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曹操的传奇人生(四):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曹操不仅具有指点江山的将才,也具有一身好武艺。
曹操的武艺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曾对曹操有这样的称赞:"汉末名士,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曹操的一身武艺也曾在《三国志》中被记载,说他是"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
在讨伐董卓时,曹操吃了败仗,士卒死伤严重,他自己也受了伤。
他与夏侯惇前往扬州招兵买马,结果所招的兵半道上就出现了叛乱,叛军夜里火烧了曹操营帐,曹操奋力厮杀才逃了出来,当时被他杀死的叛军竟达数十人之多。
除了足智多谋的军事才能和一身的武艺,曹操更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家。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曹操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由此可以看出,是时代造就了曹操诗文中的气魄与豪迈,当然这也与曹操自身对文学的热爱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他的儿子曹丕在《典论·自叙》中曾称颂父亲"雅好诗书文集,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即便是行军打仗,曹操也是手不释书,尤其好读兵书。
他非常注重研究古代兵法,学习古人的战争经验,自作兵书十余万言,对古代军事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可惜的是这些兵书已经亡佚殆尽,但其诸多颇有影响的诗歌表章和散文却流传至今,这些作品奠定了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有学者评价曹操说他继承了乐府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焕发了四言诗的新生,并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在他的带动下,文人乐府才有了空前的发展与活跃,进而推动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了一片彬彬之盛的景象。
曹操传世诗作有二十余篇,都是乐府诗体,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汉代乐府。
曹操的乐府诗中既有五言诗四言诗又有杂言诗,沈德潜在《古诗源》曾评价曹操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可见曹诗地位之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历来被公认为千古绝唱,从创作问世后就屡屡被后人所用。
《世语新说·豪爽篇》中就有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酒后都要吟咏"老骥伏枥"那四句诗感慨万千,被如意打破唾壶,壶口尽缺,足见这首诗的感染力之大。
在曹操的存诗中,五言体和五言杂体超过了一半,曹操的五言诗多是慷慨悲凉,清代方东树曾评价他的《苦寒行》说这首诗虽然是从军之作,但是却取景辽阔,写景叙情,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在从邺城出发北上征讨袁绍外甥高干的背景下,曹操创作了他的这首《苦寒行》。
诗中对于征人之苦的描写透露着真实和肃然,令人读起来身临其境,绝不是哪个长居庭院的诗人所能创作出来的。
曹操在抒发理想的诗作中不乏浪漫主义的成分,熟读经史的他特别善于借古喻志,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就是《度关山》,在这首诗里面他引述的典故非常多,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曹操心目中四海统一,人民安定,刑狱公正,兼爱尚同的理想国的画卷。
曹操的不少诗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放达逍遥,却也往往流露出雄壮悲凉的意味,雄浑壮阔自有天地。
南朝梁人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一语道出了曹操乐府诗的整体特点。
在《气出唱·驾六龙》中曹操写道:"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说的是坐着六龙拉的车子,喝着仙家美酒,河水已经断绝,不再向东流了。为解胸中愁思,手持酒杯,边走边饮仙家美酒,一直走到仙界之门。
虽然气象纵横,逍遥无羁,却难免多了几丝悲凉之韵。用悲凉哀惋,激昂慷慨来形容曹操诗歌的风格,再合适不过了。
除了诗歌,曹操现存的散文有150余篇,鲁迅曾评价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说"他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鲁迅先生说曹操所写的散文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这样更能够真实地反映他本人的思想。
在曹操的求贤令中,他公然指出非廉之人,不仁不孝之人等,只要有才识就可以任用,坦率的表露胸怀而不怕被人非议。
他还大胆地改造乐府,用挽歌咏怀时事,唱艳曲歌咏神仙,这些做法本身正是一种通脱的表现。
这种不拘常俗,敢想敢为的精神,不但贯穿在曹操的文字中,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用简朴的文笔把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文中称:"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些话充斥着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特别需要一种别样的勇气和胆识,充分体现了曹操通脱大气,沉雄激荡的人生态度。
曹操用刑名法术治理天下,在鞍马之上做诗写文,往往词气峭厉,直抒胸臆,且文风清峻,这也正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说到此处便要提到曹操与建安文学
当时的建安七子和三曹是构成建安作家的主要力量,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他们的成功是和三曹分不开的,其中曹操的地位尤为重要。
身为建安文人集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曹操古直悲凉的文学风格影响着他的儿子和建安七子。
所谓的建安风骨,首先当推曹操诗文的风骨。
建安文学得以在长期战乱的社会背景下兴起,并取得重要的历史地位,曹操把这些有才识的文人网罗在身边,言传身教,尤为用心,由此可见建安时代的文风与曹操的提倡与影响密切相关。
那么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曹操,还迈过哪些艺术形式的门槛呢?
