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散治疗痄腮及头面口咽诸般火毒之症

  方一 釜底抽薪散的演变

  (录自《杏林医选》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委会 编)

  “釜底抽薪散”是古人经验方。原方组成:吴茱萸、大黄、黄柏、南星各3克,共研细末,醋调敷足心,专治咽喉肿痛。先君生前用:吴萸、大黄各10克,共研细末,按前法治疗咽喉肿痛、痄腮、火眼暴肿、烂口和肝阳上亢巅顶头痛等症,常见显效。父亲用意是取吴萸走厥阴,引热下行,大黄泻火解毒,醋能助二药循经。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介绍治疗“腮腺炎”方:吴萸三分,大黄一钱,黄连五分,胆星七分,用法亦同,认为疗效很好。但经过反复实践,感到此方药量太小。后来我在一次探亲假期间,和父亲共同研究了此方。根据父亲提出的用药分量,修改了后一个处方,并改进了用法。即用:吴萸10克,大黄10克,黄连5克,胆星3克,共研细末,醋调成糨糊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处),用净布包扎好,敷24小时即取去。如尚未见效,过12小时,再用醋调敷原药一次。每用此方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获得显效。曾于1962年冬至1963年春,共治疗痄腮37例,全部治愈。此外,对头面咽喉诸般火毒之证,均有一定疗效。

  方二 釜底抽薪散治小儿口疮

  (录自《中国秘方验方精选续集》曾德环等 编)

  组成 吴茱萸、胆星、大黄。药量比例4∶1∶2。

  用法 共研细末。用时将药末与陈醋(日常食用醋亦可)适量调成糊状,俟患儿晚上熟睡后涂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外加纱布包扎,12小时后去之,据病情次晚可再用1次。本拟方药味一般不作加减,用量可据患儿年龄,病势按比例略事增损。病例 略(吴茱萸8克,胆南星2克,大黄4克。共研细末,分两次敷用)疗效 经用本散治疗260例,治愈202例(口疮诸症悉除,乳食正常)、好转58例(口疮、流涎减轻,但未全消)。

  体会 口疮一症可分为鹅口疮、口疮和口糜三种。口疮则以口唇、颊内及舌边见舌头溃烂小疮为主症。临床尤以早产儿,其体质羸弱,久病乳患儿为多见。多因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所引发。临证属心脾积热上攻者为居多。治宜清泻心脾积热,内服导赤散、泻黄散等方为主。针对小儿服药困难,笔者采取内病外治,用之则捷效。

  来源《新中医》1991年第6期

验证一 拜读《新中医》1991年第6期“釜底抽薪散治小儿口疮效好”一文,用之临床确有奇效。病例 略。《新中医》1992年第1期

  验证二 略。《新中医》1992年第10期

  评注:

  《中医大辞典》(第2版)解释“釜底抽薪”:“治法。属寒下法。

  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泄大便以泻去实热的治法。本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一样,故名。”

  火毒炽盛运用降泄、通泄的方法,中医习惯上喜欢借用“釜底抽薪”一词来形容。因火性上炎,凡火热之毒好循行上走,可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两目通红、牙龈红肿、腮帮疼痛等症,热毒属无形之邪,易于伤津耗液,阴分受损,胃肠失却濡润,致燥矢内结,如是,无形之邪与有形之邪相互影响,火毒久久羁留,加之体内毒物难于排出,每致病人烦躁,严重甚至有神昏谵语,昏瞀不识人者。当此之际,中医每用“釜底抽薪”之法,急下存阴。燥矢一除,往往火毒自然消散。

  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中华本草精选本》有吴茱萸外用方剂几则,选录以供参阅:

  (1)治疗高血压病

  每晚临睡前将1包(18克)吴茱萸粉调以白醋,成浓稠酱状,分敷两侧足心穴(涌泉穴稍后方),外覆盖塑料薄膜,绷带固定12小时。每天用药1包,14日为1疗程,血压正常后改每周敷药1~2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27例,结果:20例血压降至正常,占74.1%;改善5例,占18.5%;无效者2例,占7.4%;总有效率92.6%。血压降至正常的20例,平均敷药6.4次(天),最短1次(天),最长14次(天)。

  (2)治疗口腔炎

  将吴茱萸晒干捣成面,加适量的醋调成糊状,置于清洁布上。敷于两脚涌泉穴及周围。24小时后取下即可。用量:1岁以下用4.5~6克,1~5岁用6~9克,5~15岁用9~12克,15岁以上用12~15克。用于溃疡性口腔炎256例,均用药1次,在3~5日内溃疡愈合247例,治愈率为96.48%。

  (3)治疗婴幼儿腹泻

  吴茱萸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96例,取吴茱萸20克研细,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在脐周,覆盖穴位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下脘、天枢(双)、气海穴,24小时取下。

观察96例,敷药1次治愈37例,敷药2次治愈51例,敷药3次治愈5例,好转3例。

  (4)治疗喉喘鸣

  将吴茱萸粉末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每次1~2克,每晚1次,次日清晨取下。6次为1疗程。共治疗69例,1疗程痊愈49例,2~3疗程痊愈20例,总有效率1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