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八佾篇(14)

一原文八佾第三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试解】孔老师说:“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以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为根据,借鉴了夏、商二代制度中合乎时代要求的部分,才一步一步地完善,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商人是从夏人崇尚忠的质朴的文明制度中,继承了忠诚、朴实的礼乐精神,并将其发扬,从而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商文明。周公又在商文明的基础之上,从商人尚鬼的文明制度中,继承了商人独有的宗教性传统,摈弃了其中伤害仁德之心的部分,建立了根据人性建立了人伦关系,形成了周人特有的偏向人文关怀的礼乐制度。因此说,周是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才变得如此发达,变得如此文明而多彩啊!我的先祖虽是宋王室,是商亡之后的遗民,但是还是愿意遵从周公所制订的礼乐制度的。”二释字监《说文》:监:临下也。从卧䘓省声。𧨭或从辰。《广韵》:监:領也,察也。汉字“监”字形,上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下边是个器皿。“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监督、察看、督促义。郁(鬱)《说文》:鬱:木丛生者,从林𩰪省声。《广韵》:鬱:香草。又气也,长也,幽也,滞也,腐臭也,悠思也。“郁(鬱)”是树叶繁茂以致把阳光遮住,密不透风之意,“鬯”指草木特别的香气,表示草木繁盛,芬芳浓郁四溢的样子。三素说在前面几章中,老师通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缺乏礼乐为核心的祭祀活动的评说,告诉人们必须用真诚恭敬之心来对待祭祀之礼乐,说出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的感慨。这句感慨的话,让一些人们听出了言外之意,从而使得王孙贾大夫当面向老师请教,“是不是要人们取消祭祀之礼制呢?”,老师告诉王孙贾大夫,“不是呀,'如不祭’是说那些没有恭敬之心的劳民伤财的祭祀,这些祭祀当然是不合礼制的,是要取消的。可是我没有说将一切祭祀的礼乐都取缔。因为在我们的能力之外,还是需要借助于先王、先祖和神灵们的保佑庇护的”。这一章是老师再次对礼乐文明的传承进行论述,对周代礼乐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强调。再次告诉人们,周礼的完美是建立在千年以上的夏、商二代礼乐制度基础之上的,是通过先王圣人们逐步修改完善的。老师说:“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以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为根据,借鉴了夏、商二代制度中合乎时代要求的部分,才一步一步地完善,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商人是从夏人崇尚忠的质朴的文明制度中,继承了忠诚、朴实的礼乐精神,并将其发扬,从而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商文明。周公又在商文明的基础之上,从商人尚鬼的文明制度中,继承了商人独有的宗教性传统,摈弃了其中伤害仁德之心的部分,建立了根据人性建立了人伦关系,形成了周人特有的偏向人文关怀的礼乐制度。因此说,周是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才变得如此发达,变得如此文明而多彩啊!我的先祖虽是宋王室,是商亡之后的遗民,但是还是愿意遵从周公所制订的礼乐制度的。”本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胸怀,作为一名商人的遗民,孔子的思想是开放的,没有死守商人的礼乐传统,而是选择了比商人礼乐制度更完美的周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所言说的周礼是逐步形成的,逐步走向完美的,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孔子所坚守的礼乐,只是个僵死的教条。从这些方面来看,孔子并不是一位复古派,也不是一位提倡推倒重来的革命派,而是一位提倡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与时代相适应的进步论者。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孝”的理解。从本章孔子的言说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所提倡的学,所倡导的“孝”,决不是教条,而是一个“择善而从之,择恶而避之”的传承。周的礼乐制度是继承自夏、商二代的,这种继承当中不是一切的全部拿来,而是有选择的,选择了人文关怀部分,摈弃了伤害仁德之心的部分。“学”是学前人的经验,同时也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孔子所提倡的“孝”是从的意思,是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之中,择善而用之,择恶而避之,并不是在封建制度解体之后,一些无赖流氓们所要求的单一的可损己而利上的行为,而是一种以不损己为前提的利上。孝是一种有利于世代相传的一种经验,一种传统,一种传承,任何有害于这种传统传承的行为在孔子看来都不是孝。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