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提到曹操的草字书法仅次于东汉末年的书法名家崔瑗、崔实父子和张芝、张昶兄弟。
南朝梁人庾肩吾在《书品》中把书法家按品味分为高、中、低三等,每等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共九品。
曹操被列入中之中,被誉为"魏王笔墨雄瞻",由此可见曹操的书法水平还是相当出众的。
珍藏在汉中博物馆的"衮雪"两字,是已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曹操手迹
西征汉中时,曹操路过褒城(今陕西勉县东北)石门,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于是提笔写下了"衮雪"二字刻在河内礁石上。
当时众人皆认为少了三点水,但都相互陪笑并不说什么,唯有一个侍从悄悄的说:"字虽苍劲有力,但是好像少了三点水吧。"
曹操听后指着身边滚滚激流称:"这不就是水吗。"此语一出,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不但精于书法,曹操对于音乐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苦闷或高兴的时候,往往还要引吭高吟,以歌祝酒。
用音乐招待宾客的场景,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中早有体现。
《曹瞒传》中还曾写道:"太祖为人挑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旦。"足见曹操爱好音乐之甚。
曹操善解音,能鼓琴,非常推崇汉代乐府诗的曲调。史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因为甚通音律,曹操所作的诗往往可以用乐府的曲调伴奏进行演唱。
除了音乐外,曹操对于建筑也颇有研究。
河北省邯郸市辖的临漳县城西17公里的古邺城遗址保护区内有座铜雀台,这是明代末年因战争被毁掉的三国时期铜雀台的重建建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诗句中的铜雀台便是这里。
当年的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100余间,楼顶建置大铜雀展翅若飞,栩栩如生,这可以称得上是曹操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据《水经注》记载,铜雀台北面和南面还各有冰井台、金虎台,而这两座台以及其晚年动工的建始殿也都是由曹操亲自规划的,历数各代君王霸主具备如此之才能实在不多。
除了书法、音乐、建筑外,曹操在其它艺术领域也显露出过过人的才艺。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下围棋的功夫可以与世之高手相匹,棋术即使不能跃于其上,但也旗鼓相当。
并且曹操还懂得设计兵器,据《艺文类聚》中记载曹操曾设计并命令有司打造过五把百辟宝刀,并将其中一把送给了五官将,另外的四把则依次分给了他的几个儿子。
曹植在得到百辟刀之后还专门作了一首《宝刀赋》,称赞曹操的巧思
其中曾写道:"规圆景以定环,掳神思而造象。"可见曹操所设计的兵器是相当美观的。
如此一个多面曹操似乎将所有相冲突的特质都集中与一体,他既心胸狭窄又坦率真诚,既有小人嘴脸儿女情怀,又有大家风范英雄气派。
不管怎样,曹操是本色的是真实的,他一生慷慨激昂,弥留之时却分香卖履,这正是他大气自我的体现。
他的一生极具争议,但他对历史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他不辞鞍马,驰骋疆场,雄才大略功绩显赫,终于成就了统一北方的伟大事业。
与其说他是军阀混战的参与者,不如说他是试图结束这场混战的功臣,作为一个血肉丰满的历史角色,曹操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参考资料:《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