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二十四)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02
释 解
孔老师在四个方面教育弟子:文、行、忠、信。通过典籍遗文的教育,使弟子明先王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知而后能行,通过约礼实践的行事,以成就其君子的德行。要成就德行,就需要从具体的忠和信入手,以修养君子的心性。通过忠信实践而累积的心性,反身于内为君子之德行,彰显于外为君子之文采。
03
释 字
四
《说文》: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属皆从四。息利切。𠃢,古文四。亖,籀文四。
《玉篇》:四:数也。次三也。
汉字“四”甲骨文以积划四横表示。本义即为数目“四”。《说文》 “象四分之形”,段注:“謂囗像四方。八像分也”,即“囗”为像四方,“八”表示剖分。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说,曹籀认为“四”即“涕泗”之“泗”字,像鼻中有“泗(鼻涕)”。故“四”用作数词是假借。
教
《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古孝切。𧧿,古文教。𤕝(𢼂),亦古文教。
《释名》:教:效也,下所法效也。
汉字“教”从攴从孝。孙海波认为“教,效也,从子奉爻,长者持攴督令效习者也”,张舜徽认为“教字为𡥈之后起字,所以从攴者,盖谓施授也,从支从犹从又耳。说者必以'扑作教刑’释之,误矣。古文教字从古文言作𧧿,知古人重在言敦,不以鞭扑也。教者必口讲指画,故古文从言,篆文从攴也。湖湘间读教与告同音”戴家祥认为“教字从攴,或从言,与诲同义,表示言传也,从𡥈,𡥈者,学子之仿效也。” 《说文》本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引申指管教、训练。又指传授,使,令等。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在教学上“无隐”的表白,让弟子领悟老师在“诲人不倦”的言教之外,还有“不可得而闻”的身教,让弟子把握在言传之外的“默而识之”中的君子品质和境界。本章紧承前章“无隐乎”,通过四教的述说,让弟子把握老师教学的浅深先后次序。老师在四个方面教育弟子:文、行、忠、信。通过典籍遗文的教育,使弟子明先王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知而后能行,通过约礼实践的行事,以成就其君子的德行。要成就德行,就需要从具体的忠和信入手,以修养君子的心性。通过忠信实践而累积的心性,反身于内为君子之德行,彰显于外为君子之文采。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文”,不是文献典籍之文,而是文质彬彬之文。孔子四教之“文”虽然是从文献典籍之“文”开始,但是教育之目的是成就君子的“文质彬彬”的品性德行。本章紧接前章“无隐”,教导弟子通过显见的经典之文,不言而行之身教,以忠信之教化约束之。让弟子把握学的隐显,以成就君子之文质彬彬之德行。白平在《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一书中说:“'文、行、忠、信’当均属孔子个人的表现,这里是在赞美孔子的'身教’。'文’是'文质彬彬’之'文’,指其言辞、气质等外在的风采。'行’指孔子为人处世的具体行为。'文’被解为'文献知识’,在表述逻辑上有许多不周延的地方。学习文献,这恐怕不是孔子所独有的教学手段,没有记载和称道的必要。学习文献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既然提到了文献,其他的也应该被提到'文’是人的风度气质表现,它在君子的要素中占有一半的比重,是不可以忽视的。”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