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法解《易经》很贴近原意,“履霜坚冰至” “至”是“到来”吗? | 夕霞夜话——汉字的童年(34)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写在前面
本人不是专门搞文字研究的,本着对汉字的喜爱,以己之心,度着先人造字时的场景及心态,写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热爱汉字的同仁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汉字的童年(34)·
“止于至善”
“至”是“到来”吗?
,像一支箭射到了“尽头”,止到了一点上,而不是许慎说的“像头朝下的鸟,飞来落在地上”,却有后世的“强弩之末,不能裂帛”之意,就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不能再前进一步了,所以,“至”应当看作是“到了极点”的意思,是词的最高级了,这是造字的初意,用箭头所到之地,表示“极”“尽”“最”的意思,如前边提到的“至爱”“至尊”等,用的就是“至”的初始意。理解了“至”字,那么,“履霜坚冰至”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古文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就是断句,读一篇古文首先要断句。首先,看看这句话应该怎样断句,凡研究者皆将此句断为:“履霜,坚冰,至。”所以,才有了:走在霜上,(走在)坚冰上,(寒冷)就来了。然后,顺着儒家的“小心处事”的思想,就解释为“君子要防微杜渐”了。其实,这个断句没有错,但是,忽略了古汉语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省略。古人写字太难了,能省就省,跟过日子似的,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这个句子是个省略句式:“履霜,(履)坚冰,至”。省略了一个“履”字。这样断句,它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应该是:走在霜上,走在坚冰上,(寒冷)到了极点。就是说“寒到了极点”不可能再冷下去了,该“回暖”了,用现代语言表示,就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古代汉语里,行文惜字如金,当表示相同意义的时候,往往省略重复的字,像这句“履霜坚冰至”,就是省略造成的,完整句式应该是“履霜,(履)坚冰,至”,这样就好理解了。由于古人的省略,再加上古人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后人便把这句话断句断成“履霜,坚冰至”,于是,顺着这个意思便理解成为“踩在霜上,坚冰就来了”,然后又引申为“君子要防微杜渐。”这与《易》经中的“物极必反”“阳尽阴来”“阴尽阳来”的“变”“复”的思想不符合。《易经》中的“变”“复”是我国最早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其主旨之一就是“物极必反”,最典型的就是“复”卦“剥”卦,“一阳来复”,就是“阴尽阳来”,表示事物的发展状态是变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要“变”,也称为“易变”,这个哲学思想也被医家借来,指导中医的诊断。中医的基础理论来源于《易经》,这是专家学者公认的,这就阴阳学说,阴阳的变化,就是中医中的阴阳互根互用,在诊断上的应用,也是用《易经》的“极必反”的原理,就是“阳极似阴”“阴极似阳”,体现在五行学说里,就是相克的双方,克太过,则似反方,如“木极似金”“金极似木”,“至”就是“极”,最后,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