿佛读史而鉴今,经典的意义在于永恒)

不得不说,中国文学作品可真是“平静之下蕴含着惊奇之处”,主张“含蓄”啊!(此句已经涉及到文章的风格了)

(谭力川同学的读书笔记)

两位同学的笔记并非完美,但两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地走在完美的路上。

心若在,事必成。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笔记涌现出来。

(0)

相关推荐

  • 少年说‖亚亚(126):记一次集体活动

    窗外几声鸟鸣,我睁开眼睛,轻轻下床.同宿舍的人都没有醒,我看看时间,才五点半.轻轻拉开窗帘,嗯,今天是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呢!我兴奋地躺回床上,看了看床边的针织套装--我们要开以年级为单位.以读书为主题 ...

  • 《文心》是一本好书

    我是偶然得知有<文心>这本书的.之前读过刘勰的<文心雕龙>.心知这是本好书,但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力,囫囵吞枣的浏览过. 这一次,恰好在观海卫图书馆找到了夏丏尊与叶圣陶合著的巜文心 ...

  • 在仙台读鲁迅【第二话】·藤野先生和幻灯大事件

    书接上文 藤野先生的出场 从佐藤屋南行两分钟就到了东北大学片平校区正门,大学前身是鲁迅留学的仙台医专,成立于1901年,是当时日本仅有的五个医学专科学校之一.适逢周末,雪后的校园空旷冷清,主路两旁高大 ...

  • 阿 若/教泽碑记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教泽碑记   曹植甫,1869年出生.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的父亲,是卢氏乃至豫西素孚盛望的教育名人.光绪十五年(1889),20岁的曹植甫考取了 ...

  • 鲁迅先生的字,真是有味……

    今日在朋友圈偶见鲁迅先生的字,是一段手稿摘录,那字似不经意而写,因为作者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文字内容,而非书法,但细细品味,却又是十分严谨,颇有古意,格调很高: 鲁迅先生的字,过去见过不少,书艺咀华也专门 ...

  • 五台故事 | 豆中杂忆(豆中记忆之三)

     三年的初中读成五年,三年正常,二年不正常.不管怎样,青葱浪漫的时光,激情燃烧的岁月,都基本上挥洒在豆中这块热土上,因此,满满当当都是回味. 今择三样,献诸读者. 读书成了唯一嗜好.小时买书,长大读 ...

  • 【熊继柏】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讲讲中医从什么书读起,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人曾采访过我,问我是什么派的.我说我既是学徒派,又是学院派.我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是学徒派,谁都知道,现在有句笑话,叫"地球人都知道", ...

  • 书读百遍(218)五苓散附方

    书读百遍(218)五苓散附方

  • 【夜读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丰富自己

    很喜欢一句话,"永远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人活着,最要紧的不是讨好他人,而是丰富自己.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不断丰盈生命的底色 ...

  • 书读得不少,却总也记不住?分析阅读的4个规则帮你解决读书困惑

    文|阿白读书 前段时间,有书友给自己喜欢的博主留言说: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每年大约读50本书,遗憾的是,每次读完,我都记不住书里的内容,尤其是当别人问我,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都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

  • 状元没用?那是你书读的不够

    突然想到一个老段子.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第一份名单中都 ...

  • 夜读丨懂得“麻烦”别人,是一种高级别的情商

    文/十点读书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话题:"你是怎么跟最好的朋友渐行渐远的?" 其中有个回答是这样的:也不知道怎么了,以前有事没事都会找他:后来忙于工作后,既没了闲侃的闲情逸致,有事时又 ...

  • 书读的越多,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就越到位,说出的话就越尖锐,越深刻,如何避免误解?

    谢邀. 读书越多,并不必然看问题深刻.广泛. 一.只读书不理解(未消化)不行,结果是书是书,人是人,两张皮.书读的再多也无用. 二.读了书不思考.不体会.不辩别.只能越读越糊涂,无所适从.现在有各种各 ...

  • 书读百遍(232)导痰汤、涤痰汤

    书读百遍(232)导痰汤、涤痰汤

  • 人生最后悔的两件事:结婚太早,书读太少

    几年前看过一个爆火的问题,长这么大,做过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评论里,我看见很多人的后悔莫及,以及悔不当初.   点赞最高的,莫过两件事,一是结婚太早,二是书读太少.   结婚太早,不知道自己真正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