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山水好畅怀——《论语》悟读【273】
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第十一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路、曾皙(曾点,字皙,曾参之父)、冉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述,说)。”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guàn,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风乎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yù,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 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治理国家呢?”
子路急忙答道:“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些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 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说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 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几位成年人,几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 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公西赤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相呢?”
【悟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先。
本章是《论语》中少见的长篇。记叙了夫子弟子申述各人之志以及夫子的评价,表达的是夫子的政治理想。
从儒家思想出发,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虽性格不同,才气各异,但皆为入世之人。
子路率直不拘,思路开阔远大,夫子既赏识他的魄力与能力,又对他的鲁莽和不逊稍有不满,夫子认为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他的回答是“哂之。”
冉有,在孔门四科中属于“政事”,其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他在述说自己志向的时候,过于谦虚了;公西华,“娴于辞令”,他说自己在这些场面中只能当个打杂的,这更显得虚伪了一点。夫子知道他们没说实话,一味地谦虚,故不予置评。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何夫子会极力赞同曾皙的观点?
其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立足于邦国,即想着为统治者做事,而没有像曾皙那样,真正为百姓思虑。
诸子百家学说皆为贵族学说,都希望通过对于上层社会的改变来使得乱世得以终结。但儒家学说,更多的蕴含着民本思想。只有曾皙明白了儒家的真意,故其志向看似只是一个仪式而已,远远不如其他三人那么远大崇高,然其所蕴含的一颗“仁义”之心,却是难能可贵的。
其二,作为一个君子,夫子自然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并非夫子好游,而是夫子知道,好游的前提必是天下大治,也只有天下大治之后,夫子才会有畅怀之心情。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似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生活,其实蕴含着深意:
第一,希望世人有一个可放心沐浴听风畅怀的山水环境;
第二,在和谐的世界里才可以领略安祥放逸的生活。
第三,也表示无论在外面遇到什么挫折,回来必定是英姿飒爽,开怀而咏。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