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的哪首诗能够压倒全唐,被称为孤篇横绝?
一、诗中的诗
初唐时期,有一首诗,叫《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闻一多先生眼中,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明清时期,《春江花月夜》被人们称为”孤篇横绝、”孤篇压倒全唐“。
这首《春江花月夜》,有何过人之处,凭什么能够成为唐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诗言景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时候的扬州长江之畔,诗人用一个俯瞰全局的开阔视野,看到江水海水连成一片。
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是古诗中,诗人常用的意象,在诗词中的地位无可匹敌,这里用的是一个”生“字,而不是”升“,”升“是一个动作,而”生“是一种意境,富含着生命力。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江流绕芳甸和花林皆似霰,照应了“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反应月色与景色融合在一起的朦胧之美。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天地一片纯净,而这一片纯洁的夜空,全都属于那一轮高高挂起的圆月,这轮圆月,仿佛是整个时空的主宰,诗人不由得提出一个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什么人第一次看见这朗月,这月光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三、诗言情
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本诗写的是游子与思妇的离别之情,人的分离,就像白云一样,远远离去。“青枫浦”,是游子和思妇分别的地方,有认为是如今的浏阳河。不胜二字,形容出愁思的无限。扁舟子,形容游子就如同一叶扁舟般,富有飘零的寂寥之感。
6、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楼上移动的月光,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之上,仿佛这月光,不知人间的离别之苦,穿过帘户,照耀在思妇的“捣衣砧上”,让她开始埋怨起离别之苦来。
7、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既然这月光不可避免,与其埋怨,不如换个角度吧,希望这月光寄托思念,如果可以,宁愿化成月光,这样就能照耀在思念的人身上。
8、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完了思妇,便写游子,而游子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境呢?他昨夜梦到了花落闲潭,落叶归根,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生活中,春天已经过半了,花早已落到了闲潭,已经是满地黄花堆积。花是落叶归根了,而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因为思念,并不能做到如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更多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四、余音袅袅
9、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终将会落到西山,渐行渐远,终将会藏在海雾之中,而在”碣石“的游子,与在“潇湘”的思妇之间的距离,也是无限遥远的。
羡慕那些乘着这月光回家的游子,”落月摇情满江树“,他们眼中的这月光,该是充满情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