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福在哪?
人生有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
其中,吃亏是福,被认为是一种为人的睿智、处事的境界。
可是,有很多人会问,吃亏明明是自己受了损失、被人欺负,怎么能说是福呢?
吃亏是福,福在哪?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相传,“吃亏是福”四个字出自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
据说,郑板桥祖居江苏兴化县,乾隆时考取功名中进士,离家在外做官。其弟郑墨继承祖业,居住在家乡故里。
有一年,郑墨想把居住多年的祖屋翻修一下。可是,祖屋与邻居共用一墙。邻居不同意翻修。于是,其弟将邻居告上公堂,打起官司。其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任知县,其弟写信给他,让他致函兴化县吏,帮助打赢这场官司。
郑板桥接到家弟书信后,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劝诫他“吃亏是福”。
后来,郑板桥将 “吃亏是福”写成条幅,并加了题跋:“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启迪多元思维
“吃亏是福”的科学依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山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共同探讨吃亏倾向和福报之间的关系,揭示“吃亏是福”这一古语的现实价值。
为了找出“吃亏是福”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首先基于世界成功人士的“吃亏”轶事编制量表,用于测量“吃亏似然性”。
然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吃亏”和“福报”之间的关联,也就是验证:在选择吃亏之后,人们到底能否真的在一个不可预期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好回报?
研究人员认为,福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而回报的时间可分为现在和将来。于是,他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吃亏和福报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被试的吃亏似然性得分,能够正向预测其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和主观幸福感,同时,年龄对吃亏似然性得分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吃亏不仅会带来当下的精神福报,而且会带来现在和将来的物质福报:“吃亏是福”不是传说,而是货真价实的现实。
正心正举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
老子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
平衡,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
亏与盈、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运行之机理。万事万物皆在亏与盈、舍与得之间平衡,达到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拨迷见智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郑板桥
开启自在之门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会在意一分一毫的得失。他们看重的是失去背后的收获,是"舍去"以后的"得到",他们是真正的智者,是能成大器的得道之人。
其实,吃亏是福的真实含义是:
一个能吃亏、懂得忍让的人,大概率上是个有福气的人;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一件事上你吃亏了,你就得福了”。
也就是说,“吃亏是福”表达的是一种人格特征所带来的人生,而不是一种个体行为所导致的结果。
一个肯吃亏的人,是有一定人际素养、懂得谦让、不轻易与人发生争执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里,往往不会被人猜忌、打压,给人的感觉比较厚道;很明显,这样的人经常会得到一些能力之外的收获,也就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