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书读得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文:胡露芸 谭力川 聂传安
这段时间,每天都在读《朝花夕拾》,每天都是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先规范摘评格式,经两周的努力,现在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得很好。
(林凡钰同学的精美)
(马于越同学的精美)
但好看的皮囊容易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才能万里挑一。
读书笔记的灵魂在于读后的所得。
要读得进去,读出作者,读出人物,读出自己。
解决皮囊要好看之后,我就开始要求灵魂的有趣了。
我告诉众娃一些书评的方法,记住这六个字:赏、疑、感、评、补、联。
即赏析、质疑、感想、评论、补充、联想。
最初的笔记,我提醒众娃要学会从简约的文字里读出繁复,从平静的文字中读出惊奇。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两位同学的作品。
先看一班胡露芸的一段。
书名《朝花夕拾》作者 鲁迅 章节《五猖会》页码P28-32日期2020.9.24
摘录:“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评论】“他”指的是鲁迅先生的父亲,“书”指的是鲁迅先生启蒙的时候读的《鉴略》。鲁迅先生的父亲慢慢地说出了这一句话,按我的见解这应该是用比较轻的声音说出来的。因为如果用比较重的语气说话一般语速会比较快速,不像上文中的父亲“慢慢地说”。(读出较轻的声音,厉害!)
当时的鲁迅先生只有七岁,他的父亲却在平淡的话语中暗含“惊雷”而丢给了鲁迅先生。一句“去拿你的书来”,说得不明又不白,没有说出、道明拿书来的目的。是拿来背呢还是读?还是默?但是父亲是在鲁迅先生即将去看五猖会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让鲁迅先生满怀忐忑的话语。这说明鲁迅先生的父亲十分重视鲁迅先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非常注重对于鲁迅先生的教育。(这段解读与多人的不同。先不论合理与否,但的确是芸丫头自己的理解)
这时,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当时父亲为什么要在鲁迅先生满怀期待即将去看会的时候给鲁迅先生下达了这一条“指令”?不知当时父亲有没有想到:当一个孩子满怀期待与希望时去做某件事,会跨越一个又一个阻拦他的障碍。障碍有大又有小,跨越与解决时有艰辛也有稍稍轻松的。(芸同学在猜测父亲这么做的原因)
想到这儿,我又要修改一下刚刚那句话了:当一个孩子满怀期待与希望时去做某件事时,他一定会充满信心并竭尽全力地去跨越一个又一个在阻拦他的障碍,即使知道有时候的结局终将失败,他也会去大胆、创新地“触摸”它。我也不知道当时鲁迅先生的父亲是出于什么念头而使下这个绊子——让鲁迅先生背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芸同学独特的见解)
不过不管再怎么刁难鲁迅先生,父亲的出发点总归是好的,大抵是为了磨练鲁迅先生。(能站在肯定父亲角度去理解那句话的可能不多。估计鲁迅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流下感动的泪)
(胡露芸同学的读书笔记)
我们再看二班谭力川同学的一段:
摘录: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阅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力川同学在上传作品)
【赏析】细细品读一番之后,我从骨子里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真切感受。“这也太可恶,太古板了吧!怎么能这样啊!”这几乎是下意识的想法。为什么会下意识的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它写的真实啊!这些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人下意识就有这么一个感受。(同感,共鸣!似乎力川也有类似的经历?)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些话,几乎是对当时所有父母的一个真实写照,命令式的语气,以及“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这些动作,就好像自己的父母在做这些事一般,真实而又清晰,同时也反衬了鲁迅及所有孩子面对这类事情时的一个逼迫性的服从与不愿接受的委屈。(看力川语气,明显对“父亲”做法的不认同,对孩子的同情)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这一句话就是最好、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一个委屈、嘟着嘴、满脸的不情愿,双手叉着腰,“哼!坏爸爸!”一个可爱而又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多么鲜明,生动啊!不禁让人为之赞叹!这不单单是鲁迅先生的内心感受,同时也是千千万万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怎么能这样!哼!这些都近乎做到了全国统一。(看似同仇敌忾啊)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一句话另有别意。“至今一想起”,说明发生了很久,如今再回忆起来。“还诧异”关键点来了,“还诧异”三字,就是仍然觉得很诧异,这很奇怪,小时诧异正常,不懂含义吧。可长大了,一个大文豪,又怎会不懂呢?换一个角度,即“没有任何意义”,说明这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力川同学一句句评析,读得细)
作者小时正处于封建社会,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像老古董一样,太老气了,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命令式的语气,这句话中蕴含的“封建社会”无处不在,也反映了大多孩子的家庭处境,让孩子们“同病相怜”,令家长们反思。(读曾经的文章,能联系现实,仿佛读史而鉴今,经典的意义在于永恒)
不得不说,中国文学作品可真是“平静之下蕴含着惊奇之处”,主张“含蓄”啊!(此句已经涉及到文章的风格了)
(谭力川同学的读书笔记)
两位同学的笔记并非完美,但两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地走在完美的路上。
心若在,事必成。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笔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