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第一、二代资料集
吴式太极拳为我国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之一,以松柔、守静、高寿而闻名,是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拳种。其源于杨氏太极拳老架(小架),经过吴全佑始祖和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等人的修订发扬,从北京开始传播,逐渐盛传于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澳门、东南亚各地,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并称为吴式太极拳的三大传承中心和传承体系。
北京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全佑祖师师从杨露禅、杨班候两代宗师,再经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英杰臣、齐阁臣、常远亭、刘彩臣、刘恩绶、夏恭甫等共同开拓,形成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主要太极拳传承体系。1929年,由吴公仪校正、吴公藻编著的门内第一本同门录《太极功同门录》正式出版,吴式太极拳(太极功)门派雏形已现。
1928年,吴鉴泉宗师移居上海后,北京吴式太极拳以王茂斋、郭松亭宗师为首,继续传承,王茂斋宗师弟子王子英、赵铁庵、修丕勋、王历生、杨禹廷、曹幼甫等与吴鉴泉宗师弟子吴图南、徐致一、吴桐、葛馨吾等,在京、鲁、东北、绥远、西北等地传播吴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庞大的传承体系。民国时期成立的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和1982年成立的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为其主要组织。
1928年,吴鑑泉宗师应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及社会名流的邀请,携家眷弟子南下上海传拳,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外甥赵寿邨、于森,家侄吴耀宗及弟子金云峰、金寿峰、马普安、杨孝文、郭启通等在上海广为传播,并及无锡、苏州、杭州、长沙等地,吴鑑泉宗师设鑑泉太极拳社于沪上,传拳授业有教无类,上海遂成吴式太极拳主要基地。上海鉴泉太极拳社近80年的历史,见证了吴式太极拳在上海的传承。
1937年,吴鉴泉宗师携子孙经长沙南下广州、香港等地,于香港成立鑑泉太极拳社。1948年吴公仪定居香港,成立鑑泉太极拳总社,广传太极拳至澳门、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各地,形成以香港为中心、以吴公仪式方架太极拳为基本拳架、以吴家家族为核心的吴家太极拳传承体系。吴家第三代吴公仪、吴公藻,第四代吴大揆、吴大齐、吴大新、吴雁霞,第五代吴光宇、吴小凤等都为吴式太极拳发扬做出了很大贡献,至今已传至第七代。而吴鉴泉宗师南下时所收弟子郑荣光、杨华彪等也在港、澳等地传承发扬了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家太极拳,得杨露禅、杨班候两代宗师真传,而杨班候宗师之拳法曾得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之传,所以吴式拳法亦有武式太极拳之精髓。而1916年,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吴门前辈,又得宋书铭宋氏太极功理法之授,对吴式太极拳理法多有助益。而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吴公仪,青年时代曾得杨家第三代宗师杨少侯大先生亲授,吴家门中再一次从杨家习得杨家正脉之太极拳小架技击架。
吴式太极拳经过诸位前辈的辛勤耕耘,在建国初期已发展成为了仅次于杨式的第二大太极拳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正式将陈、杨、吴、武、孙五家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确定为为太极拳五大流派。1958年,由徐致一编著的《太极拳(吴鉴泉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吴式太极拳这一太极拳流派最终确立的标志。而吴式太极拳也从完成了从杨式小架到吴家太极、吴派太极的转变,最终以“吴式”统称此拳种,涵盖吴全佑祖师以下的所有传承。
吴式太极拳自清末以来,不断吸收完善,并不断向外传播,世系绵延,至今已传八代之多,弟子门人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同时代,不同宗师所传拳架亦各有差别,但吴式太极拳特点和内涵相差不多,同中存异,异中有同,我辈门人当存南方、北方、新架、老架之异,求吴门一脉承递之同,共同弘扬传统武术,传承太极拳和太极文化。
本平台致力于搜集整理从全佑祖师以下先辈宗师、门人的资料,涵盖先辈生平、理法论著、拳照、视频等,为传承吴门拳法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