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在哪写的,价值何在?扬州文化学者各抒己见

扬州发布记者  王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千余年前,扬州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在唐诗的世界中,始终散发着熠熠光彩。今天下午,在扬州艺术馆内,上演了一场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盛宴。

《春江花月夜》不仅是一首诗

在中国艺术史上,《春江花月夜》不仅是一首诗,事实上,一开始这是一首乐曲,有旋律有歌词。而在活动现场,著名古筝教育家傅明鉴率领的表演团队,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傅明鉴介绍,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名曲,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将春天静谧的夜晚,花影在江岸轻轻摇曳的迷人景色,通过乐曲展现出来。乐曲通过婉转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表演,形象描绘了水乡的风姿。全曲如同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扬州著名学者华干林说,《春江花月夜》不仅是一首古筝曲,还有与之相关的雕刻、绘画、书法、电影、昆曲、舞蹈等文艺种类。沿着春江花月夜的文脉寻找,可以寻找出一大堆中国文艺的艺术品。

《春江花月夜》是在哪写的?

这首名诗,究竟是在哪写的?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有人说在瓜洲,有人说在大桥,也有人说在仪征白沙。著名学者韦明铧说,其实讨论这首诗具体的写作地点,对欣赏这首名诗并没有任何影响。总之,这首诗是在扬州写成的,凡是有春天、有江河、有鲜花、有明月、有夜色的地方,就是张若虚足迹所到之处,就是《春江花月夜》的故乡。

《春江花月夜》的价值所在

华干林介绍,《春江花月夜》中国文学史上最闪光的诗篇之一。唐代文学最重要的标志是诗歌,如果中国文学是一套服装,那么唐诗就是头顶上的明珠。唐诗距离我们一千多年,至今依然影响深远。

在张若虚之前,陈后主陈叔宝就写过《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和歌词,属于南朝歌词,可惜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后来隋炀帝杨广,也写过《春江花月夜》。当然,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写得更长更好,36句七言诗,成为经典唐诗。

然而,在唐代所有人编的唐诗集中,不见《春江花月夜》的踪影。在宋代的乐府歌词中,才出现了《春江花月夜》。到了明代,才有文学家对这首诗进行了评价,开始对这首诗有了高度评价。到了清代,评价就更高了,岳麓书院的王闿运评价“孤篇横绝,竞为大家”。到了近代,闻一多称赞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著名诗人庄晓明说,张若虚是唐代的“吴中四士”之一,也是很有名的。他所写的《春江花月夜》已经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在精神上所抵达最美好最圆融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唐代诗集没有收集这首诗?庄晓明认为,唐代人的精神富有激情,而《春江花月夜》中所透露出来的冷静哲思,却很难引起唐朝人的关注。这首诗表达出对人生对宇宙的追问,已经超凡脱俗。在张若虚之后,包括李白写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辛弃疾的“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这些诗句,都可能受到张若虚这首诗的影响。

张若虚是当之无愧的大家,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人接触到西方哲学时,这时才体会到张若虚的诗境,他早在这首诗中询问“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人生哲理话题。闻一多、李泽厚、程千帆等学者对这首诗的认可,奠定了张若虚以及这首诗的地位。

庄晓明分析,张若虚的性格,具有哲人气质,好静,喜欢沉思。他并不爱好交友,他的诗歌都不是赠送给别人的,也没有别人赠送给他的诗歌。他的很多诗歌,一定只是放在自己家中,导致诗篇大量流失。

打造《春江花月夜》文化

如此美好的一首诗,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扬州艺术馆馆长梁明院介绍,如今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好季节,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想让各地游客们都能知晓,扬州除了李白的那句名诗,还有张若虚,还有《春江花月夜》。

韦明铧说,现在扬州在瓜洲建有“春江花月夜艺术馆”,在江都有“若虚书房”,这些都是扬州人对张若虚的致敬之举。当然,《春江花月夜》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内容,相比较“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春江花月夜》所包含的时间、地理、风景都更为丰富,也将是扬州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

扬州旅游协会副会长华干林感叹,现在扬州旅游主要集中在清代的盐商文化,如瘦西湖、个园等。而在扬州历史上,最辉煌最高雅的时刻,是在唐代。唐代的扬州,“扬一益二”,有着最为高光的辉煌。他正在策划一个瘦西湖的夜游活动,从大虹桥出发,到徐园、小金山,一路有李白、杜甫、杜牧等人的诗歌朗诵,到了五亭桥一带,则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登场,一起掀起唐诗历史上的最高潮。

编辑:凌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