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正月打雷人骨堆,二月打雷牛骨堆”,古人的话,道理何在
在古代人们认识自然很有限,有许多自然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就会往“怪力乱神”方面想,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过不是每个人在面对自然现象时都能做到不附会猜想的。依然会有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说法,比如有时候因为气流的原因,在夏天也会小范围局部下雪,如果刚好有“窦娥”,那么就会认为这雪是为窦娥下的,其实只是巧合而已。
自然现象、景物和人的感情联系到一起,在文学作品里很常见。最典型的就是“赋比兴”修辞手法,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欲说人,先说鸟,其实雎鸠跟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但在文学里,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白露、霜这些自然植被和现象,跟“思念伊人”完全没有关系,但组合到一起,依然可以形成优美的诗句。然而文学并不等于科学,所以还是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
“正月打雷人骨堆,二月打雷牛骨堆,三月打雷稻谷堆”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不同的版本,但意思大致一样。有说“正月打雷坟谷堆”、“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粪谷堆”等等。总体意思是说,春雷在惊蛰前后出现比较好,如果春雷提前出现,可能春天来得更快,气温升得更快,气候反常,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
其实这句话在中原比较流行,中原是“二十四节气”诞生地,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指导农业生产的。中原有个词发音是:“鼓堆、谷堆”,意思跟“堆”一样,比如一堆红薯,也可以说成是“一骨堆红薯”。所以我感觉“正月打雷人骨堆”是说正月打雷,可能预示人会聚集在一起搞农业生产,而不是“白骨成堆”的意思。人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搞农业生产?可能是天气比较适合耕作收获的窗口期到来时,人们不分老少男女齐上阵,一定是丰收了。
“二月打雷牛骨堆”可能是春天提前到来,各家各户养的耕牛提前到野外吃上了青草,放牛娃撵着成群的牛,到处扎堆,而不是牛骨成堆的意思。有人说这句是极言大地之干旱,发生大面积干旱,大地板结,牛耕地时都累死了!或者牛没有草,人没有粮,最后关头只得杀牛吃,牛骨成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