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医辨证
导读
以咳嗽为主诉来基层医疗单位就诊的患者不少。与咳嗽有关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癌、哮喘、药物性咳嗽、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精神性和习惯性咳嗽等。引起咳嗽的病因众多,有感染、理化因素、过敏等等。
咳嗽并非仅缘于肺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历史悠久,在咳嗽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创制的有效咳嗽方已难以胜数,仅从历代收方最多、最具权威性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1分册)病证索引统计,古今用于治疗咳嗽的方剂多达1 585首。
一方面说明了古今医家在咳嗽的治疗上经验丰富,同时也反映出咳嗽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与治疗方法上的多样性,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所指出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金元时期的《河间三六书·咳嗽论》所载:“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可见咳嗽病因复杂,有单纯的外感或内伤,也有外感内伤兼夹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病位有表有里,涉及各个脏腑经络,且多夹杂为患。
辨证
l.辨别外感与内伤一般说,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常在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咽痒、头痛、全身不适、恶寒发热等症,病变多局限于呼吸道方面,一般无其它脏腑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易于治疗。
内伤咳嗽证多虚实并存,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变主要在肺,但常涉及肝、脾、肾等脏,病理复杂,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治疗难取速效。
但是,内伤咳嗽患者,由于肺虚容易受外邪,特别是在天气变冷的时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袭而使咳嗽加重,这时咳嗽是由外感、内伤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了解咳嗽的特点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等。
⑴时间 节律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多为外感或内伤偏实;早晨咳嗽,痰出后咳减,多为内伤痰湿或痰热较重;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多属肺燥阴虚;夜间发作或加重,多属虚寒咳嗽。
⑵性质 干性咳嗽见于风燥、气火、阴虚等咳嗽;湿性咳嗽见于痰湿(或痰浊、寒饮)等咳嗽。
⑶声音 咳嗽声低气怯属虚,洪亮有力属实。咳嗽声重,见于外感风寒;声音粗浊,为外感风热,痰热伤津(阴);声音嘶哑,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风燥;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单声、轻微短促的咳嗽,为风燥、阴虚;连声重浊的咳嗽,为痰湿。
⑷使咳嗽加重的有关因素饮食肥甘、生冷后加重,属痰湿;情志郁怒后加重,属气郁化火,肝火犯肺;劳累受凉后加重,属虚寒、痰湿。
3.辨痰的性状包括色、质、量、味等。
⑴辨色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为痰浊;血性痰(脓痰、铁锈色痰)属肺脏风热或痰热;粉红色泡沫属心肺气虚,气不主血。
⑵辨质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痰粘属热、燥、阴虚;痰稠厚属湿热。
⑶辨量痰量偏少多属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多属湿性咳嗽。
⑷辨味痰之气味,热腥为痰热,腥臭为痰热胶结成痈之候,味甜者属痰湿,味咸为肾虚。
治疗原则
治疗咳嗽应分清邪正虚实和标本缓急,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基本原则,同时注意标本兼治。一般而言,外感咳嗽为实证,以祛邪利肺为主,用药宜轻扬,忌收涩留邪,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内伤咳嗽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其中,标实为主者以祛邪止咳为治;本虚为主者,以补肺、健脾、补肾纳气为主;标本并重者,当标本兼治,用药忌宣散伤正,耗气伤阴,当调护正气,以免久咳肺损成痨。概括而言咳嗽治疗常以宣、降、清、温、补、润、敛(收)等为法则。
宣有宣散、宣通之意,如宣肺止咳,适用于感受外邪,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降为肃降、降气之意,如豁痰肃肺、降气止咳等法,适用于痰浊、气逆而致肺失肃降所引起的咳嗽。清有清热、泻火、清燥之意,如清热化痰、清燥养阴等法,适用于肺热及肺燥咳嗽。
温有温肺、温阳之意,如温肺化痰、温肾纳气等法,适用于肺寒咳嗽、痰饮不化及肾不纳气引起的咳嗽。补为补虚之意,古有“肺无补法”之说,故不可妄用,必须在久咳肺虚,确无实邪之证时方可使用,况且肺虚又多与脾虚、肾虚兼见,又有阴虚、阳虚之分,故须互相参照治之,临床分为补气止咳、补阴止咳、健脾止咳等法,分别用于肺虚咳嗽、阴虚咳嗽及脾虚咳嗽。润有濡润、润燥之意,如养阴润肺止咳法,适用于肺燥咳嗽及热病,久病之后而致的阴虚津亏咳嗽。
敛为收敛之意,如敛肺止咳法,适用于久咳不愈,肺中确无实邪之证。其中宣、降、润、敛法尤为重要,分别用于咳嗽的各个发展时期。某病程阶段,必须适用该法,如颠乱应用,当“宣”而“敛”,必致邪气闭伏,迁延不愈;当“敛”反“宣”,必致真气益耗,正虚邪盛;当“润”而“宣”,必致生燥动血,常见咯红;当“宣”反“润”,每令外邪留恋,久久不解。
此外,古有“毋见咳而止咳”,说明专用止咳的方法不一定能止住咳嗽,必须辨证论治,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