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走笔』 第61期:陈玉洲丨在古镇纸笺上,书写游子情怀
在古镇纸笺上,书写游子情怀
陈玉洲
我游走过祖国很多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及名胜古迹,它们都不及我梦中的那个地方。
骄阳七月,应战友协会邀请,我们一行数人回故乡去寻找古县里的千年古镇――程委。
当汽车沿着博程公路刚跨过潴龙河大桥踏入这个千年古镇之时,就让人感觉到穿过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时空,千年古镇与埋藏在地下的宝藏窃窃私语,一座历史底蕴厚重的千年古镇浮现在眼前。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这里自古就是一片英才辈出、文教昌明的土地,曾诞生了宋代兵部侍郎程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元代远征南海第一人鄂国公史弼,明代太师刘吉等,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等名人。
曾记得一位建筑学者说过,城镇的历史要延续下去,应该留下一些历史符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空的。探访古镇千年历史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解村,据传唐代就有此村落,因姓谢的人家在此落户建村而得名。坐落在村内的兴国寺塔,历经沧桑依然傲然屹立,俊美挺拔。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一个个血泪般的故事,是古镇的乡愁和背影。笔者近距离观赏了这千年古石塔,咀嚼历史碎片,恍然间时光倒流回到了千年的大唐盛世。曾几何时,我也梦想在这神奇的大地上雄姿英发,踏破贺兰山缺。抚摸着石塔,惊叹古人石雕艺术之精湛。它是千年古镇的一个历史文化缩影,更犹如一颗璀璨的夜明珠遗存在古镇大地上,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保定境内现存最久远的一座古塔。
塔为四方形,十五层,通高7.51米,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长1.73米,由三层方石组成。塔身第一层有三块整石拼成,形成塔室。塔室南面闭卷门,门左右各一位持剑守护神。室内北壁雕刻一佛二弟子,并刻有塔志,内有“景龙四年”字样,室内东西两壁各有佛像,还有养人像,所刻铭文中还有供养人姓名。第二层至第十五层为密檐式,每层均雕刻成叠涩式样,每层为一块石料,檐部为一块石料,相互叠压。塔刹为一石雕宝珠。据唐史记载,此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唐代这里是兴国寺,有一年闹灾荒,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官府放粮救济,百姓才幸免于死。百姓感恩捐资,由兴国寺主持修塔,以作纪念。兴国寺于辛亥革命时期被拆,寺内有两通石碑,寺内还有一口一人高的大钟,上面刻有“修兴国寺”的字样,如今这口钟不知去向。兴国寺被毁,只留下兴国寺塔。
看到程委蓝天与白云相偎,竟有了神驰千里,情系天下的奇妙感觉。放眼望去,不禁发思古之幽情,遥想古时,这座古镇熙熙攘攘,骚客云集,官轿出入,骏马驰临,有人前呼后拥、有人登楼号令,好不威风。然而,再热闹再威风的场面也灰飞烟灭,只留下千年古石塔、还金井等美丽的传说。据县志记载:程委镇所辖33个村中,有23个为千年古村落。如庄火头,原名装货头,建于北宋,因紧靠赵家河水陆码头,货物吞吐量大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李姓暴富,大扩庄园,亭台楼阁,据传曾有“李氏庄园甲京南”之说,故称庄火头。有的以军营派生地得名。如解营,建于唐代,因村东紧靠解村,又有兵营驻扎,故名解营。有的是河流派生地名,如南林里,原名淋漓,汉代建于一片四周环水的茂密树林里,因土地终年湿润,树木青翠欲滴而得名。北魏时村庄被洪水冲成两段,该村居南,故名南淋漓,后写成南林里。也有的以姓氏命名,如宋村。该村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这些地名不仅是村名认知的标签和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文脉和图腾,更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延续着历史文化的秘密,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乡愁,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光芒。
夏天是一场阳光的盛宴,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我要用夏天的阳光为千年古镇绘出一幅新的图画,讴歌勤劳善良的程委镇人民。
陈玉洲,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河北博野县人。1983年10月入伍,在广西边防法卡山战斗中担任战地记者,因战地报道突出,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河北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两部,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