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博野▪博野烈士杨小根(上)丨整理:王树淼
杨小根,又名杨名哲,乳名小根,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博野县南小王村。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警备旅第二团第三营第九连当战士。
在革命队伍,杨小根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认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着抗日救国的重大使命。不过,部队装备太差了,入伍好几个月,才发给他一支旧“汉阳造”步枪。杨小根一心想拥有一支好枪。
1940年秋季的一天,杨小根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们穿过正太路向东南方向急驰。田野寂静无声,只有远处庄户人家的狗在叫。当夜,部队在元氏县一个小村庄宿营。杨小根和另一个战士去村边制高点站岗。黑暗中,他们刚爬上高坡,就发现不远的河滩里有闪动的光,杨小根一把将战友按倒,压低声说:“有敌人!”只见一大群日军开过来。战友急促地问杨小根:“怎么办?”“把你的子弹给我留下,赶紧回部队报信!”杨小根抹了一把额上的冷汗,他没想到敌情这么紧张。说完,从战友子弹袋里掏出子弹来,迅速匍匐前进几步,隐蔽在一块巨石下,举起枪。当战友跑下山坡后,杨小根便向日军瞄准开枪,日军立即猛烈射击。
杨小根为了迷惑敌人,躲在石头后面东打一枪,西打一枪,一直打了20多分钟,敌人也没敢冲上制高点。这时援军赶到了,日军丢下两具尸体仓皇逃窜。战斗结束了,杨小根抹着头上的汗,低头找了半天,也没看见敌人遗弃的武器。连长过来了,亲热地拍拍他的肩头:“好,一个人顶了这么长时间。敌人要占领了制高点,咱们可就受损失了。”杨小根却不满地说:“一支枪也没缴着。”连长鼓励他说:“有你这种勇敢作战的精神,缴枪不成问题。”
第二天夜里,连队去袭击山头上敌人的一个哨所,为扒铁路做准备。队伍刚进到山脚下,就被敌人火力阻拦。杨小根找到连长说:“连长,我从后山爬上去,扔手榴弹炸敌人……”连长说:“后山很陡,杂草、树枝很多,不好上。”杨小根说:“我就爱爬树,攀高。”征得连长同意后,他怀揣4颗手榴弹,消失在夜幕中。不大一会,敌人哨所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部队乘机冲上山。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其余的趁黑逃走了。连长一边搜索战场,一边低声呼喊着:“小根!小根!”“在这呢……”被硝烟熏黑了脸的杨小根跑过来,手里端着一支刚缴获的三八枪。连长高兴得直挥拳头:“嘿,别看人小,胆量真大。”
在他们的掩护下,成百上千的群众来破路,一下子将正太路十几里铁轨掀翻了。不久,《子弟兵报》刊登了新兵杨小根的英勇事迹。这消息传到博野县,又传到南小王村。此时村民们经历了侵略者的又一次烧杀:那是1940年春天,“扫荡”的日伪军从村里经过,随意烧杀,有9名大人和孩子被枪杀,还抢走了大批牲口和猪羊。杨小根的事迹传来后,震撼了他们的心灵。8名青年报名参了军,走上抗日杀敌的战场。
麦收后,高粱、玉米渐渐长起来了,田野成了青纱帐。1941年8月间,为牵制日军的战略进攻,八路军开展秋季破击战。第二团根据上级命令,用急行军的速度从太行山直插而下,一夜之间穿过平汉路,返回冀中平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拔岗楼,攻据点。在这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行军、打仗。战役还没结束,杨小根就患了疟疾,每天忽冷忽热,还便血,不几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由于部队没有医院,又没稳定的后方,连长找他说:“小根,你这个样子怎么行?我们和当地抗日政府联系了,让你在村子里隐蔽休息一段时间。”杨小根当即表示:“不,部队走到哪儿,我走到哪儿!”连长也不愿把他留下,就告诉他的班长和排长,在行军、作战时多照顾他。但是杨小根咬着牙行军,不让别人照顾。
宁晋县野庄战斗中,他不顾身上病痛一直冲在前头,战斗结束时还缴获了一支枪、一架望远镜和80发子弹。田庄战斗中,副班长在冲锋时受伤,是杨小根冒着枪林弹雨,把他从火线上背下来的。
后来,杨小根的病更重了。他的面色更加难看,身体更加消瘦,便血也越来越厉害。大家尽量从多方面照顾他,尤其是在夜里行军路不好走时背着他。
———— / 作者简介/ ————
王树淼,男,78岁,党员,博野县程委镇王庄村退休教师,现任县委老干部局通讯员,发表稿件千余篇,多次被有关报社和老干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博野县"最美老干部"、"模范党员"等。
文字编辑:安博
技术编辑:庞里地