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文丨三七 · 主播丨涂山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安慰剂效应,意思是人们仅仅通过“预测”、“相信”的力量,病情就神一般的康复。
这个说法最早发生在二战时期,军营里出现了大量的伤员,但是由于医疗物资短缺,麻醉剂供不应求,医生们迫不得已使用生理盐水来代替麻醉剂,神奇的是,竟然有一大批伤员的疼痛状况得到减轻,原本毫无止痛效果的生理盐水竟然能起到麻醉剂的效果,而这一切都源于伤员相信那就是麻醉剂。
在中国也有相似的例子,在曹操行军的途中,由于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饥渴难耐,然后他信誓旦旦的说:“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子酸甜可口,能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个个都听得流口水,都想快点到达梅子林,抱着这样的希望军队们终于找到了水源。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
思辨:看到事物的反面
既然安慰剂这么强大,不禁有人提倡多多使用安慰剂,但事物总是隐藏着相反的一面。
曾经有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癌症患者和一个普通患者,两个人拿错了诊断单,结果普通病人以为自己真的得了癌症,每天茶饭不思,恐惧焦虑,没过多久就真的因恐惧而死;而那个癌症患者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疾病,反而心情愉悦,充实生活,最终癌症也痊愈了。
拿到癌症通知单的那位普通病人就成了安慰剂的反面,叫做“反安慰剂效应。”反安慰剂效应不仅不会让病人好转,还会加重病情,让人感到悲观绝望。
曾经有个著名的死囚实验,囚徒被告知要割开手腕,让血流尽而死。然后实验人员把他的眼睛蒙住,假装在他手腕划了一下,但是并没有划破,再用一盆水慢慢滴到桶里模仿滴血的声音。结果没过多久,囚徒就真的因巨大的恐惧而死。
可是自始至终,死囚都没有流一滴血。囚徒被蒙上眼睛,导致他以为自己真的在滴血,身体虽然完好,但是思想和意识正在流血。可见心理暗示是多么强大,这也是反安慰剂效应的典型案例。
思变:心想事成的原理
这么多事实都表明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人们相信什么,往往就能发生什么。你相信自己得的是感冒,癌症也能痊愈;相信保健品能治病,身体就真的变好;反之,相信被确诊癌症,小小的疾病也能致死;相信自己被割腕,意识也能让你“流血”而死。
能杀死一个人的,往往不是子弹和炮火,而是内心的恐惧。而大多让我们恐惧的事情,都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
因为世界运行无常的本质,未来就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你大概率会看见明天东方升起的太阳,但它也可能一整天都被阴云遮盖。你走夜路的时候饶有兴致地仰望星空,却可能因为不看路而掉进下水道。
同样的,你以为生意的失败会导致家庭破碎,入不敷出,也许明天就能遇到贵人;你觉得伴侣劈腿会让你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但可能真命天子(女)就离你不远了。
生活处处是转机,就看你愿不愿意相信。安慰剂效应已经成为科学事实,它不仅对心理疾病产生作用,还能影响生理健康。
物理学家波尔茨曼曾经有个研究结论: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只适用于我们对世界模糊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未来未知的恐惧与担忧毫无意义,只会拖垮我们自己。
所以,心想事成并不是痴心妄想,而是信念的力量,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生方法论。
思便:相信美好的事情
借用小米的一句Slogan: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最朴实也最实用的方法。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类有思想有意识,从7万年前那场认知革命开始,我们就开始成为了有精神世界的高级物种。也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我们才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美国波士顿大学有一项医学研究:乐观的人更有可能长寿,更有可能活到85岁以上。平均而言,最乐观的人的寿命要长11-15%,他们能活到85岁的概率增加了50%-70%。
乐观主义者更长寿、更喜悦、更积极,没有比这几个形容词更能体现人生的美好了。站在微观的角度,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遭遇,但是有人能把苦难当成书卷,从中领悟真谛;有人深陷苦难中无法自拔,自暴自弃。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心态的区别。
看看那些吃了保健品深信自己变得更健康的叔叔阿姨,那些被所谓“磁力通行”治疗后,真的病情好转的精神疾病患者,还有被医生服用安慰剂而减少自杀倾向的抑郁少年。因为他们相信美好,所以美好的事情如期而至,我相信你也可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